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方式研究

時間:2022-05-17 10:10:39

導語: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方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方式研究

[摘要]MPA人才培養具有公共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等鮮明的特色。MPA研究生既需要學習理論和專業知識,也需要提高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地方政府有著天然的信息、資源優勢和培養人才的現實需求,高校和地方政府開展MPA人才培養合作十分必要。盡管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培養MPA存在著溝通困境和其他困難,但可以通過師資隊伍建設的“走出去,請進來”、生源的屬地合作與畢業后的互動反饋、培養過程及共建實習基地等方面實現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合作。

[關鍵詞]高校;地方政府;MPA;公共管理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作為我國研究生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特別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公共性、實踐性和應用性使之更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于優化研究生培養結構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顯得異常迫切。公共管理碩士(MPA)作為培養公共部門管理者的專業學位,研究和探索如何提升MPA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優化MPA人才培養方式刻不容緩。

一、MPA人才培養方式的特征

相比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MPA人才培養方式有著鮮明的特色。

(一)公共性

理解和實現公共性是MPA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出發點。MPA的培養對象非常明確,大部分是來自公共部門的管理者,主要是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職業相對單一,在全過程培養中他們同時還要參加公共事務管理,畢業后絕大部分學員還會繼續回原單位工作。大多數學員選擇MPA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更換職業,而是為了在原單位的工作中能提升自身管理素質和業務水平,而能否提升的關鍵是其能否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屬性,探尋實現公共精神的路徑。學員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共權力、公共價值、公共責任、公共利益,就很難作出令人滿意的公共決策,更無法實現良好的公共治理。這就要求MPA學員通過學習掌握公共屬性的核心價值理念。

(二)實踐性

相比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MPA人才培養的素材和資料更加注重政府管理一線的實踐,以保證其培養內容能更好地指導公共部門的事務管理。在全國MPA教指委制定的MPA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中明確強調要“適應不斷發展的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專業化的迫切需求”,要使培養的人才“能夠綜合運用管理、政治、經濟、法律、現代科技等方面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清晰地表明了MPA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在教學內容上,MPA人才培養不僅僅是理論的學習和方法的培訓,更重要的是對政府管理實踐的總結和提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MPA研究生的互動更頻繁,以充分發揮MPA學員作為實踐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形式上,MPA人才培養依靠單純的理論講解并不能適應政府對管理實踐的要求,還需要教師通過案例教學、情境互動、場景模擬的方式再現公共管理的過程,從而增強MPA人才培養的實踐導向。

(三)應用性

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非常重視學理的掌握和知識的創新,而MPA人才的培養更多關注的是應用能力的提升,特別是理論知識在政府管理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政府管理的實際需要,從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從MPA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公共管理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難以滿足政府管理現代化的需要,才催生了MPA教育。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切需要更加科學的政府管理,這對公務員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同時,社會問題的復雜性要求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去參與治理。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開始嶄露頭角并發揮積極作用,由此就需要更多的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的治理現實需要更多的MPA人才,這直接決定了MPA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適應政府管理的需要,MPA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應用性。

二、高校和地方政府開展MPA人才培養合作的必要性

我國研究生的培養根據培養規格和目標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學術型,另一種是專業型。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的是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鍛造,培養的是能適應教學和科研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高校的教學科研資源非常豐富,有一定規模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十分有利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然而,MPA研究生既需要學習理論知識,也需要提高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這對于高校而言存在一定困難。因此,高校需要借助外力,拓展培養領域。

(一)地方政府有著天然的信息和資源優勢

對于MPA研究生培養而言,其生源主要來自于政府部門。學員的學習和實踐特別需要得到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和理解。在實際的公共管理過程中,地方政府積累了大量的鮮活案例,也提出了眾多需要解決的治理難題,這些都為MPA培養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長期的治理實踐過程中,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知識,具備較高的領導水平,他們可以成為MPA研究生的校外導師。

(二)地方政府有著培養人才的現實需求

MPA人才培養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生主要來自于公共管理部門,主要生源是地方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絕大多數屬于定向培養,學員的工作關系沒有發生變動。具體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培養何種能力的人才,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是地方政府非常關心的問題。地方政府可以把這種需求反饋給高校,便于高校更加精準地為地方政府培養有用的人才。這就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實現有效互動,開展務實高效的合作。只有通過合作,高校人才培養才能避免與地方實際需要脫節。

三、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培養MPA的現實困境

(一)高校和地方政府溝通存在困難

根據教育部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0年6月,全國高校數量為3005所。具備研究生培養資格的主體是公辦本科院校。從目前高校的辦學體制來看,除了教育部直屬的76所高校外,其他大部分公辦高校由省級政府主辦,由省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代為管理,而與高校溝通較多的往往是教育廳、科技廳等業務部門。因此,高校與地方政府的協商和溝通并沒有形成長效的機制。

(二)高校辦學的相對獨立性

高校辦學有其自身的規律,相對而言比較獨立,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溝通交流往往局限于人事、財政及屬地管理方面的內容,針對教學、科研的協商合作較少,聯合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合作辦學往往依靠的是粗放型的框架,不會專門針對某一領域或學科進行單獨的規劃設計。

(三)地方政府職能的多元化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管理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都屬于其自身職能,然而其職能范圍非常廣泛,特別是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往往是地方政府關注的第一要務,加之各種事務非常繁雜等原因,地方政府對高校缺少應有的關注,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以及合作機制,則難以實現地方政府與高校的合作。

四、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培養MPA的實踐路徑

(一)師資隊伍建設的“走出去,請進來”

MPA研究生培養的特殊屬性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單純地注重學理、掌握扎實理論基礎都不能滿足培養的要求和現實需要。所謂“走出去”,針對的是校內研究生導師。由于他們基本上來自于高校培養的博士或碩士,理論功底相對比較深厚,研究方法掌握得比較熟練,但是對于政府管理的真實情況缺少直觀和感性的認識,對政府管理的認識來源于書本,甚至可以說一知半解。[1]因此他們需要去了解政府的實際運作流程,只有通過掛職鍛煉,到政府機關去參與實際的管理,才能熟悉政府的決策和執行流程。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管理也面臨著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需要從理論的層面進行求解,這些擁有扎實理論功底和最新學術前沿知識的教師在政府機關掛職鍛煉期間也可以把最新的理念和思維導入進來,以此推動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鍛煉教師自身的同時也實現了政府和高校的良性互動?!罢堖M來”針對的是地方政府有豐富工作經歷的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他們經過長期的政府管理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素材,對于一些復雜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們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挫折。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能為正在學習和培訓中的MPA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指導,使之盡快地成長成才。因此,高校MPA辦學機構可以邀請地方政府官員擔任兼職導師,通過舉辦論壇等方式開設政府管理專題講座,在安排校內導師的同時聘任政府官員擔任校外導師,聯合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培養研究生。

(二)生源的屬地合作與畢業后的互動反饋

由于報考MPA研究生需要本科畢業并有3年以上工作經歷,且大部分生源都來自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大部分高?;静扇〉氖欠侨罩频呐囵B方式。學員在學習的同時還要兼顧工作,所以在選擇報考高校時大部分MPA考生都會采取就近原則,這也導致很多高校在招生地域上有固定的輻射范圍。[2]因此,高校和地方政府展開合作,有利于拓展招生資源,有利于擴大高校MPA辦學的聲譽和影響力。相對固定的生源地對于高校進行集中培養非常方便,也容易凸顯地方特色。同時,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將公務員培訓計劃與合作高校MPA招生培養進行對接,甚至可以通過“訂單式套餐”來強化MPA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樣也為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培訓和提升自我修養增添了新路徑。高校MPA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效果如何,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最有發言權。MPA研究生畢業后,其所接受的培養和訓練都會在實際的工作中表現出來。高校MPA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否能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還需要強化哪些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其培養方式和過程還需要如何優化,這些都有賴于地方政府的反饋。地方政府和高校通過互動合作,可以持續對MPA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進行監控,從而為提升高校MPA人才培養質量貢獻地方政府的智慧。

(三)培養過程的合作探索與實踐

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作為整個培養過程的大綱,對課程設置、培養方式、考核方式和學位論文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在課程設置上,全國MPA教指委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既考慮到該方案必須要有一套通行全國的標準,以體現專業培養的屬性和最低限度,使之區別于其他專業,同時,該培養方案又要能體現區域和地方特色,以及各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允許一些課程由高校自主設置,避免課程設置的千篇一律。高校在規劃MPA課程設置時,既要著眼于自身優勢,也要考慮地方政府的實際需要,畢竟培養出來的人才是要為地方服務的。[3]因此,高校在制定MPA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邀請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對課程設置提出意見和建議,以回應地方的訴求和考慮,特別是和地方組織部門進行合作,充分結合地方每年的培訓方案,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培養效果。MPA研究生的培養方式特別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案例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夠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師生在案例教學中既能了解相關的理論以及黨和政府的政策,又可以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具體的案例教學涉及兩個內容,一是制作案例,二是案例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在制作案例的過程中,素材非常關鍵,特別是需要第一手的資料和數據。獲得方式最簡單、應用起來最接地氣的案例是地方政府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師生可以通過合作和組建案例分析小組共同開發案例,在此過程中既可以提升師生的應用能力和政策解讀能力,也可以針對該案例所反映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供地方政府進行參考。在對案例的具體應用上,很多經典教學案例往往是地方政府治理經驗的高度凝練,也有一些是其他地方政府管理的先進經驗。MPA研究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些案例所提煉出的經驗和教訓應用到政府管理中,從而形成一種學習效應,促進好的政策形成“政策擴散”效應。在考核方式上,作為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導向標,考核方案如何設計對研究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MPA研究生課程的考核不能單純地只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應該針對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特點,著眼于考查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這種考核方式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體現應用價值,關鍵是能解決政府管理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學位論文是檢視MPA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終環節,也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評價高校辦學的重要指標。全國MPA教指委在有關研究生論文的指導性意見中設計了四種類型,案例分析型、調研報告型、問題研究型和政策分析型,這四種類型都要求MPA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要與實際相結合,與政府管理中面臨的問題相結合。因此,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可以讓MPA研究生更好地尋找論文的選題思路以及需要的素材。MPA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所有環節特別是開題和答辯環節,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參與,以保證研究論文能夠真正地深入實際,避免寫作陷入“偽命題”的困境。同時,由于這些論文的研究對象大多來源于地方政府管理實際,其研究成果便可以供地方政府在決策時進行參考,以此實現高校服務地方。

(四)共建實習基地與校地合作

MPA研究生的教學和培養在高校完成,但檢驗培養質量和應用所學知識的場所卻在政府機構,如何減少二者之間的張力,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實習基地的建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通過高校和地方共建實習基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結合起來,強化培養效果和服務地方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減少MPA研究生工作與學習之間的矛盾,節省培養成本。一所大學是一個地方的寶貴資源和財富,大學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幫助和支持,因此,高校和地方的合作對兩者的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實現地方政府和高校進行良好的溝通與合作,MPA研究生的培養是重要一環。MPA研究生這個中間環節可以很好地溝通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李慶鈞.公共管理碩士(MPA)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6):40.

[2]楊思留,溫曉慧,嚴海波.基于高校與地方政府互動合作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以中國礦業大學MPA教育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20-121,124.

[3]高曉涵.MPA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契合性分析———以山東X大學為例[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68.

作者:彭正波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