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管理探究論文

時間:2022-03-01 10:09:00

導語:信貸管理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貸管理探究論文

監管當局規定的貸款五級分類內容簡單,易于操作,能夠滿足監管當局了解商業銀行貸款質量基本情況的需要。然而,將貸款五級分類同時用作商業銀行內部的風險管理體系,卻遠不是最佳做法。我國貸款分類原則也明確指出,貸款五級分類是對貸款分類的最低要求。商業銀行自己的貸款分類應該比監管部門規定的五級分類標準復雜得多。目前普遍采用的五級分類并不能充分滿足商業銀行有效進行信貸管理的需要。一是五級分類本質上是依賴專家主觀判斷的分類體系,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沒有做到與貸款實際的損失情況掛鉤。至此,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同銀行的分類結果不具備可比性,不同行業的分類結果也不具可比性。當然,在貸款分類中,主觀判斷是必要的。借款人還款意愿(對不想還款的借款人根本就不考慮該貸)、管理水平、競爭能力等,離不開信貸人員的主觀判斷。但是,在完善的貸款分類體系中,主觀判斷的比重相對要小,定量分析所占的比重相對要大。應該說定量分析的多少決定貸款分類體系的先進性;二是貸款五級分類重在貸款事后檢查,如對借款人的合同執行情況、經營情況進行跟蹤調查,提醒借款人及時籌備資金按時還本付息,對逾期貸款本息進行催收工作,但對貸款發放的事前管理很難發揮什么作用。商業銀行無法利用五級分類決定是否發放貸款、貸款限額有多大、貸款的利息水平及對抵押擔保的要求等;三是貸款五級分類是粗線條分類。在通常情況下,商業銀行的正常貸款占比很高。一旦正常貸款達到90%以上或更高的水平,五級分類區分貸款風險程度的能力就很低。然而,正常貸款之間的風險大小并不一樣。完善的貸款分類體系應該對五級分類進一步細化,正常貸款至少分為5-7類,并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四是利用貸款五級分類計提貸款準備也缺乏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五級分類涵蓋的僅是貸款的余額,不是商業銀行整個的信貸風險暴露或敞口(loanexposure)。所謂信貸風險暴露或敞口不僅包括已借款人已提取的貸款,還應包括部分未提取的貸款。而且,對于如何計算表外項目下的或有負債,也沒有明確規定,難以保證據此計算出的準備金具有可比性;五是五級分類綜合考慮借款人及貸款的風險要素,即所謂的一元評級法,實際上沒有認真區分借款人與貸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風險以及影響這兩類風險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既不是借款人評級,也不是貸款評級,從這一點上看也影響了銀行有效地管理兩類不同性質的風險。對于我國商業銀行來說,如何建立和完善銀行自己的貸款評級體系或債項分類體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將于2006年正式實施的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為各國商業銀行建立和完善內部評級體系指明了方向。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內部評級法(IRB法),允許管理水平高的銀行采用IRB法計算資本充足率,從而將資本充足率與銀行信用風險的大小緊密結合起來。可以說,滿足資本監管的IRB法代表了巴塞爾委員會認可的并希望商業銀行,特別是大銀行今后廣泛采用的內部評級體系。IRB法代表了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發展的大方向。在新協議的推動下,許多國家的銀行都在積極開發IRB法,力爭在2006年達標。

滿足資本監管的IRB法是商業銀行高標準的內部評級體系,它主要針對企業貸款,同時也考慮銀行同業拆借、項目融資和零售業務等。IRB法是一個兩元的體系,包括借款人評級和債項評級。在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時,要同時考慮兩方面評級的結果。在建立貸款關系之前,商業銀行就已經確定特定借款人和貸款的評級。借款人評級是根據商業銀行自定標準將借款人劃分不同檔次,如AAA,BBB,CCC(許多銀行都采用這類標準普爾的評級符號),并計算出可比性的風險計量指標:違約概率(PD)。債項評級至少將正常貸款分7級,不良貸款分1級,并考慮到抵押品、還款優先程度、清收結果和時間后,計算出發生違約時的損失率(LGD)。最后,通過計算PD和LGD,計算出貸款的預期損失(EL)及非預期損失(UL)。預期損失(EL)用準備金來抵補,非預期損失(UL)則用資本來抵補。從計算資本充足率角度看,商業銀行可根據風險管理水平選擇采用略為簡單的初級IRB法或高級IRB法。

IRB法是銀行資產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用途包括:(1)監測信用風險的構成,確定并監測各檔評級的總體風險水平和信貸限額;(2)監測借款人評級結果的變化情況;(3)確定貸款準備金規模、貸款定價及分析利潤水平;(4)分配經濟資本;(5)作為貸款組合風險模型的主要組成部分。與以主觀判斷為特征的貸款五級分類所不同的是,IRB法以多年的歷史數據為基礎,通過數理統計分析等方法,分別計算出表示貸款人和債項風險大小的絕對數量指標,并以此為基礎全面開展信用風險管理。特別要指出,IRB法與五級分類一大區別就在于,IRB法把借款人風險和債項風險分開來考慮,從而避免影響借款人和債項分類結果的風險要素交叉發生作用。相比之下,五級分類在考慮到借款人還款能力時,還同時考慮債款的抵押和擔保,難以保證更加準確地反應兩類不同方面的風險。

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調查,10國集團國家的大銀行已經基本建立起IRB法,但在一些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各行的計算方法不統一。在確定損失率時,銀行所用的技術和數據來源不同,可能導致計算結果的不一致,甚至計算錯誤;二是可供銀行用來評估損失特征的數據相當有限,例如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可能發生的經濟損失和借款者違約風險暴露水平(EAD)的相關系數等。此外,這些數據源的統計口徑很不一致。在收集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的原始數據時,各行對“違約”和“損失”的定義不同;三是計算違約損失率(LGD)要比計算違約率(PD)要難。只有很少銀行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債項評級指標;四是雖然一些銀行已具備了較強的風險計算能力,但來自銀行評估系統的信息是否真正與此時銀行的風險管理情況相一致,這一點在某些情況下難以確定。

相比之下,非十國集團國家的商業銀行差距更大。同時各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個別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比較先進,而大多數銀行還是停留在起步階段。同中國的情況一樣,許多發展中國家商業銀行的貸款評級體系,僅是套用了監管當局規定的貸款五級分類,或者是在此基礎上簡單做了一些細化。這樣的評級系統遠不能用來評估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對信用風險量化的精確度和準確性遠不能達到新資本協議規定的標準??偟目磥?,發展中國家的銀行要實施IRB法,難度較大。為了改進評級體系以達到采用IRB法標準法的要求,發展中國家銀行要面臨的挑戰是收集數據、建立必備的內部控制系統、強化信息技術支持和員工培訓。為了推動商業銀行逐步向IRB法過渡,香港金管局建議修訂現有的貸款五級分類制度,以滿足巴塞爾委員會對內部評級制度的要求。并推動銀行改進信用風險管理,提供關于行業資產質量趨勢的更多、有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提供銀行業匯集違約數據的基準,增強對銀行機構資產質量的監控。新的分類方法同樣將銀行的各類資產分為六大類,即公司貸款、銀行同業、國家貸款、零售貸款、項目融資和股本投資,分類的重點放在信用風險暴露(exposure)上,從而使監管當局要求的貸款分類盡量接近銀行內部自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式。新的分類方法將貸款分為11級,主要變化之一是把正常貸款細化為7級,不良貸款分為4級(在此包括特別關注類貸款)。每一級別與標準普爾的評級體系相對應,如AAA,BBB等,并與違約概率(PD)掛鉤。能夠計算違約概率(PD)的銀行,采用自己的計算指標。不能計算違約概率(PD)的銀行,則采用監管當局確定的指標。

新的貸款分類制度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優勢:與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要求和大型國際銀行所采用的評級方法基本一致;通過PD/EL進行的評級標準比現有的貸款五級分類更客觀,并使貸款分類具有可比性;不能夠完全滿足各項要求的小型銀行可采用簡化框架;便于監管當局檢查銀行的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新協議第二支柱的內容),使銀行能夠將自己的風險程度與整個銀行業的標準進行比較;通過提供銀行業資產質量趨勢方面的前瞻性信息,幫助銀行進行商業特別是信貸策劃和分析;推動銀行為信用風險管理開發和增強內部評級制度;為銀行業匯集違約數據提供行業指標;使銀行能夠以行業違約數據為基礎進行違約概率(PD)的審查。

為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及中央銀行的監管水平,我們應該把新協議作為有效切入點,鼓勵我國商業銀行開發使用IBR法或部分借鑒IRB法的有關內容,強調從現在開始積累相關數據。值得高興的是,通過學習新資本協議,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已經開始行動,首先就是在五級分類的基礎上對貸款做進一步細分,向提高貸款管理水平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可以相信,在新協議的推動下,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將有一次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