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公共政策執行力

時間:2022-01-21 10:47:16

導語:試議公共政策執行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公共政策執行力

一、公共政策執行力存在的問題

1.政策執行中的趨利傾向導致選擇性執行趨利避害作為人之共性,同樣適用于政府組織,公共政策執行的過程也是對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利益團體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趨利傾向也就成為政府公共政策執行中的重要趨勢,這一趨利傾向直接明顯的表現為政策執行的選擇性,即政策執行主體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對公共政策進行有選擇性的取舍執行,只執行對自己有利的政策,其余部分則采取舍棄。這一現象在我國的基層政府中可以說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例如近年來地方政府在治理違法小煤礦事件中的選擇性執行造成了層出不窮的礦難事故;在選擇性地執行中央農民稅費改革方案后出現的農民稅費負擔多次反彈的事實等相關報道都表明在我國確實存在著公共政策執行中的趨利傾向所導致的選擇性執行,這樣的執行必然會影響到政策制定機構的權威性和執行者的形象。2.“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對抗”歪曲執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通過各種對策對公共政策進行分解,對于對自己不利的部分,地方政府會制定表面上與上級政策一致,實際卻是相違背的實施方案,或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曲解公共政策原有的精神和內容,做出符合本地實際利益的解釋。這樣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造成了公共政策的“對抗”歪曲性執行。例如近些年最為典型的房地產,為控制房價上漲過快的勢頭,中央政府連續幾年要求對樓市進行嚴厲調控,然而每次都是在調控初期有所見效后,房價隨后又強烈反彈,分析原因地方政府軟性對抗中央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事件越來越頻繁,歪曲執行中央房地產相關政策無疑是房價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3.政策執行形式化出現的象征性不作為現象公共政策經由上級政府反復推敲、不斷思考制定后,被以會議及文件等形式向下傳達要求下級政府貫徹執行,但往往地方政府在執行中重形式而輕時效,其實際效用很弱,有時甚至在某些公共政策的具體執行中出現了“有令不行,禁而不止”的象征性執行現象。如關于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問題,我國先后出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于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廣州市在每年都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同時,假冒偽劣商品卻仍是層出不窮,如“瘦肉精”事件,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廣州市有關部門在政策執行中存在著象征性執行。另外公共政策執行形式化也導致了政策執行人員的不作為現象。

二、公共政策執行力不斷提升的相關建議

1.在源頭上確保公共政策制定時的利益均衡確保源頭的利益均衡需遵循嚴謹的決策程序和健全的決策機制。嚴謹的決策程序主要取決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政府組織,將公共政策問題認定中的政府行為納入到嚴謹的法律軌道,依法限權。首先可加強公共政策問題認定過程中的程序和責任立法,使政府在對公共政策問題認定時能自覺嚴格依照程序進行,并在政府運行權力時明確其責任義務。其次完善聽證程序,加大調查研究力度,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應通過召開聽證會等形式讓人民群眾有充分表達自己意愿的機會,在公共政策制定時加大對問題的調查、研究力度,使政策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現實性。健全的決策機制實現則更多體現為公民的參與程度,公民的利益表達、保障。首先應加強對公民的教育和培訓,增強公民對自身利益表達的能力及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其次加強公民利益表達的制度化建設,對于公民利益表達及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具體途徑、權利等內容以法律等形式固定下來,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的運行。最后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和利益,讓弱勢群體在社會進步中也能享有社會福祉,得到社會關懷??傊?,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做到既重視絕大多數利益群體的正當利益和合理意愿又體現對弱勢群體人文關懷的利益均衡,才能保證政策的執行力。2.采用公共對話式政策執行策略公共對話式政策執行模式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積極引入政策受眾等利益相關者參與政策執行過程,使其與政策執行者進行平等協商、討論和對話,在對話中增進理解和合作,從而增強政策執行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推進政策有效執行的一種政策執行模式。公共對話式政策執行強調公民的主體地位,強調政策執行中的平等、交流、合作等,是一種平等主體間的互動合作,它以信任和合作為基礎主張各利益團體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它為政策執行者同政策受眾方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樣可增強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強公共政策執行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首先完善對話機制,可通過座談會、研討會等方式,通過網絡、電信等途徑,了解政策受眾意愿??舍槍Σ煌?,相對應地組建一些常規組織和任務型組織,如針對一些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公共政策組建常規組織,這樣可有針對性的長期吸納政策受眾的意見和建議;針對一些短期具體的公共政策可建立相對靈活的任務型組織來專門進行政策執行的對話和協商。其次,積極培育成熟的公民社會,逐步推進對話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成熟的公民社會是實現公共對話的前提,因為只有成熟的公民社會的建立,公民才具有真正的話語權,才能真正地參與到對話中來,逐步推進對話合作的深度和廣度。3.完善政策執行的內外監督機制內部監督首先要保障專門監督機構的獨立地位,使其在真正獨立的基礎上發揮公正有效的監督作用;其次要明確監督機構的職能,理順黨、政、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制定監督機構的具體操作流程。外部監督主要在于擴大監督主體范圍和渠道,監督主體可引入各派、各社會團體,特別是人民群眾的監督。監督渠道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網絡等的輿論監督,將公共政策的執行置于社會輿論機構和各團體、人民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之中,將有益于公共政策執行中各種問題的解決。4.提升政策執行者的道德素養和服務能力庫珀曾說:“當行政人員在處理具體倫理困境中或大或小地界定自己責任的界限和內容時,他們使自己具有了‘倫理身份’,這種倫理身份認同形成了他們的道德品性”官德不彰,民風難淳,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策執行者的道德素養體現于政策執行的全程之中,對于政策執行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開展持續有效的道德教育,如公共精神的道德理念教育;通過建立完善的道德規范體系,如制定對于正確的行政道德的評價判斷標準等,加強政策執行者的道德義務感和責任意識,使政策執行者首先明德明理,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提升政策執行者的服務能力,加強政策執行主體的學習,使其在具體的政策執行中具有較高的管理技能。通過對政策執行者的繼續教育體系,提升其對公共政策的認知能力,使其能快速的理解政策,從而高效率的執行;通過以服務能力的認定和提升來統領行政人員的各項管理制度,完善行政人員的分類制度、選聘、流動、績效考核等,以此增強政策執行者的危機、競爭意識,從而提升其服務能力。

作者:王婷婷魯大鵬單位:吉林大學珠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