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3 03:01:00
導語:企業創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發展的基本邏輯
根據馬克思關于生產力在經濟中的決定性理論,筆者認為,創新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這一背景下,生產力對經濟的決定作用,從長期看表現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過剩以及今天無處不在的創新大潮注定要發生。
人類在各個領域的生產能力不斷發展,而一定條件下市場對某種產品的需求總是有限的,在沒有發現新的市場機會以前,社會的各種資源集中在原有市場上,供給遲早將超過需求。這種差距日積月累,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嚴重生產過剩(市場危機、供求危機、經濟危機)。眾所周知如下事實:當今世界,無論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搞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經受著生產能力過剩之苦,而且這種趨勢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將愈演愈烈。換句話,如果不發現(產生)新的市場領域,在已有市場領域,某個領域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市場需求、整個社會各領域生產能力將全面超過各自領域的市場需求,在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的條件下必將發生。企業創新具備了必要性。那么,出路何在?
根據馬克思經濟學說,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必須變革生產關系,改變分配方式,增大現有領域的需求。
企業創新的背景
而20世紀末經濟創新大潮的興起,表明發現新市場、創造新的需求,則可能是既定生產關系下引導過剩的生產能力(資源)的有效方法。生產力的發展在驅使企業不得不創新的同時,又給企業創新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這表現在:資本原始積累達到相當程度,科技日益發達,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人類自信心高漲。還有一個問題,資本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就經歷了極其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什么直到半個世紀后才興起創新大潮?
回顧20世紀下半葉,主要原因可歸結為:首先,二戰后,世界經濟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穩定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發展市場經濟步入全球競爭行列,生產能力(資源)過剩已經從一個行業、一個國家擴展到全球幾乎每個領域;其次,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再次,新興行業,尤其是高科技行業,生產能力的形成、增長極迅猛發展,加速了生產能力過剩的趨勢。
處于這種困境下的企業有兩種選擇:其一,暫時忍受生產能力過剩之苦,等自然淘汰一批企業或市場好轉;其二,放棄現有市場,指向新市場。那么究竟什么將決定企業的選擇呢?企業是由人創辦經營的,那么企業的特點相當程度上就表現為人的天性。筆者認為,企業創新是人們求新和求穩兩種心理在特定條件下矛盾運動的結果。追求安逸平穩,還是在充滿未知和挑戰中生活?用特例回答這個問題意義不大,但從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來看,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時代,求穩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人們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一般都不愿意打破常規去冒險?,F代社會,無論國內外,人們選擇職業時大多傾向于較為有保障的學校、大機關、大企業,所謂有保障,就是安穩。這種意識,對人類的絕大多數而言根深蒂固,可以看作一個事實。
企業經營與人的生活類似。創新是一件做起來非常困難、伴隨相當痛苦、具有風險的活動。從世界企業經營活動的發展歷程來看,企業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創新的。創新意味著什么?創新在企業內部可能表現為新的產品設計、材料、生產工藝、包裝、廣告、銷售渠道、支付手段、價格策略等,并要求企業更新整體的經營觀念、經營方式、資金運作等等。更艱巨的是,創新常常意味著面對未知的外部,需要從頭開始,很可能需要拋棄過去的經驗,摸著石頭過河,其風險之大,可想而知。如邯鄲鋼鐵曾經由于產品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迫切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如果不改造,企業雖然還可以勉強維持,但從長遠看處境會越來越困難,但是如果進行改造,所需資金太多、風險太大,企業自身沒有能力承擔,一旦失敗,將掉入萬丈深淵,不堪設想。最后全廠員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渡過了難關。
創新的難度,可以從以下現象里得到證明:VCD、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甚至某種成功的服裝款式,都引發了一涌而上的場面這說明創新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在利潤的驅使下,在競爭的壓力下,當其它手段不足以給企業帶來利潤、或不足以維持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時,企業才會創新。而競爭的壓力,在整個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遲早將逼迫企業選擇變革。Intel公司是全世界微機CPU行業的霸主,而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它卻主要生產存儲器。因為在存儲器市場被低成本的日本產品逼得走投無路,Intel公司才萬般無奈選擇了改行。其結果眾所周知,Intel公司獲得了重大發展。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美國很多行業都經歷了與Intel相似的情況,遭遇國外企業的嚴峻挑戰。最終,企業大多以自己的努力,找到出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創新。美國企業創新的啟示
而美國企業在困境中自新的原因,最重要、最簡單的一點,就在于它們是真正的企業。真正的企業,在社會環境中自生自滅,適者生存。當它在正常的市場競爭中遇到困難時,并不指望銀行的照顧或政府的保護,只能以本能求得生存。不言而喻,在正常情況下由于風險太大而很少被考慮的創新之路,在存亡之際
反倒成了一線生機。
實際上,任何策略都有風險,企業經營里的求新和求穩,同樣各有其風險,這個道理可能很少有人不懂。但是,人類歷史上,創新似乎第一次象今天這樣成為各個領域主動追求的目標。這個事實,是不是說明人們都克服了自己歷來求穩的心理傾向?
筆者認為,人的天性沒有變,但是在大范圍事實面前,什么是穩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以前循規蹈矩與穩可以劃等號,而20世紀最后幾年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狀況整體的變化過程,無可爭辯地說明,當今世界,對企業而言,以前被認為風險最大的創新,相對于按部就班,反而可能更穩。當今的穩,不可能在靜態中實現或保持,而必須在動態進取中求得。
今天,創新不但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已經成為企業獲取高額利潤的關鍵因素,應該成為企業主動追求的目標。切中消費者需要的新產品最初總是稀缺的,企業不但可以獲得高附加值,而且有可能奠定企業在新領域的主導地位。
互聯網時代,競爭中的先發優勢愈發突出,除了企業模式,整個消費的水平和習慣、政府行為、金融及法律環境、社會的文化都會影響創新的產生和發展。
在DVD出現的頭幾年,國內常常聽到很多建議,希望消費者不要趕DVD的潮流,因為DVD制式不統一、節目的片源不多,價格又高。如果大家都想等產品成熟以后再買,那么也將永遠沒有領導世界的新產品,只能跟在別人后面。新產品在產生之初總是有待改進的,如果消費者總想等,企業都不愿意搶先一步,都怕出師未捷身先死,將永遠沒有領導創新的一流企業。因此可以說最早生產、購買新產品都對人類(市場)有貢獻的。這不牽涉感情道德因素,而是客觀情況。雖然從根本上說應該用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來打動消費者,消費者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為了某個企業的利益去嘗試新產品,但如果消費者總是抱著老產品不放、不敢或不愿意嘗試新產品,對創新將是致命的。
創新在很多時候是知識的創新,所以新經濟又經常被稱為知識經濟。探究創新為什么在美國成為一種潮流、如何成為潮流,不可忽視的是美國企業的法律環境。美國是世界上知識產權保護做得較好的國家,法律最大限度地保護創新者的權益。美國知識產權法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處罰規定異常嚴厲,單是經濟處罰就要做到使侵權者沒有能力再進行侵權為止,換句話說,處罰沒有上限,有多少罰多少,直到傾家蕩產。美國企業的創新是與風險投資結伴而行的,風險投資與成功創新之間如果雙方都膽戰心驚于創新的風險,糾纏于是先投資還是先成功創新,永遠不會有后來的創新大潮。
在政府對創新的態度上,有下面幾個典型事例:其一,1997年美國政府宣布,三年內不對電子商務征收額外的賦稅,并在世界范圍內竭力促成各國統一行動,以鼓勵其發展,當然可以說美國在兜售自己的產品、技術及商業模式,但是別人兜售的就一定別有用心嗎?如果其內容反應了發展的必然趨勢,應該作何選擇?其二,當IP電話出現時,美國傳統的大電信公司利用自己操縱的通訊協會,以IP電話話費過于便宜、與傳統電話之間是不公平競爭為由,企圖說服政府宣布IP電話是非法的,但是美國政府認為,IP電話的優勢是由于技術進步引起的,并不觸犯相關法規;其三,繼AT&T、洛可菲勒被強行分拆以后,微軟公司由于涉嫌濫用自己對市場的支配力量打擊競爭對手,最終有可能阻礙技術創新,也面臨法院的裁決,有意思的是,微軟公司在自己的辯辭中,也以分拆微軟將會打擊技術創新為重要內容,就是說,雙方都承認保護競爭、鼓勵創新是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
創新之潮的興起,與美國當今企業機制、金融投向、政府行為、消費模式(習慣)都具有密切的關系,決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在上述諸因素之外,是美國社會看重商業成功、追求獨特、崇尚奮斗、鼓勵冒險的文化影響。這種適宜產生創新的文化只要真正影響了極少數人,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例如,JimClark是著名的SGI公司的創始人,在SGI公司成功之后,由于董事會不同意其激進創新的想法,于是JimClark離開SGI重新創業,后來與22歲的MarcAndreessen一道成功組建了網景公司,開創了Internet上的新時代;SteveJobs也在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成功之后被迫辭職,另起爐灶,與迪斯尼公司合作制作《玩具總動員》轟動全球、觀眾如潮,近年SteveJobs又回到了不景氣的蘋果公司,準備再次創造奇跡。在美國的風險投資眼里,經歷過失敗的創業者更有價值,與以成敗論英雄的觀念截然相反。
總之,真正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引領著創新之潮,無孔不入的文化成為了產生創新的最佳土壤。
內容摘要:20世紀末至今,以美國為代表的企業創新大潮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文探究其產生、發展的邏輯即必要性及可能性,包括內在動力以及相關環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企業對利潤的追求是企業創新的內在動力。而創新環境不僅涉及到企業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的變革而且與社會環境、制度環境、法律環境、人文環境密不可分。
關鍵詞:企業創新內在動力環境
- 上一篇:合資企業跨文化管理創新論文
- 下一篇:客運公司學踐科學發展觀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