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院護理人員藥品安全管理效果

時間:2022-03-01 10:30:44

導語:基層醫院護理人員藥品安全管理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醫院護理人員藥品安全管理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SHEL模式下基層醫院護理人員高警示藥品安全管理培訓的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80名護理人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人。對照組實施常規培訓模式,觀察組實施SHEL模式培訓,比較兩組護理人員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及技能掌握程度、意外事件發生率及核心能力。結果:培訓后觀察組護理人員理論及操作得分分別為(86.75±6.18)分及(93.19±4.28)分,核心能力得分為(228.98±8.37)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給藥前未雙人核對、藥品分類不清及交接記錄不全的概率分別為0.95%、0.95%及1.90%,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未出現藥物外滲及滴速有誤等情況。結論:對基層醫院護理人員實施SHEL模式下高警示藥品安全管理培訓,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高警示藥品理論、技能掌握程度及核心能力,同時有助于降低護理工作中意外事件的發生概率。

關鍵詞:SHEL模式;基層醫院;高警示藥品安全管理;核心能力

高警示藥品也稱危險藥品,即使用不當或錯誤使用可嚴重損害病人健康水平,甚至導致病人死亡的藥品,目前該類藥品主要包括高濃度電解質及細胞毒性藥品等24類14種[1]。護理人員作為高警示藥品的使用者,存在較高的風險暴露性,且其對高警示藥品危險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影響了用藥行為,同時也影響了病人的安全性。研究表明,護理人員對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的缺乏是導致醫院內發生事故的主要因素[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及相關藥品知識的掌握程度具有重要意義。胡海波[3]指出,采用SHEL模式對護理人員進行高警示藥品安全管理培訓,能夠有效提高其安全意識,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SHEL模式主要包括軟件部分(soft)、硬件部分(hard)、環境部分(environment)及當事人部分(liti-gant)4個要素,目前主要應用于分析及預防護理差錯事故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為探究SHEL模式下高警示藥品安全管理培訓對基層醫院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及風險識別能力的影響,特選取我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80名護理人員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我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80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年齡20~47(32.41±5.37)歲;職稱:初級62人,中級16人,副高級2人;學歷:中專5人,???7人,本科38人;科室:大內科23人,大外科13人,婦產科17人,兒科8人,手術室7人,急診科12人。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人,兩組護理人員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在我院進行電子注冊;②參與臨床工作;③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因產假或病假休息;②因工作原因難以接觸高警示藥品。

1.3研究方法

兩組護理人員培訓時間均為1個月。對照組采用常規培訓模式,在統一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根據科室常規言傳身教進行帶班教學,即護士長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向護理人員講解涉及高警示藥品的知識,將臨床護理理論及實踐操作方法一同傳授給護理人員。觀察組采用SHEL模式培訓,即在統一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由軟件、硬件、環境及當事人4個維度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具體內容如下。1.3.1軟件培訓培訓重點為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及能力,培訓方法采用鏈接式訓練法。①培訓前準備:由護士長及培訓人員制作案例,案例內容為高警示藥品使用不當導致的不良事件;②培訓過程:向護理人員演示已制作的案例,并在案例分析后,模擬事件的情景,并引導護理人員展開鏈接,即圍繞觀看的案例核心,向前鏈接導致該事件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向后鏈接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及護理工作中注意事項、不良事件的預防措施及管理方法;③理論學習:組織護理人員開展“安全教育溝通技巧”系列理論知識學習,并在理論學習后鼓勵參與培訓的護理人員分享培訓心得;④考核:培訓后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內容包括現場提問、理論知識問卷、陷阱案例考核等。1.3.2硬件培訓培訓重點為護理工作的場所及設施。通過現場演示等方式向護理人員介紹高警示藥品相關器械設備的使用方法、維護措施,并通過實際演練,指導護理人員操作相關器械,同時對工作場所及儀器位置進行合理布置。1.3.3環境培訓培訓重點為護理工作環境及人力環境。指派護理人員至上級醫院參觀、學習高警示藥品相關環境的管理工作,以提高其安全監管意識;培訓后采用高警示藥品管理登記表對高警示藥品使用情況進行記錄,并采用藥品使用正確率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1.3.4當事人培訓培訓重點為護理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采用雙重獨立校對流程,即由2名護理人員在給藥前進行完全獨立的評估,探究其評估的準確性,強化訓練自控與他控相結合的安全習慣,強調平等溝通及啟發思維,培訓后通過工作改進記錄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

1.4觀察指標

①高警示藥品安全知識掌握程度:培訓前后對護理人員高警示藥品安全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考核,考核內容主要包括高警示藥品目錄及高警示藥品護理操作及注意事項相關內容,考核方式包括理論知識及操作兩部分,兩項考核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越高。②意外事件發生情況:比較兩組護理人員工作中進行高警示藥品操作時意外事件發生概率。③核心能力:采用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對培訓前后護士核心能力進行調查,該量表由劉明等[4]編制,包括7個維度,共計58個條目,各條目采用5等級評分法評分,即分值為0~4分,滿分為232分,得分越高表明護士核心能力水平越高。

1.5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人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高警示藥品因相對危險度較高,如未能按規定使用,可對病人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臨床工作中高警示藥品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較多問題[5-6]。而對基層醫療機構而言,護理人員如未能經過有效的高警示藥品培訓,極易引起意外事件的發生,對病人及護理人員本身均存在嚴重風險[7-8]。臨床多項研究表明,常規帶教培訓已難以滿足安全管理需求[9-10]。本研究對觀察組護理人員實施基于SHEL模式下的安全管理培訓,該模式由美國學者ElwynEdward提出,經Hawkins[11]改良后逐步得到應用,最初被應用于航空業,并于20世紀末逐漸被應用于護理安全管理領域,我國將該模式引入初期主要應用于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中,隨著研究的持續發展,逐漸將其應用于不良事件的預防管理中[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給藥前未雙人核對、藥品分類不清及交接記錄不全的概率分別為0.95%、0.95%及1.90%,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未出現藥物外滲及滴速有誤等情況。其原因包括:①邵華君[14]研究發現,護理人員不安全用藥行為與用藥環境呈負相關關系,且在進行SHEL模式分析后發現,軟件及當事人部分與不安全用藥行為存在密切關聯,且硬件及環境部分可對護理人員個人狀態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采用SHEL模式,通過對硬件、軟件、環境及當事人4個因素進行培訓,能夠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相關知識及技能的掌握能力,進而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15-16]。②梅隆等[17]指出,通過實施有效的培訓,能夠明顯提高護理人員對高警示藥品用量、用法的認知程度,同時能夠解決高警示藥品分級不清、標識混亂、品種基數不定、使用不當等情況,進而有助于提高藥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時本研究還顯示,培訓前兩組護理人員理論、操作考核得分及核心能力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觀察組護理人員理論及操作得分分別為(86.75±6.18)分及(93.19±4.28)分,核心能力評分為(228.98±8.37)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培訓模式能夠明顯提高護理人員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及能力水平。其原因包括:①職業暴露是護理人員嚴重的職業危害之一[18-19],而提高護理人員對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是降低護理風險的主要方法。鄭娜等[20]指出,以SHEL模式為框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能夠通過優化工作環境及設備、強化護理人員認知水平及實際操作能力,提高護理人員核心能力。②與常規培訓模式相比,基于SHEL模式的培訓具有更強的系統性及科學性,該模式能夠將高警示藥品管理分為不同的維度,并通過對各維度實施獨立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認知水平,之后將各維度知識相互聯系[21],達到全面提高護理人員能力的目的。綜上所述,對基層醫院護理人員實施SHEL模式下高警示藥品安全管理培訓,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高警示藥品理論及技能掌握程度及核心能力,同時有助于降低護理工作中意外事件的發生概率。

作者:唐嬌 胡霞 劉敏豪 鄧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