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公共政策學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08 04:06:14

導語:大學生公共政策學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公共政策學教學研究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創新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92年最先提出的。他認為創新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素質和提高人的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使受教育者能夠創新而進行的一種教育。一般認為,創新教育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及創新情感、創新人格的塑造,對創新活動起到促進和調控作用;二是創新能力和創新方法的掌握,在創新活動中具有核心作用;三是創新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在創新活動中具有基礎作用。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致力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社會變革與進步的重要指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人們對付當今世界性問題和挑戰的能力,歸根到底取決于人們能夠激發和調動的創造力的潛力?!彪S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創新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大學教育的方向,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源泉。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必須在授課過程中,依據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結合具體的主客觀條件,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依托《公共政策學》課程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嘗試

《公共政策學》是公共管理類專業必修課,由于該學科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的特征,使得其教學目的不僅是公共政策理念和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政策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即運用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政策問題的能力。因此,公共政策課程的多元教學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有利于培養公共管理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其創新熱情、創設較好的創新環境。近年來,我們結合公共政策學課程,在公共管理相關專業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采取主體參與型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采取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其目的是要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繼承型教育觀念,樹立注重培養創新精神的創新型教育觀念。(一)案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公共政策課程案例教學,要充分把握案例教學的準備、進行和總結三個環節。高度重視案例教學的功能,精心設計案例教學的方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通過公共政策課程案例教學以加強公共管理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案例教學要求學生進入案例描述的特定情景和角色,作為事件的參與者去面對問題并尋求答案。唯有如此,案例教學才能夠是學生在模擬的實踐環境中設身處地的去思考“我要怎么辦”,從而激活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知識和理論,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表達和溝通能力、群體協調和綜合管理能力。由此可見,學生的這種參與起到了“角色扮演”的作用。特別是在公共政策學的案例教學中,學生被引導進入一定的決策環境中,按角色要求去分析政策問題、提出政策方案、比較各種方案并進行擇優等等,如同實際的決策者一般運籌帷幄。這種模擬無疑是能夠有效地架起理論與實際之間的橋梁。在案例的選擇上,我們既選用了“古巴導彈危機”、“中國最牛釘子戶”等經典案例,同時也開發了“為什么地溝油難以禁止?”和“青海湖湟魚保護”等本土案例,通過案例資料的閱讀,各種問題的假設,課堂上激烈的討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激發了專業興趣,提高了學習動力。(二)課堂討論法。這種課堂討論不同于完整的案例分析,只是在專題討論課的進行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政策敏感度,鍛煉獨立思考和口頭表達能力。首先教師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相對較近的話題。如,針對“禁止大學生在校外租房”問題的討論,請同學們分組進行分析其中的緣由并在課堂討論發言,學生能結合自己和身邊的事例踴躍發言。我們也根據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現象,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城市化的發展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等;而且根據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學生多的特點和青藏高原的地域特征,討論“少數民族地區高考加分政策的思考”、“三江源生態保護”等等,使學生對討論話題充滿興趣。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政策敏感度與學習積極性,也讓學生關注一些新聞事件和熱點問題,鼓勵學生在關注時事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討論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和能獨立思考并勇于表達自己觀點進行充分的肯定,對學生能結合相關專業知識表達的觀點和思想給予高度認同,即使出現有些學生的觀點不成熟或錯誤的情況下,教師也要給予積極的引導和合理的解釋,不要簡單呵斥,從而能激發學生對該教師的熱愛和對所授課程學習的積極性。經常鼓勵學生不僅會強化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也能促進學生的獨立性,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這種做法,堅持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勇于表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三)社會調查法。我們在學期初,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在學習了一些理論知識之后,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定一個題目,在閱讀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課外實踐調研,獲取并感知第一手資料,整理材料,并經過小組討論寫成小型的社會調查報告,在學期末制成多媒體課件,選擇一位同學上講臺表述小組觀點。選題按照學生自己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做不僅可以鼓勵所有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對有些不太善于在課堂發言的學生來說,也給他們創造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激發了敢于實踐的勇氣;同時小組群體的共同調查活動還使得學生注意彼此的合作,在充分表現個體創造性的同時養成了團隊精神。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探索者和研究者。從學生調查的選題來看,基本能夠圍繞當前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調研,也能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加以聯系,比如近年學生的選題有“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西寧市交通擁堵問題”“低保政策的實施狀況”等,使他們學會用公共政策的理論和知識去發現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了知識應用和創新能力。也加深了對相關政策的認識,了解了政策的貫徹和實施狀況。對于學生的調研與匯報,老師要多加贊揚,即對學生縝密的邏輯、新穎的觀點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給予表揚,以調動學生參與調研的積極性。(四)課程辯論法。為提高專業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利用不同班次上合堂課的機會,我們在一些班級中組織實施了課程辯論,就爭論性的問題進行分班討論,提出正反兩個方面不同的觀點、論據。通過提出論題,準備辯論,參與辯論,點評及總結等過程,將辯論法運用在公共政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自信,增加班級榮譽感和歸屬感,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曾就“少數民族加分政策的利與弊”和“大學生兼職的利與弊”等問題展開辯論,不僅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同時,學生也感到了理論學習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勇于探究,大膽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讓學生親自體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五)現場參觀法。學習公共政策課程,必須了解政策的基本過程及其環境,為了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通過實地參觀,“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邏輯的政策運行過程在具體形象的現場得以驗證和固化,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苯陙?,我們結合課程內容和問題討論,曾帶學生到社區參觀,通過現場觀摩和社區工作人員的介紹,讓他們明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具體政策在社區的實施現狀;也在理解和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后,有針對性的帶學生到餐廚垃圾處理的企業,了解環境保護政策的必要性和積極作用,分析探討垃圾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后政策需要改進的方面。通過這種實地調研后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不僅樂于參加這樣的實踐活動,同時開始意識到自己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增強了公共管理意識,深感自己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和日后走上工作崗位的責任。而正是這樣的觀摩學習,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大有提高。

三、取得的成效及今后需要改進的方面

(一)取得的成效。一是學生的問題意識有所增強,通過課程培訓,學生們開始關注一些新聞事件和身邊的事情,本課程教學的影響獲得了較好的延伸,取得了持續的教學效果;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得以提升,在本學院組織的“我是市長”模擬論壇中,許多學生在課程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申報,曾取得一等獎和二、三等獎等好成績,也有學生在任課老師的鼓勵下積極申報清華大學等學校組織的案例征集活動等;三是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在小組匯報和課件展示后,許多同學都表示,從其他同學身上學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們不僅認識到了理論學習的重要性,而且也看到了課件制作、演講和辯論中需要強化和訓練的地方;四是會向老師提出他們的需求與愿望,比如希望老師能夠更多的帶他們進行一些現場參觀,希望老師能在課堂上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分析一些熱點問題等,從以前的“要我學習”主動變成了“我要學習”。(二)今后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需要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靠《公共政策學》一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顯然是不行的,必須加強和其他課程的聯動效應,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同時要不斷提高任課教師的實踐能力;二是加大案例化教學。目前的案例教學基本依賴一些教材中的案例,今后要通過多種途徑鼓勵教師參與案例寫作,特別是需要編寫一些本土化案例;三是將課程實踐納入到專業整體計劃中,由于受到教師精力和科研水平等等影響,目前只是在鼓勵學生撰寫相關專業論文,但學生撰寫和發表課程論文很少,今后要強化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同時把課程實踐和畢業論文等有效結合起來;四是要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學校目前實踐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滯后,對實踐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管理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推廣,今后要完善學校和學院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根據《公共政策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嘗試了一些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強了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也創設了較好的創新環境,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和克服困難,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努力。

作者:張建英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1999(8):8-15.

[2]劉雪明.基于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公共政策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5(6):93-99

[3]陳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寧騷.公共政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