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稅財政收入管理論文

時間:2022-09-09 11:12:00

導語:非稅財政收入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稅財政收入管理論文

非稅財政收入是政府通過收費、基金、附加、罰款,以及國有資產和資源收入等方式籌集用于履行政府職能的收入。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都存在大量的非稅財政收入,在政府全部收入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對微觀經濟運行和國家財政宏觀調控都有重大影響。在當今財政預算內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如何加大非稅財政收入的調控力度,不斷提高各項收費、基金的使用效益,是各級財政十分關心和重視的一個問題。

一、非稅收入的構成

我國非稅收人大體包括三部分:

1.財政預算內的非稅收入。主要項目有(1)國有企業上繳利潤;(2)各種專項收入;(3)事業和公產收入;(4)罰沒收入;(5)基金收入;(6)納入預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費等。

2.財政預算外的非稅收入。納入預算外管理的非稅收入主要有(1)由國務院或財政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批準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基金;(2)由省政府或省財政廳、物價局批準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基金。1999年在邯鄲市的收費和基金項目共573項,預算外收入55295萬元,預算內收入29267萬元,是地方財政預算收入的40.7%.

3.游離于財政管理之外的收費和集資。這部分收入大都集中在地方政府各部門手中,尤其是縣、鄉兩級。這部分非稅收人數量和項目都不固定,收費的隨意性比較大。

二、非稅收入的現狀和問題

進入90年代以來,非稅收入項目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規模日漸增長。地市合并之初的1993年,邯鄲市的非稅收入4.5億元,是地方財政預算收入的33.8%;而到了“八五”末的1995年,邯鄲市非稅收入規模達7.9億元,是地方財政預算收入的81.8%,到了1999年,非稅收入規模攀升到8.5億元。由此可見,加強非稅收入的管理已迫在眉睫。非稅收入的日漸增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支持了重點事業和行業的建設,但也積累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財政部門未能全方位參與非稅收入的監控。作為財政性資金,財政部門應代表政府對非稅收入的各個環節實行整體監控。但在舊體制慣性作用的影響下,政府怕影響其積極性,有的還制定了“超收分成”的鼓勵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多收費、亂收費的助推力;財政對其管理也是間接性的,是“隔靴搔癢”,一來受“條條”利益的阻礙,二來難以有理有據有效地調劑使用,自然與非稅收入的規范化管理要求相距甚遠。

2.財稅體制不盡完善,影響財政收支平衡。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后,各級政府的收入從稅種設置上得到了保證。但是,分稅制財政體制還不盡完善,與地方之間的事權、財權還不統一。地方稅的立法權在中央,地方不得自行開征地方稅以籌集資金。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地方要辦的事情很多,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甚至一些地方連維持政府機構正常運轉的財力都難以保證,于是地方政府就依靠收取非稅收入的形式來籌措資金。這是引起收費項目多、數額大的體制原因。

3.體制改革的不徹底性。一是對其缺乏有效的計劃管理,已進入專戶的資金,單位仍占據主動權,收支秩序沒有規范;二是“條塊”利益關系依然維持原有格局,一些單位將收費資金通過劃繳上級主管部門,然后再“曲線”返還,逃避當地政府和財政部門的控管;三是政府和財政部門仍難以有效調劑,資金使用過于分散;四是執收主體資金管理和使用不規范,支出隨意性大,以費養人的問題嚴重,不能真正用于專項事業的發展。

4.管理缺乏統一協調。一是由于非稅收入“條條”色彩較濃,為系統和部門既得利益,往往出現政策“打架”、爭費源的現象。如對水資源的收費,建設部門、水利部門、地礦部門都要收取資源費,而且三部門都有上級的收費文件;二是重收費、輕管理,為了收費而收費,背離了費種設立的初衷。

5.影響了財政運行的穩定。大量收費的存在及其部門利益的直接性,必然影響正常的財政收入,導致地方財政無力配置足夠的資源來滿足公共管理需要,無力扶持經濟發展,無力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重組,削弱了財政分配的職能。

三、加強非稅收入管理的建議

非稅收入作為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資金來源,在目前仍有其存在的客觀性和必要性。但必須加強管理,使其規范化。按照國際上通行的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制度,取消我國目前事實上存在的“多頭財政”,制止眾多的政府部門直接參與GDP的再分配,已刻不容緩,必須把非稅收人的所有權歸國家,調控權歸政府,管理監督權歸財政,徹底改變財政部門在非稅收入管理中的“缺位”和各個執罰、執行部門在非稅收入管理中的“越位”現象,逐步理順稅收與非稅收、中央和地方的分配關系。

1.統一謀劃,進人法制軌道。從目前來看,其立法工作可分兩步走。首先,由國務院制定《政府非稅收入征收管理條例》,以法律的形式規范非稅收人的主體、征收原則、征收標準,以及收繳雙方的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等。其次,將非稅收入納入統一的財政預算,對稅收和非稅收實行分列預算、分別管理,切斷各個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政執法同其經費來源的直接聯系。

2.統一收費的征管機構,實行分級垂直管理。在轉變對非稅收入所有權和使用權性質的基礎上,強化收費的征收管理,建立統一的征收管理體系,從國家到地方分別建立起專門的收費征收管理機構,明確其征收管理權限,實行對口垂直管理,分級負責,建立起上下結合、條塊結合、分級管理、監督網絡,規范非稅收入的征收分配管理。減少政府及部門的行政干預,增強國家對收費資金的宏觀調控能力。

3.統一征收,綜合管理。為解決預算內外收支矛盾和各部門之間的分配不公、分配不均等問題,根據《預算法》和全國人大關于編制部門預算的要求,應該加強非稅收入資金的管理,統一由收費管理部門征收收費資金并上繳財政部門,結束多口征收、自行分配的狀況,由財政部門統一編制綜合預算,合理分配收費資金,做到按計劃、按實際合理使用,增強綜合財政的約束力,以量人為出、統籌安排、嚴格支出、合理使用、保證建設為基本原則,把非稅收入納入綜合財政管理的軌道。

4.妥善解決稅收與非稅收入比例的問題。目前,作為非稅收入,地方政府將依據經濟發展和社會公益事業的需求征收一定比例的調控資金或基金,其征收比例通常較高,而如果征稅,則征收比例一般低,一些行政事業性收費單位為了逃脫較多的資金被劃走而積極主動向稅務部門繳納稅金,這樣,就造成了收稅與征收調控資金的矛盾,對于這一問題,很好地界定稅與非稅的范圍,恰當調整征集政府性調控資金的比例,使稅與非稅的征收各行其道、各循其軌,形成良好的稅與非稅征收機制和征收秩序。

5.繼續推行“票款分離”的征收體系,加強財政票據管理,加大收費稽查力度。將所有非稅收入項目的征收實施“票款分離”,是從根本上切斷收費主體與收費行為的利益關系,是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管理非稅收入的征收體系。在具體操作中,應及時總結各方面的經驗,以及使“票款分離”的管理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在做好票據管理工作的基礎上,要擴大票據履蓋面,增加票據種類,真正做到“以票制費”。收費稽查是收費管理的重要保證,堅持突擊檢查和日常監督相結合。堅決執行國務院第281號令《違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行政處分暫行規定》,依法對非稅收人的收支活動進行檢查處理,以保證各項規章的落實,促進非稅收人管理工作的開展,制止各種亂收費行為。

另外,實行非稅收入規范管理,還需要由人大和政協進行監督,充分發揮它們的參政、議政作用;同時,還要擴大輿論宣傳,吸引群眾參與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