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對農戶福利影響綜述

時間:2022-05-27 10:03:00

導語:信貸對農戶福利影響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貸對農戶福利影響綜述

一、引言

小額信貸作為一種有效的金融扶貧方式,在我國已有近20年的發展歷史。該信貸方式解決了農戶生產生活中籌資難的問題,提高了農戶規避家庭財務風險的能力。目前,盡管學術界對小額信貸的政策效果已給予了廣泛的關注,認為貸款對低收入家庭資產積累和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已有研究中對于小額信貸的實施效果尚存在一定分歧。此外,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影響的測度主要停留在收入、消費等變量上,未考慮農戶的其他福利。國內外研究小額信貸與農戶福利的文獻大致包括三類:小額信貸對收入增加的影響研究;信貸改善福利和脆弱性的研究;不同區域和項目的小額信貸影響的實證研究(孫若梅,2006、2008)。典型的文獻如:桑德菲爾(Sandefur,2010)對參貸群體所獲福利的實證研究表明:小額貸款提高了農戶收入水平,但收入的增長并未引起食物支出或兒童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施魯德(Schroede,2009)通過測量越南不同信貸機構小額貸款的經濟效果,發現貸款額的增加會提高家庭消費支出水平,且影響系數在0.193—0.212之間變動。內爾吉茲(Nargis,2008)將孟加拉國2700個隨機樣本分為三組(從未參貸、偶然性參貸、經常性參貸),并采用1998—200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三組人群的總福利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三個群體的福利水平都呈上升趨勢,但經常參與小額信貸的群體增長最慢,從未參貸群體反而增長最快。因此,他認為應將小額貸款用于幫助最貧困人群,使其福利達到社會平均水平,以發揮其最大作用。阿薩德和邁特拉(Islam和Maitra,2008)通過比較參貸農戶與未參貸農戶在遇到生產生活中的沖擊時的反應,發現參貸農戶應對沖擊能力更強,即小額貸款有利于降低農戶面對沖擊的脆弱性。從國內來看,孫若梅(2006,2008)對中國扶貧經濟合作社的經驗數據進行分析表明:小額貸款對農戶收入的貢獻程度與使用貸款次數及決定收入的其他因素有關,小額貸款主要通過非農經營投入影響收入水平。李銳、李寧輝(2004)則利用孔達卡爾(Khandker,1995)提出的福利模型分析了農戶借貸行為對其福利狀況的影響,細化了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影響的途徑,即農戶受教育年限、土地規模等因素通過影響農戶借款數額進而影響其收入和福利水平,發現借款對農戶純收入和福利狀況在統計上有顯著影響。朱熹(2006)分別建立收入和消費模型對農戶借貸的福利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正式借貸和非正式借貸對農戶收入和消費的增長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劉燕麗(2008)進行案例分析得出小額信貸通過有效緩和農戶脆弱性來防止農戶陷入貧困的結論。王春蕊(2010)利用河北省幸福工程小額信貸項目10年評估調查數據,對小額信貸參與農村扶貧的貢獻率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小額信貸額度、項目類型和項目經營狀況等指標對小額信貸政策的效果有顯著影響。本文以某市為例,對福利指標進行拓展,研究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的影響程度和方式。

二、數據來源及樣本情況

調查地市是全國率先推行農戶小額信貸的地市之一,小額信貸覆蓋面廣、實施效果良好,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文分兩步進行抽樣:第一步,采取典型抽樣法,選取該市小額信貸政策推廣最好的甲鎮和乙鎮為主要調查區域;第二步,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選取兩鎮中的A村、B村、C村、D村、E村5個村莊,共發放問卷220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84份,其中,參與貸款的76份,未參與貸款的108份。具體情況如表1。從農戶獲得小額信貸的渠道來看,樣本農戶中82%通過當地農村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11%通過商業銀行,只有極少數農戶通過民間信貸機構或其他方式獲得小額貸款。這一方面是由于農村信用社與農戶聯系較多,手續相對方便簡單;另一方面,其他金融機構宣傳力度不夠大,信息的不對稱使農戶無法做出新的選擇。從農戶的理想借貸金額來看,36%的農戶選擇1萬元以下,21%的農戶選擇2萬—4萬元之間,34%的農戶選擇4萬—10萬元之間,9%為10萬元以上?,F實中放款額多為1萬以內,但很大部分農戶期望更高額度的貸款(2萬元以上的達64%),當前的放貸金額難以滿足農戶較高的貸款需求。從農戶的理想還款期限來看,39%的農戶覺得1—3年較合適,34%的農戶認為6個月到1年較合適。我們發現,農戶是根據其生產周期和資金流動狀況做出選擇的。從農戶貸款的用途看,67%的農戶將全部或絕大部分(占貸款金額的80%以上)的金額用于生產性支出,這與當地的產業特征是密不可分的,當地多數貸款農戶從事養殖、種植等生產經營活動,需要連續的資金投入和周轉。

三、變量選取與模型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說明

本文將農戶的福利定義為農戶通過小額貸款在生產、生活中所獲的好處。在國在國內外關于小額信貸與農戶福利的研究中,大多以收入或消費近似替代福利,忽略了其他福利因素,如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產經營規模、生產經營模式、教育、醫療等因素。為了全面考察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的影響,本文選取收入、消費、生產經營規模、生產經營模式為因變量,并選取貸款金額、戶主受教育程度等為自變量。具體指標及釋義見表2。

(二)模型設定及結論分析

1.影響農戶福利因素的模型分析。農戶收入、消費、經營規模、經營模式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和影響,且上述4個變量分別受自變量X的影響,各個自變量Xi之間相互獨立。針對福利的4項內容,構建模型如下:其中,X1表示農戶貸款額,表示樣本農戶特征,包括戶主受教育程度(X2)、土地規模(X3)、性別結構(X4)、理想還款期限(X5)、貸款資金用途(X6)、男性人口(X7)、勞動力人口(X8)、戶主年齡(X9)。、、、分別表示各式的隨機干擾項,描述各個自變量以外的因素對模型的影響。根據以上回歸模型,通過Eview5.0軟件處理,消除多重共線性、異方差并剔除不符合經濟意義的因素后,得出如下分析結果:以上結果表明:貸款金額(X1)、還款期限(X5)、生產性用途(X6-2)對農戶收入、消費、經營規模、經營模式均具有較為顯著的正影響,即貸款金額越多、還款期限越長、生產性投入越大,農戶的收入、消費增加越明顯,經營規模、經營模式變化越明顯,而農戶受教育程度(X2)對農戶收入、消費、經營規模、經營模式均具有較顯著的負影響,說明農戶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消費反而越低,經營規模、經營模式變化越不明顯,這與一般經驗不符,導致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經營環境和機遇等因素的差異,使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福利反而不如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戶。

2.福利的測算與對比。本文在同一福利指標下建立總福利模型,分別量化參貸與未參貸農戶福利,再將同一收入水平的兩類農戶的福利進行對比,從而分析得出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的影響程度。模型設定如下:其中,、、、分別為福利因素Y1、Y2、Y3、Y4的權重,并且。為確定4個福利因素所占的比重,本文設計了有關農戶福利因素的評分表,該表涉及福利的4個因素,每個福利因素設置0—5分。在調研中,農戶對每個因素評分,若所評分為5,則表明該福利因素所占比重最大,為0則最小。將農戶評分表中所附分值進行加總平均,得出收入、消費、經營規模、經營模式的權重分別為30.16%、19.05%、25.40%、25.40%。由此得出福利模型:Y=0.3016Y1+0.1905Y2+0.2540Y3+0.2540Y4以上結果表明,當收入、消費、經營規模、經營模式各增加1個單位時,福利分別增加0.3016、0.1905、0.2540、0.2540個單位。由此可見,大多數農戶認為與收入或與收入相關的因素能較大改善其福利水平,而消費對福利的影響則較小。將樣本各特征值代入模型,加權求和得出所有參貸農戶福利變化量的平均值為19037.80,所有未參貸農戶福利變化量的平均值為4552.62,參貸農戶福利變化量明顯高于未參貸農戶福利變化量,即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為了進一步比較小額信貸對不同收入農戶的影響,本文將農戶按還款后年平均收入進行分組,分為低收入、較低收入、中等收入、較高收入和高收入5個收入層次,計算出各收入層次的福利變化(見表3)。從上表可得,兩類農戶的福利水平隨收入的增加而逐漸提高,即收入越高,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的改善越明顯。這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追求更高收益,往往將政策傾向于較高收入群體,更充分地滿足他們的貸款需求。另一方面,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的影響與農戶原有的經濟基礎及農戶使用資金的方式有關。即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往往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較強的應對能力,能更有效地使用資金創造效益,因此福利改善也相對明顯。鑒于此,小額信貸機構和政府部門應對低收入農戶提供及時的指導和技能培訓,優化其資金使用方式,增強政策的實施效果。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運用橫向對比和多元回歸的計量模型分析了小額信貸對農戶福利的影響,結果表明:小額信貸對農戶收入、消費、生產經營規模等福利因素具有促進作用;而貸款金額、貸款投入到生產活動中的比例及參貸農戶的還款期限則是影響農戶福利的關鍵因素。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擴大小額信貸的覆蓋面,使其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貸款需求

一方面,加大貸款在生活性或應急性消費上的投入,如教育、醫療、住房等。另一方面,將小額信貸的投放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加大對養殖業、種植業等產業的投資力度,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二)加大創新力度,進一步優化小額信貸政策

根據農戶不同的生產周期,將其還款期限差異化;研發新的金融產品,推出小額貸款套餐服務,使其滿足不同的貸款需求,如對部分從事養殖的專業戶實施一定額度的聯保。

(三)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應兼顧公平和協調發展

一方面,不同農戶由于原有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等的差異,參貸后獲得的福利效果大不相同,這又大大加劇了貧富差距。因此,貸款機構和政府部門應對弱勢農戶提供及時的指導和技能培訓,優化其資金使用方式,改善其福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稟賦、政策推廣力度及社會風氣的不同,不同區域小額信貸的參與率及效果存在明顯差異,這加劇了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對此,政府部門應予以重視并加強交流、互幫互扶,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四)重視技能培訓,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研究表明,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并不是提高農戶福利的決定因素,這與農戶自身的技能和經營環境、機遇等相關。因此,政府和相關金融機構應注重培養農戶的生產技能,創造更好的經營環境和機遇,提高其實踐能力,促進收入和福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