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鼓勵制度中的EVA評價

時間:2022-05-16 03:13:00

導語:委托鼓勵制度中的EVA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委托鼓勵制度中的EVA評價

內容摘要:企業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條件下,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委托人對人行為的監督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存在偏差,這就需要委托人設計一套對人行為的激勵約束機制,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EVA通過將人所得的利益和企業價值增值掛鉤,促使經營者將對個人效用的追求轉化為對企業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從而較好地解決兩權分離下的問題。

關鍵詞:EVA解決問題

在傳統企業中,由于企業資源的所有者既是企業的經營者,又是企業的剩余索取者,企業經營者自然有極高的經營管理積極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企業資源所有權與企業資源控制權相分離,演變成現代企業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于是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委托關系,即所有者委托經營者為實現所有者的利益而從事某種活動。所有者作為委托人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處在企業的外部,不直接控制企業資產的營運;經營者作為委托人聘任的人并不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但控制企業資產的營運,即企業的實際權利已掌握在作為受托人即經營者的手里。

如美國著名法學家麥克尼爾(IRMacneil)所說的“一種沒有委托人(委托人遠離企業或者根本找不到確定的真正代表)的契約關系”使受托人在公司控制中自然享有絕對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下,人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控制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委托人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人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信息的不對稱使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權從事有悖于委托人利益的活動,從而出現了所謂的問題。

EVA的內涵

為了解決兩權分離條件下的問題,委托人需要設計一套對人行為的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將人所得的利益和企業價值增值掛鉤,促使經營者將對個人效用的追求轉化為對企業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從而抑制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成本。因此,設計這樣一種能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激勵約束機制就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美國思騰思特管理咨詢公司(SternStewart&Co.)推出了以股東價值為核心的業績衡量指標經濟增加值指標(EconomlcValueAdded,簡稱EVA),美國《財富》雜志把它稱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財務理念,是創造財富的真正關鍵所在”。

《財富》雜志高級編輯AI誒巴說:“EVA是現代管理公司的一場革命,一場真正的革命。EVA不僅僅是一個高質量業績指標,還是—個全面財務管理的架構,也是一種經理人薪酬的獎勵機制,它可以影響一個公司從董事會到基層上上下下的所有決策”。

美國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撰文指出,作為一種度量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指標,EVA反映了管理價值的所有方面。

從學者的評價可以看出,EVA具有豐富的內涵,形成了一種集業績評價、管理體系、激勵機制、理念體系于一體的管理評價體系。作為評價指標,EVA消除了傳統會計指標產生的會計信息失真,可以對公司任何時段的業績做出準確恰當的評價;作為管理體系,在提高EVA的壓力下,管理人員必須想盡辦法提高資本的運營能力,以降低業務活動中的資本成本,可以正確指導公司決策的制定,使戰略企劃、資本分配、并購出售等公司行為更符合股東利益;作為激勵機制,eva在解決人問題上有獨到的辦法,通過EVA獎勵制度等給管理者強有力的激勵與補償,EVA所強調的不是管理者能夠做出多少貢獻,而是管理者是否能被激勵去做這些貢獻;作為理念體系,EVA還是一種將價值創造置于所有管理活動核心的企業文化。

盡管真正與創造價值有直接關系的是經營部門的管理者和員工,但是,企業對于EVA的強調使得創造價值的觀念深入人心,財務問題不再是高層管理者或者專家們的專利,而是每一個員工的責任,使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思想統一,為股東利益最大化而努力。由于EVA在諸多方面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迅速在世界各國廣泛應用,包括可口可樂、戴爾、索尼、西門子等知名跨國企業和高盛、JP摩根、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金融機構,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EVA理論在我國的應用

(一)EVA與會計利潤比較

我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基于企業會計利潤的稅后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傳統業績評價指標去激勵和約束經營者的行為,而這些基于企業會計利潤的傳統業績評價指標并沒有使所有者實現利益最大化。相反,倒是經營者在這種基于企業會計利潤的業績評價指標的激勵下實現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筆者將EVA與會計利潤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其緣由。

EVA理論的內涵是:投資者投資于某公司的資本所要求的收益率至少應不低于其投資的機會成本或無風險資產的收益率。否則,投資者會做出其他選擇。根據美國思騰思特管理咨詢公司解釋,EVA是指企業凈經營利潤扣除資本成本后的凈值,即企業資本收益與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

如果這一差額為零,說明企業的利潤僅能滿足債權人和投資者預期獲得的收益。如果這一差額為正值,說明企業經營所得在扣除所有成本和費用后仍然有剩余,這部分剩余收入歸股東(所有者)所有,所有者財富增加,企業價值增加;反之,說明企業經營所得還不足以彌補股權資本成本在內的全部成本,所有者財富減少,企業價值減少。用公式表示:

EVA=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總成本。

其中:稅后凈營業利潤是指營業利潤減去所得稅后的余額,而我國現行規定的稅后利潤是指利潤總額(會計利潤)減去所得稅后的余額;營業利潤是指息前營業利潤,即債務成本(利息費用)未作扣除,而按我國現行規定計算的營業利潤是指息后營業利潤,即債務成本(利息費用)已作扣除;資本總成本包括債務成本和股權資本成本。

如果按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利潤的計算口徑,上式應寫為:

EVA=稅后利潤—股權資本成本。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EVA是在扣除包括股權在內的所有資本成本之后的剩余利潤,而會計利潤僅是扣除債務成本后的剩余利潤。前者才是企業創造的真正意義上的“利潤”,而后者正如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1995年《哈佛商業評論》上撰文指出的那樣,如果一家企業未能獲得超出資本成本的利潤,那么它就處于虧損狀態。交納稅款看似產生了真正的利潤,但其實這一點毫無意義。企業的回報仍然少于資源消耗,這并不創造價值,而會損害價值。

在現代經濟中,任何一項資本都是具有機會成本的,股權資本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資本來源,同樣也具有成本。只有當企業實現的利潤在扣除包括股權在內的所有資本成本之后仍然有剩余,才能說明該企業盈利了;反之,該企業不但沒有盈利,甚至還使股東權益遭到侵蝕。

如果按我國傳統的基于會計利潤的評價指標評價企業經營業績,必然夸大盈利水平,甚至虛盈實虧,美國斯騰斯特咨詢公司對我國上市公司1998-2000年財務狀況的分析結果已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

我國上市公司平均總市值從1998年的25億元增至2000年的46億元,增幅高達84%;上市公司平均銷售額從1998年的7.35億元增至1999年的8.22億元、2000年的9.96億元;平均會計利潤從1998年的5400萬元增至1999年的6800元、2000年的8200萬元;平均資本額也從1998年初的7.46億元增至1999年初的8.92億元、2000年初的9.79億元。但是在考慮了股權資本成本后,我國上市公司平均利潤1998年為300萬元、1999年600萬元、2000年為500萬元。更為嚴重的是,上市公司利潤為負的家數1998年為373家,到2000年已增加到480個(參見斯騰斯特咨詢公司中國分公司網站有關信息。)而且,如果一個企業的權益資本不具有成本,那么這個企業對資本的使用就會沒有任何約束,就會造成投資膨脹和社會資源浪費。

長期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正是按這種基于會計利潤的評價指標評價企業經營業績,使資本使用者即企業經營者誤認為權益資本是一種免費資本,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結果造成企業的經營者不斷出現投資失誤、重復投資、投資低效益等不符合企業長期利益的決策行為。顯然,基于會計利潤的評價指標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EVA指標的計算與應用

EVA值的計算,關鍵是股權資本成本率的確定。鑒于我國目前資本市場不健全的實際情況,作為激勵約束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為了保證其權威和公平,筆者認為股權資本成本率應由國家定期測算公布為好。國家在測算股權資本成本率時,一是要考慮行業,不同行業贏利水平不同,不同行業資本成本率也應不同;二是參照同期債券利率水平,考慮到投資的風險,國家可在同期債券利率水平上上浮一定的百分比。

為了保證EVA值在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準確性,對企業用于無報酬性資產、非營業性資產的投資部分可從總資本中扣除。如在建工程在轉為固定資產之前不產生收益,如果計算在建工程資本成本會導致此項成本不能夠產生與之相匹配的資本收益,影響EVA值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準確性。同理,固定資產屬于資本性支出,其收益與幾個會計期間或幾個營業周期相關,如果計算固定資產資本成本也會導致此項成本不能夠產生與之相匹配的資本收益。非營業性資產它本身不參加營業價值的創造,故也需要將其從資本總額中扣除。對于無報酬性資產、非營業性資產的投資部分的扣除,可根據企業有關賬簿、會計報表數據扣除即可。具體的扣除項目筆者認為仍由國家規定為好。

在具體使用EVA評價企業經營業績時,一是要注意采用EVA而不是看EVA的絕對值,主要看其改變量,如果一家當前EVA為負的企業只要能減少負值,那么它與EVA貢獻良好的企業所做的貢獻是同樣的;二是企業可以設定一定的分配比例,可將EVA值的一部分分配給經營者作為獎勵。

經營者創造的EVA值越大,相應的就會得到的報酬越多,而獎勵就會越多,經營者創造EVA值的動力就會越大。不僅如此,企業還可以將EVA值的一部分獎勵給職工,將投資者、管理者和員工三者利益在同一目標下結合起來,使企業的價值不斷增值,從而解決國有企業委托成本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L格蘭特著.楊延紅等譯.經濟增加值基礎(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石本仁.公司治理與中國會計改革(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3.張俊民.會計監管(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

4.張先治.財務分析(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