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對比
時間:2022-08-25 08:54:41
導語: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管理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呈現出顯著的特殊性。管理學領域包括諸多內容,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者雖具備相應的特殊性,但均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簡述了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概念,并從多個方面對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進行比較,以期為管理學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公共管理;企業管理;管理本質
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存在很大不同,企業管理的相關理論及模式對于公共管理而言缺乏良好的適用性,同樣,公共管理的相關理論及模式也難以適應企業管理的相關需求。為更好地加強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使二者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良好作用,有必要對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進行深入剖析和比較,實現對二者本質的深刻理解,明確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一、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概述
(一)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公共部門對社會各類資源和力量進行優化整合,并采用多樣化的措施,如政治措施、經濟措施、管理措施及法律措施等,實現對政府部門治理能力的有效強化,并促進政府績效的大幅度提升,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有效維護和保障公共利益和福利[1]。其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為有效應對政府財政及信任危機而實施的相關改革。在西方國家政府改革過程中,政府管理的運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滯后且缺乏彈性的官僚行政轉變為以市場為主要導向,且彈性良好的公共管理。(二)企業管理。企業管理在現代管理學領域占據著基礎性地位[2],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各項活動,如組織、計劃、監督及調節等,通過優化配置各項資源,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目標,并獲得最大化的產出。企業管理需通過科學指揮有效協調個人活動,并強化對企業管理過程的有效監督和適時調整,使個體員工行為符合企業管理總體的具體要求,有效保障企業管理總體目標的實現。
二、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比較
(一)管理本質的比較。從管理本質上看,企業作為社會組織具有較強的營利性特征,其相應的管理模式也呈現出顯著的營利性特征。而公共管理則不具備營利性,這是二者存在的本質區別。就營利性而言,企業管理將實現最大化的私人利益作為管理目標,而公共管理致力于對公共利益進行有效保障和維護。因此,企業管理與公共管理二者分別屬于私域和公域范疇。企業管理的本質是對共同利益進行追求,致力于實現最大化的共同利益。而公共管理,是對公共利益進行追求,致力于維護和保障公共利益。且公共利益具有社會共享性特征,共同利益則相對較為狹隘,偏指于私人利益[3]。(二)管理目標的比較。企業管理將獲取最大化的利潤作為管理目標,以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因此,企業管理偏重于提高效率,并對企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集中利用,以有效解決影響企業管理效率的各類問題。企業管理重視統籌規劃和科學領導,更多地體現為過程管理。公共管理將維護和保障公共利益作為管理目標,并注重公平與效率二者的有效統一。公共管理所追求的公平,是廣義上的公平,涵蓋規則、分配、競爭環境及程序等多個方面,與公共利益的具體分配聯系緊密。公共管理不僅要加強統籌規劃和科學組織,還要切實保障對公共責任的有效履行,更重視有效解決各類社會問題,實現對公共利益的有效保障和公平分配。因此,公共管理不僅體現為過程管理,更體現為結果管理,需要對更多內容進行科學統籌和合理權衡[4]。(三)管理主體和客體的比較。公共管理以政府部門及相關公共組織為管理主體,企業管理以企業單位作為管理主體。企業管理中,管理者以實現最大化利益為目標,對企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并實施具體管理,管理客體為各項資源。公共管理將各類公共項目、資源、各類社會問題等作為管理客體。其中,公共項目是指遵循相關政策而采取的各項行為及具體過程;公共資源則涵蓋各類公共設施、物品及自然、信息和社會人力等資源;而社會問題只有那些在政府各項職責具體范圍內,且符合社會公共目的的相關問題,才屬于公共管理的管理客體[5]。(四)管理所需物資來源比較?;谄髽I特性,企業管理過程所需的資源均以企業投資產生的回報為來源。因此,企業管理所實際耗費的各項資源與他人不存在任何關系,他人無權過問,管理利益及資源呈現出顯著的私有化特征。同時,企業資源及相關預算,也需以企業盈虧狀況為依據來確定,這表明企業管理自主性相對較強,企業管理對資源進行配置,無需公開和保障透明化。公共管理體現了公共利益,主要將稅收作為公共管理所需物資的來源。少數情況下,也會發行債券。公共管理對資源的分配相對缺乏自主性,管理預算及對經費的管理必須對公眾公開,實現透明化,同時還要接受國家和納稅人的監督。(五)管理人員產生方式及晉升機制比較。1.產生方式。企業招聘管理人員,主要考察應聘者是否能勝任管理崗位。因此,個人能力是決定能否成為企業管理人員的關鍵因素。同時,企業管理人員不會終身固守某一個崗位,隨時都有被解聘的風險。因此,企業管理人員普遍具有較強的危機感,通過不斷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自己的管理崗位。公共管理人員主要由選舉或者任命產生,標準呈現出顯著的政治傾向,更青睞具有政治才能的人,任命程序較復雜,需通過專門機構實施的嚴格考核方可上任。當前,公共管理人員呈現出終身化傾向,相對缺乏職業危機和競爭壓力。2.晉升機制。管理層的晉升最終都是要保證合適的人晉升到合適的崗位,提高工作滿意度,實現晉升激勵的正效應。合適的晉升激勵制度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企業薪酬制度的不足,而晉升考核機制則決定著目標行為的選擇方向。企業管理層的晉升主要是內部晉升,資歷、年齡、人際關系和業務能力等通常都是考核的重要標準。有關研究表明,國有企業高管可能更傾向于做“太平”“撞鐘”高管,以不出問題為目標導向[6],不注重績效水平和創新性的提升,晉升的激勵效果較差。同時,由于考核短期化并主要以利潤指標為導向,強烈的晉升激勵往往使國有企業高管產生短視主義行為[7]。但就整體情況來看,企業的晉升途徑更多樣,晉升機制靈活性更大,可以滿足不同類型人才的職業追求。與企業不同的是,公共部門中公職人員的晉升是政治資本的體現,更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行政級別的提升往往會使其產生更大的滿足感。目前,公共部門的職業隔離門檻正隨著公務員考試制度的推廣而逐漸消失,但公共部門內部的級別門檻依然存在[8]。由于領導職位數量有限,且晉升的條件和程序較為嚴格和復雜,對于普通民眾而言,通過統招進入公務系統后,其內部的發展空間受限、發展機會較小,大多只能從事基層事務性工作,職位晉升受傳統觀念束縛嚴重[9]。此外,晉升過程中論資排輩、以工齡論成就的現象仍存在[10],晉升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較差,對青年公務員隊伍的激勵作用不明顯。(六)限制因素比較。企業管理主要遵循利益原則,法律只是其附屬性限制因素。企業管理雖然需嚴格遵循相關法律,但它更關注對最大化利益的有效追求。而公共管理受法律法規的限制影響較大,必須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的各項具體規定,在法律允許的相應范圍內實施管理活動。因此,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具有不同的制約機制。公共管理更多地受相關政策及法律規定的限制性影響,企業管理與市場具有緊密聯系,更多地受市場因素的限制性影響。(七)效益評估標準比較。企業管理采用的效益評估標準主要包括產品成本、產品銷售額及銷售利潤等。公共管理采用的效益評估標準主要包括法律規定、公眾評價及公共設施管理等。比較二者的效益評估標準可知,企業管理較重視經濟效益,而公共管理更關注社會效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在管理學領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社會實踐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在管理本質、管理目標、管理主體和客體、管理所需物資來源、管理人員產生方式、限制因素及效益評估標準等方面均存在較大不同。因此,在管理學研究及相關社會實踐中,要深刻理解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二者的本質內涵,深刻剖析二者的差別,以指導管理學研究,充分發揮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丁巖,董戈.比較企業管理和公共管理的異同[J].青年與社會,2014,(9):75-76.
[2]王越峰.探究企業管理與公共管理的異同[J].管理學家,2014,(17):30-32.
[3]郭丹.公共管理和企業管理中公共服務的比較研究[J].山西農經,2016,(14):65.
[4]劉敏.公共服務在公共管理和企業管理中的比較分析[J].管理觀察,2014,(18):33-35.
[5]李瑩.淺析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異同[J].卷宗,2017,(31):41-42.
[6]張洪輝,章琳一.產權差異、晉升激勵與企業風險承擔[J].經濟管理,2016,(5):110-121.
[7]俞鴻琳,張書宇.高管晉升激勵、考核機制與國有企業研發投入[J].經濟科學,2016,(5):95-110.
[8]王生發,劉金東.政治資本、代際關系、進入與晉升:以公共部門為例[J].南方經濟,2016,(5):46-61.
[9]姜雨峰,馬繼鵬.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7,(8):175-176.
[10]黃文芬.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7):86-87.
作者:華梓茜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 上一篇:農村稅費改革與鄉鎮財政稅收變革
- 下一篇:網絡新聞輿論對公共管理的影響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