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交通運輸網絡輿情引導工作
時間:2022-06-10 10:33:00
導語:加強交通運輸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交通運輸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性行業,多年來一直受到網絡輿論的關注,很容易被推到輿論關注的風口浪尖,形成網絡輿情熱點,甚至推波助瀾造成交通運輸社會公共事件。最近交通運輸部李盛霖部長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關乎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充分認識網絡輿論這一嶄新的交通運輸與社會信息互動交流新形式的重要性,創新發展行業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實現正面宣傳、正確引導網絡輿情,對加強交通運輸社會管理與服務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網絡輿情發展現狀
(一)眾聲喧嘩:互聯網正悄然改變世界
“互聯網展現了有史以來最快速的溝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國,收音機廣播用了30年才覆蓋了6000萬人;電視在15年內達到了這個水準;全球信息網發展以后,互聯網只用了3年就達到了”,人類社會進入了文字、聲音、圖像三位一體的網絡新時代。正如著名的傳播學者曼紐爾•卡斯特所說,由于網絡的多點性、開放性、互動性、自主性、放大性、便捷性等特性,迅速被人們接受?;ヂ摼W在給人類造福和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演進施加著各種影響,互聯網正悄然改變著世界。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4.3%;截止到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手機總量達到9.3億,手機網民達到3.18億,我國網民規模占全球網民總數的24%。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國際3大重點新聞網站,新浪、搜狐、網易、騰訊4大商業門戶網站,累計每天新聞更新超過2萬條,日均新聞信息瀏覽量超過20億次。隨著因特網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隨著大眾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互聯網的影響力也日益提升。在互聯網上人們對社會事件的關注顯著加強,互聯網輿論無影無形但卻擁有強大的社會力量,直接影響著公共事件本身的發展過程、處理過程和處理結果!網絡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改變著社會的政治生態,已經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倳浽缭?008年6月20日到人民日報考察工作時就曾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要通過互聯網,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搭建快速廣泛的溝通平臺;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2011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專門就世界網絡技術發展和我國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這一內容進行研究討論,總書記發表了《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講話,提出了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的方向、目標和具體要求。
(二)山雨欲來:民意嘯聚極易引發網絡輿情
網絡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方式,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存方式,但其自身包含著結構性風險。其本質上是一個風險社會,因為網絡信息由于其自身的不確定性和不對稱性造成了整個社會結構的極度脆弱化,蝴蝶效應比任何時候更極致化,從政府、企業、文化產品乃至個人的形象脆弱化,成為易碎品。在中國,由于互聯網更多地是被作為娛樂和公民表達意見的平臺,使得網絡熱點事件儼然已經成為影響當代中國社會進程的重要力量之一,與之相伴隨的是“網絡輿情”這一新型輿論現象的產生。所謂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通過有關事態信息傳播、新聞跟帖、網上評論等形式,迅速形成的具有一定傾向性和影響力的群體性意見。網絡輿情是社會現狀和問題的“投射”,是民意、民情、民怨的反映及民眾參政議政、輿論監督的重要途徑。網絡輿情與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和敏感問題結合緊密,且參與主體成份復雜,不免會帶來一些負面內容并造成消極影響。若對其引導和監管不力,有可能直接影響和危害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杭州“70碼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由網絡輿情推動,導致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案例。2009年5月7日晚,杭州青年男子胡某駕駛三菱跑車撞飛橫過馬路的譚某,致譚某當場死亡。8日下午,杭州市公安局召開新聞會,稱肇事者車輛不存在改裝,死者是否走在斑馬線上不祥,車速認定“每小時70碼左右”。調查結果顯示,肇事車輛超速高達84.1~101.2公里/小時,車輛存在改裝。最后肇事者被判3年徒刑、賠償113萬元。事件充分顯示了網絡輿情對形成社會熱點、推動社會事件發生的巨大作用。近期,發生在北非、中東、英國、印度、美國的形態各異、后果不同的重大事件,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借助互聯網及其網絡輿論的巨大作用促成事件的結果。
(三)雙刃劍:網絡輿情的作用與影響
網絡輿論經由2003年之前的默默無聲,到出現了“孫志剛事件”、“寶馬撞人案”等初掀波瀾,發展到今天,可謂波瀾起伏、大事頻發。到目前為止,網絡輿情的發展主要通過5個輿論場域進行,即傳統大眾媒體輿論場域、新聞網站輿論場域、網民輿論場域、網絡意見領袖場域和微博輿論場域。尤其是2011年以來,微博的發展突飛猛進,很多輿情都在微博中演變發展。網絡演進趨勢與網絡作用影響:
(1)網絡媒體作為新媒體,正快速成為支柱性的媒體形式。2009年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中,有網站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事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2010年這一比例上升到63%。
(2)網絡正逐漸成為輿論場的重心。互聯網不斷消化、吸收、整合傳統媒體并使得信息資源充分融合。如,新浪網對三鹿奶粉事件報道,整合媒體達123家,其中報刊60家、網站48家、電視臺15家。
(3)網絡強大的傳播力,已成為政府宣傳、引導的主渠道。網絡強大的快速傳播力,讓政府的聲音有了更強的穿透力和輻射性,使政府的聲音和應對各種形態的社會情況,有了更為有效的辦法。例如,微博粉絲達到10萬人=中等規模的都市報(顧平安)。
(4)網絡的虛擬性,創造了政府進行民主管理的新空間。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真實社會動態有了高效的新渠道;網絡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特點,使政府進行民主管理具備了更好的條件,使政府擴大、變革民主形式有了新空間。
(5)網絡的開放性,改變了政府管理的生態環境。網絡的全球性、互動性,信息的多元化、擴大化,網絡功能的動員性、監督性等,使政府面對的管理環境空前的復雜,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6)網絡的話語權,容易改變政府管理的政治邏輯。在網絡世界里,誰掌握了輿論的主導權(無論正確程度如何),誰就能夠控制局面、影響結果??梢?,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把握、引導、利用得當,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反之負面作用及其危害也十分嚴重。
(四)熱點頻發:互聯網日益成為治國理政新平臺
互聯網已日益成為治國理政的新平臺。2010年7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領導干部要將互聯網當成治國理政的新平臺》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首先學會與老百姓對話。戰爭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干群的魚水關系、血肉關系是建立在同吃同住、同一水平線生活的基礎上的,現在的干群關系,要建立在善于與老百姓溝通、幫助老百姓切實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的基礎上。在互聯網時代,政府在公共決策的過程中,要知民情、曉民意、了民愿。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在《學習時報》上撰文,將領導干部接受互聯網的挑戰與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目標聯系起來。他說:“互聯網政治的發展,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我們要主動順應這個歷史潮流,掌握主動,要把互聯網政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形式,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微博力:交通運輸開始行動
微博作為新興的媒介傳播形態,由于其技術的先進性和公眾使用的便利性,正在快速發展之中。微博通過手機等即時通訊工具隨時瀏覽、上傳信息,其時效性和傳播速率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擬的優勢。一旦某一事件擊中社會公眾最緊繃的那跟弦,事件的傳播和影響就會出乎管理者的預料和把控。因此,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微博正在改變當前媒體的形態,標志著“自媒體”時代真正到來了。2011年以來,微博客發展勢如破竹,一時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興輿論場。廣東省公安廳及21個地級市公安局敢為人先,“策動微博革命”,集體開通公安微博,果斷地把網絡問政的大旗插上了微博陣地。此舉受到網友追捧,微博粉絲已達440萬人。在交通運輸行業,這樣的工作也已經在陸續開展,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山西省交通運輸廳、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寧波市公路管理局、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航標測繪處、贛交通廳應急指揮中心、寧波海事局、中國交通新聞網、中國高速公路網等近50家行業部門和單位在新浪網、騰訊網等注冊了微博。另外,網站是構成網絡輿論的重要載體,多年來一直受到交通運輸全行業的高度重視。目前,絕大多數的部門和單位都設立了對外開放的門戶網站,正在很好地發揮著作用。
(二)易燃點:交通運輸行業易發生網絡輿情的熱點問題
研究近年交通運輸網絡輿情,可以發現當前社會高度關注交通運輸行業的熱點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交通運輸安全問題。包括長途客運安全、水上交通運輸安全、地鐵運輸安全等;(2)工程質量問題。如橋梁垮塌事件等;(3)執法問題。執法不當、處罰不公、收費不合理等涉及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問題;(4)反腐敗、隊伍建設等問題;(5)物資運輸包括煤炭運輸、綠色鮮活農產品運輸、鐵水聯運等問題;(6)突發事件問題。突發自然災害帶來或引發的交通運輸問題;涉及交通運輸的突發社會事件帶來的問題。如出租車罷運、公交車爆炸案等。
(三)順勢而為:交通運輸行業需大力加強網絡輿情工作力度
交通運輸行業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在網絡媒體高度發達、網民參與網絡輿情的熱情不斷高漲的今天,交通運輸行業也每每被推向網絡輿情的風口浪尖,有些事件甚至由網絡輿情演化出公關危機。據粗略統計,自2007年以來,尤其是2009年以來交通運輸行業發生的比較重大的網絡輿情事件多達幾十件。如,2009年10月因全國高速公路重新編號需更換指示牌,由韓寒博客引發上海兩億元換路牌“最貴鐵皮”說;2009年10月上海釣魚執法,司機斷指證清白;2011年7月,杭州錢江三橋塌陷簡短通氣會被批“敷衍了事”;2011年7月,京珠高速發生客車燃燒事件41人死亡;2011年9月,上海地鐵10號線追尾事故等。由此可見,交通運輸輿情熱點事件呈整體上升的趨勢??梢灶A見,隨著網絡信息日益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交通運輸轉型發展的加快,與交通運輸相關的網絡輿情熱點越來越容易發生,今后會變得常態化和多元化。為此,站在提升交通運輸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高度來看待,交通運輸行業亟須順勢而為,大力加強網絡輿情工作力度。2011年9月16日,交通運輸部高宏峰副部長在全國記者(通聯)站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交通行業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諧意識,緊密圍繞行業中心工作,主動科學引導行業輿論、服務行業發展。要加強對交通運輸熱點問題的研究分析,努力營造交通運輸科學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要不斷改革創新,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的建議
(一)統一認識:各級領導要提高對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總書記提出,能否有效利用和管理網絡,能否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因此,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增強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做到重視網絡,學習網絡,懂得網絡,用好網絡。黨和國家領導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總書記、總理都曾帶頭通過網絡和億萬網民在線交流。交通運輸部領導也多次通過網絡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這些都為交通運輸行業各級領導干部樹立了榜樣。但我們也應看到,一些領導干部對網絡問政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現象仍然存在,還沒有樹立“網絡問政也是政治”的基本理念,存在著網絡“恐懼癥”與“麻木癥”現象,要么把網上輿論視為洪水猛獸,想當然地進行堵、封、瞞、蒙,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要么漠視網上民情而反應遲鈍,貽誤引導和處置的良機,導致“小事情”演化為“大事件”。對網絡輿情認識甚至存在“官場新警示”:“開會發言不抽名煙;出席會議不戴名表;基層視察不打雨傘;災難發生不露笑容;突發事件不當新聞發言人”這樣膚淺的認識。復旦大學輿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陽認為,“網絡恐懼癥”給政府公信力帶來巨大損害。在成千上萬的網民“網絡圍觀”與“人肉搜索”的情況下,沒有人或部門能只手遮天,掩蓋真相,堵、封、瞞、蒙的手段,只會讓政府部門為個別問題付出整體公信力的代價。同樣會使人們對執政黨的信任下降,對執政黨的能力表示懷疑。交通運輸行業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轉變對互聯網的既有觀念,充分認識到互聯網不僅在功能上有替代傳統媒體的大眾傳播作用,而且在新聞傳播的時效性、社會宣傳的深入性以及輿論引導的有效性上,都已成為不可替代的信息傳播媒體。隨著手機3G業務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與移動通訊技術平臺及其終端的有機結合,還將進一步放大在網絡輿論傳播和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所以,各級領導干部要重視互聯網陣地建設、宣傳運用和有效管理,使之成為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有效途徑,成為交通運輸社會服務與管理的重要推手。
(二)不做菜鳥:各級領導干部應成為網絡輿情的積極參與者
習指出,領導干部要重點提高6個方面的能力:統籌兼顧、開拓創新、知人善任、應對風險、維護穩定和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其中,積極參與網絡輿情就是在與媒體打交道,而應對風險、維護穩定的能力與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密切關聯。領導干部要具備引導網絡輿情的能力,首先需要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不僅要學會計算機的操作使用,還要學會上網看新聞、聊天、查詢網絡信息、收發電子郵件、建立博客微博、參與網絡社區論壇討論等技能。必須在掌握互聯網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合理運用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輿論引導。網絡時代,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廣大網民捕捉,任何一個細節都有可能被網絡放大并傳播,甚至引起全國性的風波。近年來領導干部使用網絡也頻頻出現問題,在社會上引起惡劣反響。因此,領導干部在網上要注重自身形象。
(三)未雨綢繆:建立網絡輿情應對處置體系
建立交通運輸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應急引導、具體化解工作機制,有效提高應對網絡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十分必要。輿情搜集工作看似簡單易行,實際上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網絡信息鋪天蓋地,信息量極大;另一方面,信息往往零星地散落在各種渠道里,需要借助使用一些專業技術手段。因此,在行業內應投入必要的人、財、物,以建立網絡輿情應對處置體系。一是要形成輿情信息工作組織保障。成立輿情信息工作部門,組建輿情信息工作者隊伍,落實輿情信息工作責任制;二是要形成輿情信息工作技術保障。建設良好的輿情監測系統,實現輿情信息采集功能、輿情信息自動聚類功能、輿情信息挖掘編輯功能、輿情熱點跟蹤功能,實現不間斷、無遺漏地動態監測重大輿情;三是要形成輿情信息工作制度保障。建立覆蓋行業的輿情信息收集、研判、匯報、決策、指導、處置等制度機制,為實現輿情快速引導、處置創造必要條件。防風險于未然,打網絡輿情的主動仗。
(四)講究策略:輿情發生時要學會引導輿論
一旦遇有重大輿情,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積極應對:(1)主動公開,承擔責任;(2)真誠溝通,加強互動;(3)快速反應,爭取主動;(4)區別對待,系統運行;(5)符合權威證實原則。公眾知情權、監督權通過媒體實現,政府部門要及時公布權威信息,避免導致信息傳播的失真、放大。處理網絡輿情時要避免:(1)封鎖消息、拒絕采訪。想讓自己在一個安安靜靜的環境中來處理事件;(2)對負面輿論不屑一顧。懶得回應,認為身正不怕影子斜;(3)簡單否認了事;(4)駝鳥政策。遇事躲起來或心存僥幸,想蒙混過關;(5)推卸責任,指責他人;(6)與媒體對抗。一旦出現這些不明智的舉動,其結果可能是謠言四起,在公眾心目中形成蠻橫、專斷、保守等不良的領導者形象,從而動搖和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導致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機構面臨行政危機。網絡輿情發生時,主體行為人、輿情發言人、大眾傳媒、公共組織、社會公眾成為傳播的主導力量。協調和整合5種力量進行輿論引導,這是政府部門處置網絡輿情的重中之重。引導得好可盡快消除危機、防范新危機發生,保護聲譽、可信度,甚至提高公信力。
- 上一篇:神經科護理室患者轉出考核表運用
- 下一篇:科技支行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