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約束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29 04:43:00

導語:資源約束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源約束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

內容提要:本文自始至終以資源約束為主線,闡述了國內外學者關于制造業發展的理論觀點,著重從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和生態資源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源約束,并針對資源約束問題,提出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資源約束,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發展路徑

資源約束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最主要的障礙。如何克服資源的稀缺性,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求,成了經濟發展的本質。對于制造業資源約束的內涵界定,從最早的自然資源到對能源資源重點研究,再到對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以及環境和制度的研究,制造業發展過程中所受到資源約束的范圍越來越廣泛。隨著理論的演變和經濟實踐的發展,對制造業發展起約束作用的資源的外延不斷發生變化。

一、資源約束與制造業

西方經濟學關于資源稀缺問題主要分為絕對性稀缺和相對性稀缺。絕對稀缺論認為隨著人們資源利用量的不斷增加,邊際成本增加,邊際受益遞減,人類最終在資源替代方面無能為力,經濟發展會處于停滯狀態;相對稀缺性認為資源稀缺可以得到解決,因為市場機制會促使人們明智地使用各種資源。一旦人們預期某種資源行將枯竭,這種資源的市場價格會表現上升,人們就會尋找替代資源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映。無論是資源稀缺絕對論還是相對論,都傳達了同一個概念:資源約束。

在現代工業化過程中,制造業作為工業的主體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是一國經濟的基石和競爭力的基礎。縱觀世界制造業大國的發展歷程,資源約束一直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問題。日本在二戰后制造業的迅猛發展推動了日本經濟的振興,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步人了滑坡,以其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衰退為主要標志。究其原因,自然資源匱乏以及日本在經濟發展中對資源膨脹式需求是導致日本制造業滑坡的重要因素。土地資源的稀少、水電煤氣的高價格以及能源資源的匱乏導致日本制造業面臨著比較嚴重的資源約束,極大制約了日本制造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美國曾經是頭號制造業強國,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制造業出現了一系列連鎖衰弱的現象。究其原因,巨大的資源消耗需求以及由此造成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加大了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成本是美國制造業出現衰弱的重要因素。英國也是曾經的制造業強國,但是隨著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喪失,同時又缺乏高科技資源的支持,導致英國的制造業不斷地走向衰弱。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繼日、德、美之后世界第四大制造業強國,但是我國制造業面臨的資源約束問題也日益顯現。金碚(2005)就認為中國工業發展所受到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顯著。依靠大量的能源消費,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也越來越接近了資源和環境條件的約束邊界。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不斷深入,如何引導制造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Viki.Sonntag(2000)在《從競爭力角度看可持續能力》一文中指出,保持制造業的競爭力并不能使社會的福利得到保證,目前許多先進制造技術的實踐運用極大地刺激了市場需求,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資源被消耗掉,可見強調競爭力往往會忽視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制造業企業應該把握生產過程中的主流技術路線,解決尋找替代資源的難題,同時應該建立一種資源再利用的供給系統,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來解決制造業日益嚴重的資源消耗問題。Jorma.Papimiiemi(199爐則認為制造業解決資源約束問題離不開過程的創新,強調生產過程和技術操作的創新,強調以R&D為主的技術推動和市場的需求拉動,強調產品結構和人工與計算機結合生產方式的創新,強調企業管理和控制的創新。Mellissa.M.ApUe—yard和Clair.BrownC001)認為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強調人力資源(HunmanResource)的充分發展,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還有如Scott.A.SneHC000)等人提出的“綜合制造業”(IntegratedManufacturing),Susumu.Fujji002)提出的高產量柔性制造系統HV-FMS(high—volume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來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理論啟示

西方經濟學中提到的資源約束問題,在工業化過程中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v觀西方學者的理論成果,以往對制造業資源約束的定義主要集中于自然資源、能源資源以及科技資源的約束,而我國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源約束則顯得范圍更廣。因此,在立足于本國國情的基礎上,準確界定我國制造業資源約束的內涵,對于形成“資源約束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國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源約束

(一)自然資源約束

我國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水利資源、林木資源和礦產資源等。通過表1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約為0.1公頃/人,占世界人均水平的33.1%;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有2176.8立方米,還不到人均3000立方米的輕度缺水標準;人均淡水資源總量為221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6%;人均森林面積為0.14公頃,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5%。我國以世界土地的7%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這固然說明我們在經濟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也反映了我國的自然資源實際上是十分匱乏的。

我國礦產資源的基本特點是:資源總量較大,礦種比較齊全。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礦產資源量比較低,我國實際是一個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許多礦產資源如鐵礦石、銅礦;鎳礦等人均消費量都大于人均產量,礦產資源供需失衡(見表2)。

中國目前進入工業化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許多礦產資源的消費增速接近或超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礦產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銳。根據國土資源部對中國礦產資源儲量的分析和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面臨短缺的礦產資源有10種,嚴重短缺的有9種(見表3)。我國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導致我國必須大規模地進口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的進口依存度增加。日益擴大的礦產資源缺口意味著我國正面臨著礦產資源的約束。

(二)經濟資源約束

制造業的經濟資源主要是包括制造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以能源為主的資源、以金屬和水泥等為主的原材料、外資和國內資本。隨著我國制造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其面臨的能源、原材料和資本等經濟資源的約束也日益顯露出來。

1.能源資源約束

我國的能源消耗總體上體現為:(1)能源的供給對外依賴性強;(2)使用的多為一次性能源,能源的再利用率低?!笆濉逼陂g,中國能源消耗總量由2001年的143199萬噸上升到2005年的222468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1.72%(如表4所示)。總體來看,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嚴重的能源資源的約束。2003年,我國可供消費的能源總量中11.9%的能源是從國外進口的,94.9%的能源是自己生產的一次性能源,僅有0.12%的能源是回收利用的二次能源。同年份制造業的能源消費總量占全部能源消費總量的54.5%,而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僅為37.3%。相對于產出的比重來說,制造業的能耗很高。

通過對表5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制造業主要能源的使用狀況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我國制造業已經成為原油消耗大戶。2003年,我國石油年初年末庫存差額為-68.24萬噸,石油進口量為13189.61萬噸,石油進口量占可供量的47.9%,占消費量的48.6%e。2004年我國原油生產量為24147萬噸,消費量高達24922萬噸,同時制造業的使用量為20793.79萬噸,占了原油消費總量的83.4%;2005年國內原油需求量為31036萬噸,預計2006年將增加到33100萬噸。目前中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為48%,預計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達每天840萬桶,原油產量達約1.95億噸(相當于每天390萬桶),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對外依存度將上升為54%。很明顯,目前石油資源的緊缺對于占其消費總量83.4%的制造業來說是一個嚴重的約束。

(2)煤炭消費占我國的能源消費的比重最大,為70%。2003年我國煤炭生產量為166700萬噸,消費量為163732萬噸,其中制造業消費了58661萬噸,占總消費量的35.8%;煤炭年初年末庫存差額為-504.9萬噸,消費量大于可供量,煤炭供求出現缺口。2005年我國煤炭產量達到19.4億噸,年消費量在21.4億噸,煤炭資源供需缺口為2億噸,根據預計,到2020年煤炭缺口將達到7億噸。同時,中國煤炭的進口量也在不斷增長。據統計,2004年中國進口煤炭1860萬噸,2005年為2617萬噸,同比增加757萬噸,增長41%。這意味著在今后我國的煤炭資源將越來越緊張,我國制造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煤炭資源短缺的制約。

(3)電力短缺是目前經濟增長中比較明顯的特征。2003年我國電力生產量為19105.8億千瓦小時,消費量為19031.60億千瓦小時,其中制造業消費了9517.04億千瓦小時,占總消費量的50%。電力消費的增長不僅表現在工業生產用電上,而且在居民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電力緊缺。2004年,拉閘限電仍是大多省份維持電力供應的主要手段,省份的數量增加到24個,用電缺口達到2500—3000萬千瓦時。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電力需求預測模型”的預測,2006年全年電力需求為26637億度,同比增長11.3%,電力需求增長依舊強勁,電力資源仍然非常緊張。

(4)天然氣生產和消費在中國起步均比較晚,僅占能源生產和消費比重的3.0%和2.5%。2003年我國天然氣生產量為341.3億立方米,消費量為339.08億立方米,其中制造業消費了175億千瓦小時,占總消費量的51.6%。2005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約500億立方米,進口液化天然氣約40億立方米。根據預測,2006年天然氣需求量將增長21%,達到608億立方米。,到2020年,天然氣需求將激增至2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由目前的3%提高到10%,天然氣的需求缺口將達到800-1000億立方米,約合6000-8000萬噸。天然氣需求缺口的不斷擴大則是制造業面臨的能源約束又一表現。

2.原材料約束

目前在中國,原材料的約束已經成為越來越突出的問題。2004年中國的GDP總量為159878億人民幣,CDP年增長率達到了9.7%,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總貢獻是4.3%,但是卻消耗了全球27%的鋼鐵,25%的鋁材,40%的水泥;2005年主要原材料消費中,鋼材4.0億噸,增長20.1%;氧化鋁1561萬噸,增長21.7%;水泥10.5億噸,增長9.0%,每萬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9倍,鋼材消耗是美國的5-8倍,日本的2.7倍。

這種“高投入、低效率”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我國本已十分緊缺的原材料資源更加緊張。就中國來說,以國內生產總值年均7.3%增長,到2010年,中國生鐵、鋼材、10種有色金屬、水泥的消耗量將分別達到5.7億噸,10.9億噸,3353萬噸,19.1億噸。這種巨大的生產消耗量,直接導致了原材料進口價格不斷上漲,降低了制造業企業創造利潤的能力。

3.資本約束

近幾年在我國制造業的資本投入中,外資的引進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在過去幾年里進人中國的外資,50%投入了制造業。實際上也正是由于外資的大規模進入,中國的制造業才得以迅速發展和崛起。據統計,我國制造業中外資成分企業對中國出口的貢獻率達到了44%,對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為25%。但是外資的投入是以賺取利潤為最終目的,并不會帶來核心技術和競爭力。我國在大規模引進外資時,沒有有效地提升國內制造業的素質,沒有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沒有形成自主研發能力,那么如果外資出現撤離或者逐漸減少對我國制造業的投入,那么將會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外資動向的不確定性,可以認為制造業的外資約束是一種隱形的約束。

再來看看國內資本的約束情況。在中國這樣一個高儲蓄的國家,一方面在大量吸引外資,另一方面國內金融資源又出現了嚴重過剩,2005年城鄉居民存款已達147054億元,同期增長16.5%。由于國內資本市場規模偏小,證券化程度偏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扭曲、內部結構不合理以及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國內資本市場對于制造業的發展貢獻不足,制造業缺乏有活力的資本市場的信貸支持,當然也就無法將更多的資金用于投入研發。我們充分利用了國際資本,同時也浪費了國內資本,這些都不利于資金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升級。

(三)社會資源約束

如今,我國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40%,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業人口,創造了近3/4的外匯收入,制造業對社會的貢獻已經不可或缺。但是,我國制造業并沒有充分地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而且社會資源在某些方面也對制造業產生不同程度的約束。

1.人力資源的約束

在未來20年里,我國保持著平均每年增長1千萬左右的新生人口,勞動生產力供給總量將持續上升,到2025年勞動人口規模才會出現逐漸下降趨勢。即使在嚴格控制人口生育的條件下,中國人口也將在2030年達到或接近土地資源最大承載能力對應的人口極限。龐大人口造成的數量制約是人力資源約束的一個方面。

如今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在以物質資源為主體轉向以人力資源為主體,這就要求人力資源的充分發展,勞動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素養。知識經濟的發展主要在于創新,而創新又取決于作為創新主體的人,這就給中國人力資源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缺乏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以2001年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例:日本為12.33年,我國為9.47年;其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日本達28.3%,我國僅有5.8%;具有高中階段受教育程度者,日本達52.8%i我國僅為22.8%;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日本僅為18.9%,我國則高達71.5%。全球科技行業的快速增長給我國制造行業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但是如果我國沒有足夠高素質的人才為保障,這個機遇對于我國制造業來說是很難轉化為成果的。缺乏高技能熟練工人和高級技工即質量制約是人力資源約束的另一個方面。

2.科技創新的資源約束

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競爭能力的核心內容,反映了企業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科技的不斷創新意味掌握著大量的核心技術,可以使得企業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搶得先機,創造更多的利潤,提高經濟效益。作為世界第四大制造業基地,中國的現已有上百種產品的產量居于“世界第一”,尤其是汽車工業、航天航空業和IT產業尤為突出。但是我國制造業之所以發展迅速主要是建立在國內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廉價的工資成本基礎之上的。我國工業制成品的低成本、低價格使得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于中、低技術水平的產業鏈,絕大多數企業缺乏大型、特大型核心技術的現象十分嚴重,產品附加值低。我國很多制造業企業沒有擺脫依靠技術引進和模仿創新的模式,沒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一直在“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中徘徊。許多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產業以及主導產品的設計、生產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而是大量依靠外國技術和裝備生產,對國外的依賴度太高。由于缺乏許多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的創新,我國企業制造技術水平落后,高技術產品缺乏競爭力,同時企業R&D投入不足,企業過度依賴引進技術,自主創新不足,這些都是科技創新形成資源約束的突出表現。

3.結構制約

制造業面臨的結構制約是人力和科技創新資源約束的突出表現。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不僅產品制造業是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水平低為主,附加價值很低,更為嚴重的是處于基礎地位的裝備制造業也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裝備制造業是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推動力。裝備制造工業不僅決定制造業未來的競爭力,而且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產業最終向服務經濟為代表第三產業轉移的關鍵。但是中國裝備技術水平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產業結構也偏輕,主要表現為裝備制造業在整個制造業中所占比例偏低。同時,市場急需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嚴重短缺,低水平的生產能力過剩。中國制造業企業僅具有對產業低端的加工能力,缺乏技術創新,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信息來源和銷售渠道嚴重依賴海外供應商和進口商,與工業化國家相比,制造業結構中的技術產業比重仍然較低,結構上的不合理都嚴重制約了制造業發展。

4.政府的約束

由于市場調節失靈的存在,政府在制造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但是在現實中,政府也存在失靈的地方,種種不合理的政策已經成為制造業企業節能、環保技術推廣和產業發展的約束。在資源利用方面,人們的節約意識仍然很淡薄,依然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政府沒有很好地糾正崇尚奢侈性消費,盲目攀比的錯誤觀念。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水平,盲目招商引資,引進技術含量低、能耗高、污染大的項目。同時,現行的法律法規沒有很好發揮對能源、土地、水資源和原材料等資源使用的監管作用,缺乏對環保節能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對資源約束型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力度不夠e。政府的正確引導可以促進節約型社會的形成,尤其在引導能源高消耗的制造業發展方面更是顯得尤為重要了。目前政府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影響到節約型制造業的實現,影響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四)生態資源約束

環境為經濟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環境也為消費者直接提供服務,環境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制造業排放出了大量的污染物,導致了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國制造業不僅是資源消耗的大戶,而且也是污染環境的大戶。一方面制造業是我國工業中的支柱產業,另一方面制造業在將制造資源轉變為產品的制造過程中以及使用和處理過程中同時產生廢棄物是造成環境與發展沖突的主要源頭。國內許多制造業企業存在“三低”即環保意識低、環保投入低、環保效率低,由此對環境造成的負外部性也逐漸暴露出來。例如,蘇南地區制造業發展水平很高,是我國比較大的綜合性制造業基地。但是蘇南地區在重點發展制造業的同時,卻沒有解決好制造業與環境的矛盾。當地附近的一些農民從不食用自己種的糧食,而是全部銷售,然后再從其他地區購買糧食,原因就是當地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隨著制造業產業鏈逐漸向中國轉移,許多污染比較嚴重、環境保護效率比較低的制造業企業也在不斷遷往我國,生態資源約束的程度也會越來越嚴重。

四、資源約束型制造業的發展路徑研究

(一)我國制造業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

劉培哲先生在其“可持續發展概念與《中國21世紀議程》”中,對發展的含義進行了階段性的界定:

第一階段:發展:經濟增長,即發展就是經濟增長,沒有把環境問題排在發展的議事日程上,在發展過程中肆意造成環境的破壞;

第二階段:發展=經濟發展工業污染控制,即人們對“發展”的認識開始深化,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僅僅把環境保護與工業污染控制聯系在一起,認為只要解決工業污染問題,環境與發展就可以協調起來;

第三階段: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即把發展與人類基本需求結合起來,把發展的概念逐步由經濟推向社會。環境問題不僅表現在對水、空氣、土壤等污染,而且表現在生態的破壞和資源的枯竭。

第四階段: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環境是發展自身要素之一。在這一階段,人類社會已經意識到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若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這種發展觀也就是目前所定義的可持續發展觀。

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將工業化過程劃分為初期、中期、中后期和后期四個階段。工業化的一般次序是以食品、皮革、紡織等輕工業開始,然后過渡到以重化工業為主的階段,再到深加工工業階段,最后到以服務業為主的后工業化階段。

從工業化的進程來看,我國制造業目前應該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至后期的過渡階段,即以深加工工業為主體的重工業化階段,也是屬于資源消耗量最大的階段;從發展的階段來看,我國制造業目前應該處于第四階段,即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階段。因此,根據兩種階段可以看出,一方面制造業仍然是我國的主導產業,同時也是資源約束比較嚴重的階段;另一方面制造業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實現環境與發展的和諧統一。

(二)發達國家資源約束型制造業發展的經驗借鑒

日本是個島國,具有先天的資源劣勢,大量資源都需要從海外進口。雖然資源約束問題一直是困擾日本制造業發展的難題,但是日本仍然能夠較好地解決資源約束問題,始終保持著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地位。通過對日本制造業發展的研究得知,資源約束反而成為了日本經濟增長的杠桿。日本極其強調政府扶持和制度激勵的重要性,在具有高度激勵性的政府產業政策和支持下,日本建立了集約型的生產模式,確立了“技術立國”的發展方針,加強專利、技術等戰略性資源的開發,強調制造業企業生產要素與專有資源有機的整合,尤其強調企業創新競爭力的培養。正是由于資源的嚴重約束,迫使日本選擇以科技和創新為主的制造業發展模式,建立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科技優勢,通過技術進步和研究創新來替代自然資源的匱乏。

德國制造業成功地解決人力資源約束問題,主要得益于其擁有一套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德國認識到人力資源的質量是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關鍵,因此德國在人力資源的培養過程中,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重點培養制造業企業員工的學習能力和團隊精神,以至于德國制造業擁有了一流的人力資源儲備,在與別國的制造業的競爭中保持著特有的優勢。

制造業是美國經濟的第一動力。雖然美國制造業由于制造能耗大、環境污染嚴重而面臨著資源約束的問題,但是美國通過認識本國制造業的發展特點,采取正確的戰略選擇,重新奠定了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地位。.美國制造業集中力量加大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力度,先后推出了“先進制造技術計劃”、“敏捷制造技術計劃”以及加大了制造業信息化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力度,通過技術進步降低了生產能耗,減輕了對環境危害程度,實現了美國經濟的復興。

(三)我國資源約束型制造業發展路徑選擇

根據發達國家制造業解決資源約束的經驗,結合我國資源約束的特點,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引領資源約束型制造業的發展。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資源使用的可持續性

循環經濟是在資源消耗量大、使用效率低的背景下產生的。循環經濟倡導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高效、清潔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成一個“資源—產品二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過程,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種實踐,我國制造業企業應該遵循循環經濟模式,從過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資源利用模式轉到集約型利用模式上來。同時,國內制造業應該抓住國際資本向我國聚積的機遇,在大規模引進外資的基礎上,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入高新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提升高新技術的研發水平,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2.以解決生態資源約束為核心,推進發展與環境的和諧性

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環境與發展并不是無法調和的矛盾,因為環境問題并不是由發展所導致,而是由于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所導致的。生態資源約束是資源約束的核心,因此解決制造業資源約束問題,理應把解決環境問題作為核心內容。強調發展與生態平衡,減少廢物排放量和提高其再利用率,緩解發展與環境的尖銳矛盾,堅持高效益、高技術、低消耗、廣就業的發展價值取向,推進制造業發展與環境的和諧性。

3.重點解決社會資源約束,提高科技與人力資源的質量

能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關系到制造業對社會貢獻能否實現,關系到經濟資源的使用能否實現可持續性,生態環境能否與發展相協調。著力解決人力、科技創新資源等社會資源約束的問題,制造業企業應該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水平,研發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結合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進行綠色制造,打造制造業知名品牌,以贏得競爭的主動權。同時,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制造業需要培養多層次、全方位、復合型的人才,提高人力資源的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只有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制造業才能加快技術結構的升級,才能提高產業對社會的貢獻度,才能依靠技術進步來解決生態資源的約束。

4.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市場對于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制造業解決資源約束需要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來實現,但是由于市場存在固有的資源配置方面的失靈,因此政府發揮其積極的調控作用,培育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是十分必要的。針對我國眾多制造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淡薄,環保意識不強的問題,政府首先應該加速職能轉換,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把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具體化為法律條文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其實施;其次政府應該著力培育和維護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培育以本地資本建設完整的工業體系并達到平衡,優化制造業的合理分工,同時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對制造業的支撐能力;最后政府應該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核心作用的基礎上加強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宣傳,把生態環保和資源節約活動逐步變成制造業企業甚至全體公民的責任意識和自覺行為。制造業要解決資源的約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需要政府的配合為支撐,需要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

5.積極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發展服務業解決資源約束

我國制造業目前正在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的時期,資源約束的問題非常嚴重。按照錢納里的觀點,以服務業為主的后工業化階段是工業化發展的趨勢。在工業化后期,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重要標志,對資源消耗量將會大大減少,資源約束問題自然也就會得到較好的解決。當前積極推進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將為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提供更加專業化的中間產品,擴展制造產品的銷售市場和服務市場,同時還可以充當制造業轉移剩余勞動力的渠道,對于制造業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支撐作用。正如Shelp(1984)指出,“農業、采掘業和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磚塊(bricks),而服務業則是把它們黏合起來的灰泥(mortar)”。對于制造業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發展服務業是制造業解決資源約束的捷徑,應該增強服務業這種支撐能力,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的互動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