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公開化與建立和諧社會
時間:2022-09-16 05:40:00
導語:權力公開化與建立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反映了13億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意義十分重大。和諧社會,最終是平等、透明社會,不是“特權”的社會,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積極研究并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才能推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權力和諧社會
在現在國家公共管理理論中,有一個核心的概念叫“公共權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由政府官員及其執政黨相關部門掌握并行使的,用以處理公共事務、維護公共秩序、增進公共利益的權力。從本源上講,公共權力來源于人民,但是一旦被濫用,就會導致“公共悖論”和“權力腐敗”,損害公民的利益,平等、民主的理想社會就會被打破。
2010年9月8日,中央電視臺晚間檔《東方時空》播出一條新聞:四川宜賓喜捷鎮紅樓夢村一塊本屬于農民的集體土地,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國有土地,轉手又被賣掉,農民只得到一張張累計400萬元的代金券,轉讓的347.76畝土地一直荒蕪至今。手拿印制精美的代金券,被問及村委會何事下發土地轉讓方案,所有的村民都茫然。更有甚者,一名叫“肖艷”的村民和她丈夫的簽字畫押卻赫然被人拙劣地模仿,出現在村委會下發的轉讓確認通知上。
不管這個事件的未來發展會如何,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代替近千戶村民行使土地轉讓“權力”的當地村委會,恐怕難逃干系。在震驚于村民手握代金券,毫不知情的事件時,我們不經也問,是誰賦予了一個村委會在不經過所有村民的同意下,擅自轉讓集體財產的“特權”?而所為“公共權力”主體的村民,抑或是公民,他們為什么喪失了最起碼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這或許只是多年來,中國某些代表人民利益的黨政公共職責腐敗的一個縮影。追本溯源,在政治生活領域,諸多的信息不對稱或者說是“公共權力”與信息的對接,給它的異化提供了便利條件。文強是“權力”與道德、錢色的交易;鄭少東被拉下馬,更代表中國民營企業成長的原罪,更是公權力的原罪——當“政治權力”與“利益集團”相連接,公民的利益將得不到公正的保障。
100多年前,英國劍橋大學的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家及理論政治家阿克頓,在其著作《自由與權力》中有一句名言,“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腐敗”。在中國,公共權力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形式,賦予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的。這其中,很多黨員干部手里握有公共權力。權力本身具有腐蝕性,如何拒腐防變,防止“公共權力異化”就成了中國共產黨黨建工作中無可回避的重大歷史課題。
中共十六大后,中國共產黨明確了構建“和諧社會”歷史任務。但是,和諧是平等、自由、民主的象征,如果“公共權力”異化嚴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就會成為空談,“極端權力”將會引發更多的不穩定。
首先,必須從我國的社會制度和國家政體上保證了人民作為公共權力所有者的地位。但人民與公共權力是一種間接的支配關系,這就有可能在黨干公職人員這個中間環節上出問題。只有嚴厲禁止對公共權力的褻瀆,才能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才能使和諧社會健康發展。
其次,培育公民公共權力主體意識、黨員規范完善“非政府組織”和實現市場機制與公共權力的合理分工等四個方面。強化官員“公仆”意識,任何權力與義務都是分不開的,作為“人民的公仆”,代表人民行使權力,那我們又給人民盡了那些義務?
再者,溢用公共權力通常發生在個人職權能夠管轄和影響到的范圍或領域內,因此必須加強黨的建設,強化“公共權力”的透明化,優化配置權力結構,建立全方位的權力監督網絡,特別是人民的監督權力,注意經濟特殊發展階段的公共權力控制。因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保倳浾Z)
另外,思想政治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在當今社會歷史條件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強社會活力,增強全社會創造能力,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形成團結文明、扶貧濟困的良好風氣,形成公平正義、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有利于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妥善處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視保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動,教育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增強全體人民主人翁意識,團結、凝聚和激勵人民群眾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斗,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思想政治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抓手。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黨的領導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途徑和重要保證。它能夠緊緊抓住解決群眾思想問題同實際問題相結合這個環節,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使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廣大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妥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實現自己利益,構建和諧社會而奮斗。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穩定有序的社會。社會穩定既是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而且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團結。要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積極探索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新路子。一方面,要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眾的意見能夠充分表達出來,以便能夠依法及時合理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另一方面,要針對各種因素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和諧社會成為人人樂享,人人愛享的美好社會。
- 上一篇:基層領導力體現
- 下一篇:會計差錯產生的因素及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