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學創新性理論研究
時間:2022-04-01 11:04:06
導語:人力資源管理學創新性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治理理論下,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政府作為第一部門,是提供公共物品的公權力機構;市場作為第二部門,是提供私人物品的私權力組織;公益組織作為第三部門,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私營機構。三個部門彼此分離又相輔相成、相互依賴,共同構成治理主體。只有在政府、市場與公益組織之間建立一個有效互動網絡,使三者的優越性都得到充分發揮,逐步形成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協調統一的局面,才能高效增進并合理分配社會利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遷,各類型公益組織隨之遍布城鄉,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社會責任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與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本土化公益組織理論卻是闕如。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一些學者從社會學的視角來論證我國社會組織的價值、社會功能以及與政府的關系問題,但在公益組織內部治理的微觀機理上的研究仍然空缺,這導致公益組織發育不良,進而在宏大的經濟社會改革發展面前,公益組織的實際功能發揮不足。因此,對學界而言,迫切需要建構一整套涵蓋公益組織內部治理、要素資源配置、社會情景適應的理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田新朝教授的著作《公益組織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正是為這一問題而來,來得正當其時、正當其位。該著作學習借鑒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更扎根于中國國情,從歷史傳統中尋找理論根基,最終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第三部門人力資源理論,為發展更為廣闊的社會治理理論提供了新穎的視角與科學的方法。
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建構公益組織人力資源理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包括兩大核心命題:勞動二重性和價值創造與商品價值決定命題。勞動二重性命題是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具體勞動,從另一方面看,一切勞動都是人類勞動力的使用和耗費,是沒有任何質的區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創造與商品價值上,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抽象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商品價值的大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該著作是基于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來建構公益組織人力資源配置理論,并由此奠定組織人力資源發展的具體職能。作者認為,公益勞動基于公益事業與公益組織生存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需求,具有勞動的一般屬性,但是更具有行業的特殊性質,包括公益勞動的社會性,即公益服務活動本身并不具有社會隔離性和私人狹隘性,而是具有廣泛的社會黏合性特征。另外,還提到公益勞動的社會溢出效應、多元指向性和職業性等特點。其中,公益組織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的社會溢出效應體現為公益性特征和社會福利乘數效應,在作為公益組織勞動者的前提下,其勞動的過程會產生價值增值功能,這與志愿者的勞動存在差異。當然,公益組織也會有志愿者支持并且參與公益活動,但志愿者與擔負組織運行職能、以公益組織活動作為自身生活來源并獲取報酬的公益組織人力資源存在顯著差異。
二、首次提出公益組織人力資源學概念
隨著我國公益組織的不斷發展,學術界主要在社會發展的整體形勢需求視角下研究公益組織的存在動因與頂層制度設計問題,但從供給角度對公益組織個體的能力與政府支持研究相對不足,相對忽視公益組織獨立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地位及人力資源角度的研究,尤其是針對人力資源管理模塊提出具體性操作性建議的研究成果幾乎沒有。該書認為,公益組織的人員特性、組織結構、資金來源等方面與企業有所區別,市場企業領域成熟的公益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不能簡單照搬到公益組織領域。我國公益組織人力資源學需要兼顧西方獨立第三部門視域下的人力資源概念,也要考慮我國“類事業單位”性質機構的人力資源,因此首先構建出公益組織人力資源勝任力模型,由此奠定公益組織人力資源專業化的概念。該書的突出理論貢獻在于通過分析治理現代化對公益事業發展要求的時代背景,研究公益組織人力資源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微觀勝任力內在結構,從而構建我國公益組織人力資源概念,為人力資源學相關學術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工具支撐。
三、分析了社會治理現代化視野下公益行為的屬性
組織管理不僅僅強調組織的制度與規則,也要分析與了解人力資源的心理需求與行為特征,從而有效地將組織的理念與目標傳遞給人力資源。該書認為公益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要比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更為復雜,原因在于公益組織人力資源所處的社會情景與產生行為的動機更為復雜。了解公益事業改革的歷史進程與發展要求,是正確認識公益組織人力資源的行為與價值,推進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提,也是建立人力資源勝任力素質及模型,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動機是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朝一個方向前進的內部動力,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采取行為的原因。該書提出公益行為動機則是引導和整合個人公益行為,并導致該公益行為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公益行為動機是產生公益行為的主觀原因。公益組織人力資源的行為動機具有必然性,而且動機的產生首先源于個體需要,包括物質需要甚或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但同時又區別于市場經濟行為、政府行為、家庭行為等行為的動機。該書總結公益組織人力資源的行為動機具體表現為個體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動機,擴大知識領域、提高技能的動機,建立友誼、擴展人際關系的動機,維護地位與聲望的動機。動機是引起、維持和指引公益組織人力資源從事公益活動并形成公益行為的內在動力,并且推動與指導個人公益行為方式選擇朝著有利于目標實現的方向前進。該書由此歸納公益組織人力資源行為的專業化、價值性、個性化和外部化等特征。
總的來說,該書的出版不失為前進的積極一步,將對我國第三部門和人力資源學研究的發展,尤其是作為社會學與管理學交叉領域的第三部門管理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為社會學、公共管理等相關學科專業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參考。
作者:張建武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上一篇:高校檔案信息化管理探索
- 下一篇:管理心理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