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我國消費不足的成因

時間:2022-05-28 12:10:00

導語:也談我國消費不足的成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也談我國消費不足的成因

經濟增長的動力,最終來自需求,沒有需求拉動,社會生產成果無法實現,再生產也無法正常進行。一國的總需求是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的,消費需求在總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狀況最終將影響投資需求和總需求。 消費不足也叫做消費需求疲軟,是一種市場現象,是需求與供給在一系列社會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結果。這一結果如果只是偶然或局部出現,對社會經濟并不會帶來大的損害,甚至起調節作用,但如果是持續、全面地出現,對社會經濟會帶來重大損害,其損害程度和后遺作用甚至超過通貨膨脹導致的結果。近幾年來,消費不足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不僅消費品價格水平持續下降,而且出現了消費品總量消費的減少。1999年的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把解決消費不足作為2000年的頭號問題提了出來,并著手解決。

要解決我國消費不足的問題,必須要首先弄清楚消費不足的成因。關于當前我國消費不足的成因,理論界眾說紛壇,有的認為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有的認為是出口貿易環境的惡化,有的認為是長期計劃經濟形成的產業、產品結構的不合理,還有的認為是人們收入水平增幅的減緩,等等。其實,上述種種的原因是影響我國消費不足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也不起主要作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生,雖然也涉及到我國的金融活動,但由于我國人民幣實行限制兌換制度,未真正有機的納入世界貨幣體系,與其它國家相比較,影響微乎其微,不直接影響消費需求。出口貿易環境的惡化,使我國的出口額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國是一個內需型國家,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0%,并且減少幅度并不大,減少的出口額進入國內市場,對1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而言,并不構成大的影響。長時期計劃經濟形成的產業、產品結構的不合理,是長時期存在著的現象,并且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而日趨合理,為什么在嚴重不合理的情況下沒有導致消費不足呢?人們收入水平增幅的遞減,并不是絕對水平的下降,人們的收入水平是增長的,只不過是增長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消費的零增長,負增長呢?那么,影響我國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認為,影響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國保障制度的變遷,尤其是保障制度的過速變遷(為了怕影響到改革的成果,人們往往對其視而不見或予以淡化)。我們必須看到,保障制度的變遷,即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積極促進作用,也會帶來消極阻礙作用,當前,怕的不是過速的保障制度變遷帶來的副作用(出現了,可以采取對策消除或減緩),而是沒有認識到過速的保障制度變遷帶來的副作用(未認知,無法有的話矢),繼續進行過速的保障制度變遷,必須導致包括需求和供應在內的社會各種經濟關系嚴重失衡。

90年代以來,為了解除企業負擔,加速改革進程,我國進入了以保障制度為核心的全面制度改革過程。與此同時,企業實行減員增效改革,導致大量的企業職工失業下崗。職工的大量失業下崗,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費者對今后的生活顧慮重重:誰來為他們提供養老保證?傷病費用誰來負擔?如何才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子女上學的費用如何解決?等等。在這種觀念支配下,消費者不但不會提前消費,恐怕連正常的消費都不可能,而只能是滯后消費,把現有的錢省下來,用作今后的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