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行信貸風險思索

時間:2022-05-14 04:27:00

導語:商行信貸風險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行信貸風險思索

一、經濟周期與銀行信貸周期的關系

商業銀行作為盈利性金融機構,其收益情況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作為平衡供需的手段,貨幣政策也是依據市場經濟周期制定的,以往的經濟計量分析理論也證實信貸規模的大小、收益水平的高低和經濟周期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所以經濟周期的變化必然影響著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變化,研究二者關系對于商業銀行防范風險有著重要意義。廣義上講,經濟周期又表現為經濟的波動,長期來看劃分為經濟的復蘇、繁榮、衰退和蕭條四個階段。其中重要衡量指標為GDP的變化,一般認為GDP兩個季度連續下降就被視為經濟衰退。商業銀行的資產主要是以貸款的形式存在,信貸風險可以看做是影響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關鍵因素,銀行在防范信貸風險時,就必須警惕帶來信貸風險的經濟周期變動。

(一)經濟周期與不良貸款率的關系

商業銀行是否能把握經濟周期對信貸風險影響的規律性,能否采取正確的防范措施,是其能否提高經營能力和經營水平的關鍵。其中GDP和不良貸款率又是衡量經濟周期波動與信貸質量的指標,從表1中1994—2009年的統計數據可以清晰地觀察到,GDP的增長與不良貸款率之間存在著相關性,當GDP減速增長時則銀行不良貸款率就會上升,即經濟上行期,不良貸款率減少;而經濟下行期,不良貸款率增加,呈負相關關系。由圖1可知,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存在明顯的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完整階段,1994—2008年我國GDP增長率和不良貸款率的走勢呈明顯的周期性變化。

(二)經濟周期與信貸規模的關系

當經濟處于上升期時,政府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商業銀行對未來的經濟形勢持樂觀態度,放低信貸門檻,對企業等相關貸款需求方的信息審核較寬松,容易造成盲目投放貸款,信貸資金往往存在錯配的風險;而在經濟下行階段,經濟不景氣,銀行為防范風險會持謹慎態度,提高放貸標準,又因為增加了對不良資產、風險撥備和壞賬的資金準備,此時商業銀行的貸款投放更趨于保守,導致了銀行資本的充足率下降,必將減少放貸,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即使那些有活力、有潛質且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也很難獲得貸款,這會間接加劇經濟衰退。由圖2可知,經濟的周期性變動與信貸投放存在相關關系,兩者變化趨勢和方向都是一致的,信貸投放的規模是經濟周期變動的反映,但經濟周期并不與信貸規模完全同步,經濟上行階段,銀行的呆賬壞賬增加,其不良貸款率也有明顯上升;在經濟下行階段,銀行的呆賬壞賬有所減少,其不良貸款率也明顯下降。

二、商業銀行信貸所面臨的問題

(一)貸款投放過于集中

商業銀行貸款相對集中流入到大企業,而一些真正需要資金且生產效率高的中小企業卻難以獲得貸款,特別是小企業和新農村建設項目融資困難,資金得不到真正高效率運用。政府部門往往得到超額分配,同時更多的資金流向高風險高回報領域,如能源、制造和房地產業等,使得產業結構失衡,加劇了信貸風險。

(二)個人信貸風險日益凸顯

隨著個人信貸的不斷發展,個人信貸風險也日益凸顯,據相關數據統計:2009年以來個人貸款和信用卡業務迅猛增長,隨著個人貸款和信用卡業務量的增加以及外部環境的改變,該類不良貸款也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信用卡貸款風險,僅2011年第二季度全國累計發卡26.74億張,銀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還信貸總額達99.29億元,同比增長36%,占期末應償信貸總額的1.7%,個人貸款和信用卡風險已成我國信貸風險防范的主要對象之一。

(三)政府融資平臺信貸風險逐漸增大

2011年末,我國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負債規模約達到10萬億元,相對2008年初增加了4.6倍,其中絕大部分資金來自于我國商業銀行貸款。政府平臺將資金主要投放于收益低的民生工程。從償還方式看,平臺貸款采取統貸統還方式,特別是地方政府大部分依賴拍賣土地獲得資金來還貸,還債壓力大。加上政府在平臺貸款上具有強勢地位,其信息透明度不高,容易出現政府違規侵占信貸資金、自有資金不足和項目資本金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使得商業銀行難以真實全面地評估融資平臺的整體負債水平和盈利水平,加大了銀行貸款結構性失衡風險。

(四)經濟周期和理性預期增加信貸風險

當經濟處于上行期時,商業銀行的預期過于樂觀,疏于對融資企業的信息審核,增加了潛在的風險,容易造成呆賬壞賬,使不良貸款率和壞賬撥備增加。當經濟處于下行期時,人們投資信心不足,對未來經濟形勢報悲觀態度,會使銀行自有資本減少。同時,貨幣政策的調整會出現非對稱降息,將逐步使凈息差收窄。資本市場資產價格回落,投資者由于避險意識增強,對投機性貨幣需求增加,存款的快速增長也給商業銀行帶來高昂的資金成本,繼而影響以存貸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利潤,信貸增長受限,利率持續走低,將極大地削弱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三、防范銀行信貸風險的政策措施

(一)合理控制行業風險,加強對政府平臺融資監管

提高商業銀行對行業存在的集中風險的科學識別能力,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和不同行業違約率大小的預測能力,將違約風險大的行業作為監督防范重點。另一方面要對信貸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在不同行業內要進行限額管理。對不同行業采取不同的定額策略,有利于信貸結構的改善,避免集中行業信貸風險的出現。應嚴格控制房地產放貸,提高其放貸門檻;在投放貸款對象上,應該選取優質、收益高和前景好的龍頭企業,例如對中小型的房地產企業應審慎發放貸款,同時要嚴格監管以避免挪用,確保其貸款的回籠,以及其房地產的銷售速度與貸款回籠速度相一致。我國商業銀行應嚴控政府平臺貸款總量,提高平臺發放貸款的層次,對重點省市平臺的貸款給予支持,而適量減少鄉鎮級貸款。避免地方政府過度負債,項目審核權應歸商業銀行所有,以利于對項目的分析和監管。

(二)提高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建立預警機制

對于經濟周期波動趨勢,銀行要對未來經濟形勢進行適時預測,以規避經濟周期變動所帶來的信貸風險。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在保證商業銀行一定的資金流動性基礎上,商業銀行在發放信貸時也要加強監管,合理投放貸款,全面考慮融資企業的收益性、風險性和效能,嚴格審核企業的經營水平和收益情況的全面信息。抬高放貸的條件和門檻,以實體經濟作為主要放貸對象,減少對耗能大、產能過剩和發展慢的企業投資,增加有發展潛力中小企業的融資機會;當經濟周期處于下行階段,應該采取信貸防范措施,保證資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防止擠兌的發生;合理調整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的比重,保障資金的流動性;加強風險預警系統建設,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商業銀行對外部的宏觀經濟依賴程度大,易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要加快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從內部減少經濟周期帶來的影響,將管理體制、經營體制創新和產品創新作為切入點,減少經濟周期對商業銀行信貸造成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