中學物理教師的文化自覺探析

時間:2022-09-04 05:05:25

導語:中學物理教師的文化自覺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物理教師的文化自覺探析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觀在現代教育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物理教育教學中的“文化自覺”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物理教師必須在教學教研的同時審視物理教育教學中的中華文化,進行“文化自覺”的探索實踐。而目前僵化的課程理念、封閉的功利思維、自在的經驗主義是教育教學文化自覺的最大阻礙,教師要突破這種阻礙,就必須做文化的研究者、文化的引導者、文化的生產者。

關鍵詞:物理教師;文化自覺;需要;表征;途經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來歷與形成過程、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其發展的方向[1]。文化自覺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是對文明進步的強烈向往和不懈追求的原動力[2]。加強學生文化自覺培育研究,讓其深刻認識到文化自覺的重要性,提高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提升他們的文化自覺能力,對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3]。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文化自覺的引領。各民族通過對本民族文化的不懈追求,在文化自覺的體系下培養及建設民族精神,從而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價值自覺是文化自覺的根本,為推動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基礎保障及共同的價值理念。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理念表現為文化自覺的實踐,這個過程也是人們對文化理念的科學把握。這種文化的自覺性是新時代精神的價值取向[4]。本文思之一隅,思考的是今天物理教師必須進行的文化自覺,談的是物理教育教學中的文化自覺價值。

1物理教師的“文化自覺”需要

案例一:某名校教師是一個剛畢業的研究生,充滿教育熱情,以法治班,一絲不茍,有一個規定:全班必須有兩個人的思想品德是及格層次,以班里同學評價為準,票數最高的優秀,次之良好……計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是一個成功還是失敗的教育呢?思想品德按照人頭數確定,換句話說,一批孩子里肯定有兩個次品。究竟孩子的發展在哪里?十一二歲小小年紀就被定性為次品,孩子的心靈得多久才能修復?這純屬教師的權威還是教育的良知缺失?這是孩子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反應還是教師“東施效顰”的笑話?前段時間聽了一節物理課,課堂上進行分組實驗,設計了一套圓周運動中向心力的比較大小的分組裝置。但是學生們不能理解實驗的原理、操作方式,一直做不出來。因為是市級公開課,這位老師也不好發火,喋喋不休地說:“你們是不是沒有預習啊?你們的實驗能力怎么這么差啊?”就差說一句“課后再來收拾你們”。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強行植入廣告性、標志性的課標創新實驗理念,滿堂課做的分組實驗比師生互動交流物理思想的時間多得多。當教育已經變成標志性的模式化,教師已經忘記教育為什么出發。不管是新老師還是教了20年的老教師,當把功利性封蓋在孩子頭上的時候,教育將失去它應有的樣子。教師是干什么的,做重要課例展示還是交出工業化的產品?造出新穎的概念、標新立異的做戲?如果把出發點都丟掉了,在所謂的課程改革中我們還能走多遠?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感化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觀在現代教育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物理教師的文化自覺決定了物理新課程標準中核心素養能否落地。從文化自覺思想出發,物理新課程標準根據自己的品質、愿望、追求對文化進行重塑、內化,更重要的則是建構自身特有的體系。但是如果走得太遠,很多教師已經忘記文化才能賦予一切事物發展的意義。剛才那堂物理觀摩課不僅僅是技巧問題、經驗問題,它缺乏的是文化,當學生真的依樣畫葫蘆做出實驗,這樣的實驗還有價值嗎?教師對物理課程的把握仍然較多地停留在“課程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物理課可以做哪些新奇實驗”等技術性層面,而對于諸如“課程設計對師生的意義”“課改反映出什么教育的目標”“課改對社會主義公民的核心價值觀起到什么構建意義”等具有社會價值性問題缺乏有效關注[5]。僵化的課程理念盛行已經成為限制物理課程標準落實的最大障礙。物理課程核心素養做什么?說到底應該是更好地傳承文化,如果文化沒有了,只剩下知識的背影、技巧性的操作、對升學率的追求,那么課改只能停留在理想層面。目前阻礙物理教師文化自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1.1僵化的課程理念。談物理課必談科學探究,如果沒有科學探究就不是物理課已經成為一些教師骨子里的理念。結果衍生出了各種各樣表演性的課堂,關注點不是學生,而是自己的表演是否精彩,把自己的表演置于課程理念之上。曾經看到一位老師備課,非要湊齊5分鐘一個小實驗這樣的結構,足足準備了兩個星期,實驗達10個之多,一個實驗操作加上鼓動學生捧場可能有3~7分鐘,還要學生探討,那么一節課就在眼花繚亂中消逝,而這種樣式也成了一些地方的主流。1.2封閉的功利思維。精英科學教育思想強化了教學評價的作用,由于教育全球化、產業化觀念的沖擊,師生的功利心態把考試的功能當成教學的工具和教師成長的捷徑,客觀上形成了“考試考什么、教師教什么”的教學氛圍,教學變成流程設計,“哪里薄弱就練哪里”,嚴重抑制著教師的課程教學反思和課程自主研究的動力。物理教學,只要學生會理解題意、情景分析、數學計算,會考試,就是穩穩當的理科生一枚,不需要所謂文化自省,課程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也只是紙上文字,“立德樹人”無法落實。1.3自在的經驗主義。經驗是一個教師掌握課堂、有效傳達知識的依托。有的教師認為傳授式課堂才是最高效的,學生沒有疑問才是課堂快速進行的保證,物理公開課必須是熱鬧的課堂。多年的教學經驗導致部分教師從靈動變成麻木,對課堂上學生展現不同表現的敏感力大為減弱,只樂于在自己的“舒適區”引領學生,造成自身教學觀念的閉合,導致教學形成孤立而無共情力,變得越加模型化[6]。以教師個人經驗為基礎展開的教學行為過程,成了新課程教師教學機智生成的阻礙。圖1是一個阻礙文化自覺體現的盒子,障礙猶如一個盒子可見的三面,阻礙了物理教師實現文化自覺。

2物理教師的“文化自覺”表征

費孝通先生曾有經典的論述:“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7]。物理學有自身的文化表述,概括起來就是由群體共同了解自然,進行探索自覺形成的物理精神,共同制造而產生的物質產品。物理教育的文化自覺是通過文化習得為今天的科學素養教育做出關于社會發展依據、社會發展方式與人生發展意義的思考,通過對中華悠久文化的歷史、西方概念盛行的現實狀況與未來科學趨勢的審視、研究與反省,做出的自我文化創新與行動目標規劃,從而獲得人生意義的真知灼見。物理教育形而上學主義包括舶來理論的崇拜、權威思想的擠壓、自身意識的淡薄等。要克服以上教育形而上學主義,物理教師必須在教學教研的同時審視物理教育教學中的中華文化,進行“文化自覺”的探索實踐。物理教師的文化自覺表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2.1科學崇尚的育人觀念?!缎涸娢迨崱芬粫?,唐朝路繞延對孩子天真活潑、各式各樣的嬉鬧做了有趣的描寫:“嫩竹乘為馬”“尋蟋窮屋瓦”“采雀遍樓椽”……活潑生動地刻畫出了兒童乘竹馬、投射、尋蟋、采雀、躍高臺等熱鬧可人的場面,活動中有很多科學教育的成分。物理教育應該是通過學科情景教學,讓學生對物理現象保持強烈的好奇度、擁有熱情的想象力、樂于觀察、探索和思考,能夠不迷信、大膽質疑,愿意做出創新,也能幫助學生感知生存的責任,以及合適的道德發展。課堂文化自覺應該追尋知識點的生活載體,也就是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共鳴才能讓學生注意到科學知識的應用、不同解釋,如果科學知識僵化了,學生對自然世界的感受就不是生動活潑的,孩子就會對科學產生疲勞感。20年來教育界推動素質教育,但“你們去素質教育,我只要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口號與事實卻一直在落實應試教育,個別超級學校將教育濃縮為教育工程。教育需要知識,純粹的知識教育產生了大量弊端,讓知識缺少文化、使教書不再育人、縱讀書不會做人,教育成果大打折扣。科學崇尚的教育觀必須滲透淳樸的文化素養、保持厚重的文化氣息,這種形式與簡單的知識傳授本質是不同的,是科學教育的延展與升華,使科學有其文化,使教育有其人性光輝,富有成效。2.2反思實踐的思維意識。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理教育目的在于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借助樹木來認識森林[8]?,F在一些物理課教學是先講概念、定理、公式,然后師生共同解決一組題,最后布置作業?!把堇[法”的結果是非要掌握一個公式才能面對一個具體問題,而沒有關注思維方式教學———這組概念的來歷,如何探討建立,如何引申推導出來。結果一般是學生只能認識樹木、相同類型的樹木,無法從“生物學”角度猜測它們的習性、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教育應該養成反思概念是否合理,公式、定理表述是否恰當的習慣,這種習慣對于學生來說雖然經常徒勞無功,但基礎教育對物理理論的理想化卻是不爭的事實。有反思,才有本質的思維;有實踐,才有本質的追問。讓教育存在學生可以自我到達的領域,學生才能樂于進行自我發展的思維。所有人類知識的建立發現都有其艱辛、曲折又美好的過程,“反思、實踐的意識文化”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思維范式,通過教學發現課堂中的問題,感受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在師生互動中建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課堂[9]。2.3繼承融合的文化追求。教育首先是繼承、傳遞,需要回到初心思考教育為什么而出發。我國教育從西周衰敗開始打破學術壟斷,由“學在官府”轉向“學在民間”,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孔子創辦私學實施有教無類,歷代教育家的思想熠熠生輝,清末西學東漸,教育普及。而當今學科教育除了要求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以外,更應當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百年教育最關鍵的是提出“以人為本,促進每一個孩子的發展”,不管教育理論展現出多少種流派、西為中用成就如何顯著,以每個孩子的發展為本是我們文化追求的最根本理念。所有文化拋棄自身,沒有了自我而向同一個先進的文化學習,長遠來看,會變得同一化,沒有差異,沒有互相學習的空間,這并不利于各民族課程文化的發展。只有真正地潛心研究傳統文化的經典,在學校里面傳播這些經典,讓它們真正滲透進課程,讓這些經典與時代聯系起來,凸顯出它們的價值,從而成為課程文化一部分,才是課程文化走向自覺的途徑[10]。文化可以融合各種當代教育概念,比如物理學科界目前探討的比較多有“項目式學習”“STEM課程”“CDIO工程教育”等,這是物理教育文化自覺的特征。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通過團隊合作自然中的問題,在過程中體會生活中的知識和技巧。STEM指出自然大多數科學問題可以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來協同處理。CDIO讓學生以自主的、探索的、整合課程之間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綜上理論,都是多種學科合作提出的概念,也意味著適應現展,人的素質在于整合所學到的知識,探索未知領域的方法既得學習技巧,實際應用的思維習慣。教育概念很多,將來還有,但是沒有沉淀就不能形成特色,可能來得快也去得快,理論只有包含思想內涵、教育細節等文化才有價值,孔子啟發式教學法距今兩千多年,依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源于其涵蓋了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要素,能夠積極適應新時代對人的發展要求。我們需要做的是對這些概念進行融合,發展出自己的文化理解,做出自己的行為規劃,形成文化信仰和文化追求。正是對文化自覺的需要,在立方體核心,我們對文化自覺三個主要內涵進行索引并做出描述(如圖2)。但是三大障礙依然有待打破。

3物理教師的“文化自覺”途經

2014年,國家就已經提出“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關于卓越教師的研究,學術界有大量的討論,從國家到地方、從高校到基礎教育工作室,對教師培養以及終身學習做了大量有計劃有步驟的學術研究。2018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根據“卓越教師”的含義,“教育情懷深厚”可以理解為對自身文化的感知力,“專業基礎扎實”可理解為有反思文化的專業習慣,“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強調的是對融合課程文化有發展的創新精神。時代在發展,教師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終身學習發展,才能為教書育人做出更大的貢獻。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定位于進行物理文化特征和物理學科發展的表述,注重體現物理學科的文化內涵,展現物理學科的文化精髓。該標準全方位整合“三維目標”課改經驗,提出了物理教育的核心素養即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從四個核心確立了12條具體的目標,強調學生要理解必備的物理概念,學會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的技能,形成自學的能力,擁有良好的思維意識,在物理文化的熏陶中,培養學生探索真理、勇于創造、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物理教師文化自覺要求我們對自身角色地位進行轉換,教師已經不是傳統物理課堂教學中的灌輸者,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大多是“知識人”。實現文化自覺主要有以下途徑(如圖3)。3.1物理教師要做文化的研究者。物理學是幾千年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形成的文化,有勇敢的探索、好奇的研究、美好的猜想,但“文化已經丟失了很久”這樣一句坊間流言甚囂塵上,究竟今天的物理教學還有沒有文化,只剩下符號公式?物理教師應該放下功利主義的沖擊,靜下心做一個文化人,更新傳統觀念,研究物理學科本身的文化內涵,思考其中的價值,得出相關的啟示。研究物理文化的方法可以從文獻閱讀的角度認識,目前關于物理教師文化自覺的研究為零,我們很難從學者的角度側窺一二,所以研究物理文化已有的定義就是我們的研究之源。其中,厚宇德教授2004年出版的《物理文化與物理學史》進行了詮釋———物理廣義文化的屬性,除了知識還有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薛永紅教授提出了“物理科學共同體”的定義等。我們還可以從“物理概念來源的角度深化”“物理思想建立的角度反思”“對教育起到的作用角度升華”等方面進行物理教師文化自覺研究。3.2物理教師須當文化的引導者。物理文化培養孩子科學探索精神,有助于孩子科學思維的發展,能夠讓孩子感受自然之美。物理教師要指出知識體現了哪些物理科學方法,要敘述物理知識的建立過程,通過創造物理真實環境,讓學生觀察科學現象,掌握測試、分析數據的方法,師生共同對數據的合理性提出歸納、反思甚至質疑,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多樣化,不能把活生生的充滿創造之光的物理學蛻化為干巴巴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和繁雜的計算,不能把具有生動性、創造性的物理教學變為對付各種考試的應試活動[10]。還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關心國家、關心科技發展,獲得道德、精神的發展,使“立德樹人”的目標得以實現。正是這種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反過來又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反思改進,使得師生在物理學習中都得到文化熏陶,從而使物理文化得以傳遞。3.3物理教師應是文化的生產者。從文化的繼承者向文化結構的建構者、組織者轉化是物理教師實現高層次發展的途徑。當我們了解了學科文化、處于指令性課程模式時,通常只是學習模仿和經驗執行,缺乏記錄在紙上的思考,就會陷入自在的“經驗主義狀態”。尤其社會培養綜合型創新人才的要求更是迫切需要物理教師從學科封閉中思考新的文化綜合。從“傳授”轉換為“反思”,對自己的教學滲透文化思想進行反思和評價,分析其是否傲慢、焦躁、功利、機械并提出認識改進,使思維不再只是課程、經驗的重復,發現左右自己的文化觀念的因素以及在自己的教學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習慣。從“消費”轉換為“生產”。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是站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提出來的變革舉措,其目的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基礎,因此決定了教師不能只將文化進行消費,在挖掘內涵、引領復制、反思研究后,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物理教師文化自覺中,思考文化如何開發、建構和管理。費孝通說:“我們現在對中國文化的本質還不能說已經從理論上認識得很清楚,但是大體上說它確實是從中國人歷來講究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所指出的方向發展出來的。這里邊一層一層都是幾千年積聚下來經驗性的東西,如果能用到現實的事情當中去,看來還是會發生積極作用的。我們中國文化里邊有許多我們特有的東西,可以解決很多現實問題,疑難問題?,F在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把這些特點用現代語言更明確地表達出來,讓大家懂得,變成一個普遍的信息和共識。”[11]一切文化的進步,需要從文化自覺產生。物理教師作為物理文化傳承的主體,只有理解了文化的實質和價值,認識了文化生產的特性,與教學行為相聯系,將文化自覺融入教學之中,指導自身教學行動,及時思考教師角色,完善自己,用正確的文化思想指導自覺行動,才能最終實現理想的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2]衣玉梅.文化自覺視域下大學生擔當意識的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18(2):11-15.

[3]秦旭坤.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覺培育研究[J].學理論(下),2019(3):149-150.

[4]黃捷.文化自覺發展路徑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52-55.

[5]韓明,王世偉.轉化型知識分子: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角色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09(8):68-73.

[6]YUKLG.LeadershipinOrganizations(2nded.)[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89.

[7]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5-9.

[8]懷海特.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9]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10]解世雄.物理文化研究對物理教育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6(4):56-59.

[11]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M]//費孝通全集(第17卷).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黃躍濤 單位:廣東省汕頭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