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8-04 09:09:23
導語:國內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目前存在問題分析
1.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課程體系方面,學生在校內的課程分為通識教育課(指的是高數、英語等基本課程)、專業課、選修課、實踐教學課,由這幾類課程構成的課程體系并不是十分合理。一是國內通識教育課比例過偏低。國外的通識教育課所占的比例近50%,而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此類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大致為20%左右。二是我國部分高校必修課遠多于選修課。歐洲和美洲等發達國家選修課比重一般都在30%以上,而我國很多專業選修課所占比重一般在10%—20%,任意選修課的比重則更低。三是理論課所占比重遠多于實踐課,實踐教學學分比例偏低,基于學科屬性分析,工商管理類專業應該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學生也應具備動手操作能力,但很多高校該類專業實踐教學所占總學分的比例不足20%,嚴重影響了學生理論知識、素質拓展能力、課外實踐能力的緊密銜接。在教學內容方面,部分高校教學內容陳舊,不能跟上當今時代經濟的發展。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重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管理人才的質量,可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條件下,我國部分學校的一些教學內容陳舊、單一,已經不能反映出目前社會經濟的現狀。比如,有些教材的內容還停留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框架下,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角度來闡述較學內容;另外,一些教學內容并沒有遵循從易到難,由低到高,有層次、有計劃地安排,知識點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吸收,導致學生在考試前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短暫記憶,不能真正地接受知識點并學以致用。2.管理和評估制度。學生進入大學后,在學習方面投入的熱情往往降低,自控力下降,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上課遲到、缺席,對課堂內容不清楚,課后學習力度不夠等一系列現象,這需要學校對學生起到激勵和引導作用。例如,某些學校的獎學金金額過低,名額偏少,學??蓪Κ剬W金政策進行調整,適當增加獎學金的金額與名額。在進行期末考核時,各學校多以學分制為主,但是方法往往單一,不能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部分高校僅以期末成績作為唯一考核方式,雖然某些高校的考核方式中結合了課堂表現,但在期末成績評估中,考試成績仍然占70%以上,課堂表現僅占一小部分比例,導致了很多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課、做筆記,無法保證課堂效率,甚至有時連課堂紀律也出現很大問題,造成多數學生只是為了通過考試而掌握了淺層的理論知識。3.教學方式和方法。目前,我國的教學方式仍為填鴨式教學,采取的是單向輸出政策,老師作為輸出方,學生作為接受方,雙方互動性差,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學生不愿意主動思考,探索答案,而老師有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沒有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忽略了“啟發式”教學。另外,從傳統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來看,“三段式”已無法滿足國家和企業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即使做到了也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課堂筆記只是書上內容的縮減版,幾乎沒有自己總結和歸納的知識點;課后復習一般是以書后習題為主,沒有對所有知識內容進行復習,甚至連知識框架結構體系都不清楚。這些問題導致兩個結果:一是文化基礎和理論薄弱,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二是專業技能也僅僅停留在技能考證層次的水平,與實際的管理崗位難以無縫對接,即畢業生無法適應崗位的需要。
二、國外教學經驗啟示
澳大利亞的TAFE教育模式,是澳大利亞全國通用的職業技術教育形式。它的特點是上課時間靈活,學制短,采用小班制,培養對象沒有任何的規定,不受年齡和基礎的限制,比如在學員中,全日制的學生比重僅占30%左右,而非全日制學生約70%,學員年齡分布在14—70之間,在職人員占招生總數的約70%[3]。其最大的特點是TAFE的畢業生接受的是學以致用的職業教育,學員畢業后能夠直接勝任工作,企業無須對員工進行重新培養,這樣的學員不僅為企業節省了培訓費用,而且省去培訓時間。所以當接受TAFE教育的學員與接受傳統教育的學員應聘同一崗位時,企業更愿意接受前者。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CBE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它是從職位需求的能力角度出發來對學生進行培養。CBE實踐教學模式分為四個階段:職業分析形成DACUM圖表、學習包的開發、實踐教學實施與管理、實踐教學評價。具體方法是由在某一職業長期工作、經驗豐富的優秀從業人員組成一個專門委員會,對某一工作崗位進行分析,得出該崗位所需的綜合能力和專項能力,制定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進行課程設置,當課程結束時會考核學員是否達到要求。若達到了要求,學員可以順利畢業,否則會繼續進行培訓。CBE的課程不會進行統一的學習內容和進度,它強調學員的差異性,每一位學員可根據自身能力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模塊,制定不同課程方案,是一種以學員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半p元制”教育是德國一種獨特的教育體系,它在德國歷史上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二戰后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與它更是密不可分。因此,“雙元制”教育也被稱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雙元制”教育是指學生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又在學校里接受專業理論知識教育,是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教學模式。“雙元制”教育十分重視學生技能、技巧、實踐的培訓,它與中國傳統教育不同之處在于,企業擔任學生的主要教育工作者,學生在企業和學校的時間比是4∶1,并且企業會承擔2/3的教育費用,學校僅承擔1/3。學生們的教材會根據實習地點、實習方式、社會的發展情況而改變,更新速度較快。這種教學模式使學校與企業緊密聯系,學校與企業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學校為企業提供其所需的人才,企業也為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雙方均達到了共贏。以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為代表的“教學工廠”人才培養模式是借鑒了德國的“雙元制”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實質上是“雙元制”的拓展形式。“教學工廠”是企業項目、企業實習、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與“雙元制”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學校為本位,在現有教學系統的基礎上全方位營造工廠實踐環境的新的辦學理念。比如工商管理系的傳媒教學企中心、客服服務中心、學生中心等,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真實的企業環境,使學生體驗企業的生產運營方式,經歷從模擬到模仿再到融合的過程。這一過程使學生即使在校內也可以獲得與實習相同的經驗,為他們的就業打下牢固的基礎。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人才培養模式外,日本的公共職業訓練、韓國的產學合作均值得我國學習,它們的共同經驗啟示如下:1.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學生僅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還不足以滿足社會的要求,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當中才是關鍵。上述教育模式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機會,擺脫書本的束縛,通過實踐將知識靈活運用。2.能力與崗位無縫對接原則:在大學期間,學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通過上述的培養模式,學生的溝通交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提升,使畢業生已具有崗位需要的各項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崗位,融入新的環境中,最大程度上實現了與崗位的無縫對接。
三、我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方法
管理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是重要的創新供給要素。如何增加管理人才的有效供給,優化管理人才結構,提高管理人才要素生產率,改善中低端管理人才“產能過?!爆F象,實現管理人才需求市場的“精準對接”是擺在我國面前的緊迫任務。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由于我國部分教學內容交叉重復現象較為嚴重,故學校在選擇教材時應避免選擇內容過多重復、知識點高度重合的教材,并盡量選擇知識內容由淺入深的教材,既有利于學生消化吸收內容,也有利于學生進行自學。另外教材的內容應新穎,與當代經濟發展相適應,能夠反映出社會發展的潮流趨勢,可以有效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形勢,向社會所需的管理人才方向發展,縮小管理人才供給差距。2.“針對式”課程配置。首先,學校將實踐課程分為多個模塊,每一模塊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例如:有的模塊培養的是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有的模塊培養的是思維創新能力。然后由學校對學生統一進行能力水平測試,將學生的各項能力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測試后根據學生各種能力所達到的等級進行模塊權重的分配。這種針對學生的能力而進行課程配置的“針對式”教學,重在強調學生的差異性,強調對學生實行分類教學。分類教學的結果是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均衡發展,提高綜合能力水平,適應崗位所需。3.“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耙M來”是指企業家進校園。學校可以邀請某些知名的企業家在校內進行演講,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分享他們成功的經驗,現場對學生的疑惑進行解答,并對學生提出可行性建議,有利于學生認清現狀,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更合理、更實際的規劃?!白叱鋈ァ笔侵笇W校、企業、學生三方達成協議,以學生與企業雇傭勞動關系為主,學校積極配合,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學校設置相關專業,選拔、培養學員,將學生培養成企業需要的人才,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企業。這種合作模式使三方互利、互惠、互補,對于高校來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需求;對于企業來說,降低用人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對于學生來說,提高自身素質,在人才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因此,“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能夠逐步縮短管理人才教育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差距。4.“互動式”教學。目前,我國課堂教學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授課,學生缺乏主動性,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應從傳統的“單項式”教學轉換到“互動式”教學,即學生與老師間、學生與學生間都進行討論與交流。其特點是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講解問題還要提出問題,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研究,研究結束后由學生對問題發表見解,老師對學生的見解進行點評,指出不足之處,并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研究問題、探討問題的良好習慣,提高其問題分析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課堂積極性。
四、總結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已經出現弊端,管理人才需求市場出現了供需性結構不平衡,不能滿足社會實際需求,而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因材施教是培養出合格管理人才的必然趨勢。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針對式”課程配置;“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互動式”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借鑒國外的教育模式的先進經驗,在一定層度上彌補了傳統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不足,各學校應充分發揮本校的師資力量,共同培養出優秀管理人才,填補管理崗位的空缺,真正實現管理人才市場供需平衡。
參考文獻:
[1]于瀟漫.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十三五”新發展[J].財經界,2016,(17):106-107.
[2]王宇航.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商論,2017,(1):191-192
.[3]LindaCondon.澳大利亞的綠色技能政策和實踐[J].趙鵬飛,譯.職業技術教育,2015,(15):30-39.
作者:紀美辰 單位:沈陽工業大學
- 上一篇:企業工商管理創新路徑探討
- 下一篇:工商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