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分析

時間:2022-12-04 03:29:36

導語: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分析

[摘要]學生是校企協同育人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其對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評價至關重要,提升學生的滿意度是校企協同育人成效的重要體現。文章通過分析基于學生視角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以學生對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偏好為依據,提出校企協同育人的路徑優化措施,包括開展多樣化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打破單一的酒店實習形式;宣傳和導入校企合作項目,增強學生對項目的認知和了解;尋求校企雙方需求的契合點,選擇人才培養理念相耦合的企業;學校多關心學生,形成探訪和溝通機制;酒店增加培訓,開發學生潛力等。

[關鍵詞]酒店管理;校企協同育人;學生偏好;優化策略

2015年7月的《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指出,要“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確定產教融合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校企協同,合作育人”,并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的主要目標是,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酒店管理專業采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是適應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的要求,也是提升校企合作效果,促進產教融合的有效方式[1]。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育人”,校企協同育人的對象———學生的滿意與否是校企協同育人效果的重要衡量標準,學生對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需求和偏好是校企協同育人的出發點,滿足學生需求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才能夠保有持久的生命力。本文以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對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偏好為出發點,通過深入調查分析學生的偏好,以滿足學生需求為依據,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優化路徑。

一、現實困惑: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成效的突破點

(一)校企協同育人的研究中缺乏學生視角。通過中國知網對文獻的檢索,從2014年到2019年,六年時間以“校企協同育人”為篇名的中文文獻環比增長率為237.00%,校企協同育人相關研究的熱度很高,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校企協同育人的現狀和問題[2-3],二是校企協同育人模式與實踐[4-7],三是校企協同育人機制[8-11],但是極少有從學生的需求和偏好角度來分析校企協同育人的現狀、問題、模式和機制。學生是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其對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評價是至關重要的,校企協同的育人效果如何,學生是最具話語權的,滿足學生需求、提升他們的滿意度是校企協同育人成效的重要體現。因此,除了頂層設計的考慮之外,還要重視學生對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偏好。(二)校企協同育人實踐中學生滿意度不高。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使學生能夠習得隱性知識以及實踐經驗,形成自身的職業認知和技能,這是高職學生成長的現實需要。學校為了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從招生政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師資源、實訓基地等進行了多方面的教學改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與企業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合作,嘗試了多種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但是往往還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解決學生對學校的質疑,解決學生對合作企業各方面的抱怨??梢姡瑢W生對學?;ù罅忾_展的校企合作滿意度并不高。合作模式的開展大部分是從學校和企業兩個角度去研究,卻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參與主體———學生[12]。因此,學校在與企業、行業開展協作育人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偏好,提升學生參與校企協同育人項目的興趣度和滿意度。

二、學生偏好: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出發點

2020年6月,本項目采用問卷和訪談的調查方式,對在讀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進行了調查,共回收587份調查問卷,吸引了75個城市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參與調查。被調查者中女生占78.88%,男生占21.12%;2019級學生有40.37%,2018級學生有46.68%,2017級學生有12.95%。調查中對校企協同育人十分了解的學生占17.89%,了解一點的占70.19%,還有11.93%的學生完全不了解。被調查者中有35.95%的學生參加過或正在參加學校安排的校企協同育人項目。對調查數據分析具體如下。(一)酒店實習時長3-6個月為宜。對酒店實習時間的長度安排,有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3-6個月為宜,也有32.54%的被調查者希望實習時間能夠少于3個月(見表1)??紤]到酒店的實際工作崗位特點,學生從進入酒店接受培訓到能夠獨立工作并熟練掌握技能需要大概1個月左右,同時兼顧酒店的投入成本和實際用人需求,安排在3-6個月為宜。被調查者來自于多個高職院校,每個學校的酒店管理專業都有畢業實習,有39.69%的被調查者所在學校安排的畢業實習是6個月,有36.63%的被調查者所在學校安排的畢業實習是1年。(二)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最希望獲得的是工作經驗和實操能力。表2所示為參加校企協同育人項目希望的收獲。從表2中可以看出,學生參加校企協同育人項目希望獲得的首先是積累社會工作經驗,然后是提高專業實操技能,再依次是了解酒店行業情況,獲得學分并順利拿到畢業證書,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平臺被推薦工作,獲得實習補貼勤工儉學。有的學生是非常愿意參加校企協同育人項目的,也有的同學是為了課程任務不得不去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8.09%的學生出于獲得畢業證書的考慮參加校企協同育人項目。(三)大多數學生希望酒店實習在大三下學期對酒店實習的時間安排,被調查者中35.09%的學生偏好大三下學期,29.47%的學生偏好大三上學期,22.66%的學生偏好大二下學期,7.84%的學生希望在大二上學期,4.6%的學生希望安排在大一下學期,只有0.34%的學生選擇在大一上學期。一年級學生剛入校,需要適應大學的校園生活,需要完成多門必修的公共課,酒店實習也不適合安排在第一學期。(四)最偏愛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是酒店參與授課。在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中,78.53%的學生希望酒店能夠參與授課,與學校交互授課,希望以酒店實習的形式開展校企合作育人的學生有77%,60.82%的學生偏好去酒店參觀學習,51.11%的學生希望通過酒店專題講座形式來開展校企合作,有32.54%的學生偏好訂單式培養(見表3)。(五)最希望培養的能力和素質是管理和實操能力希望酒店在校企協同育人中重點培養的能力和素質方面,87.05%的學生希望獲得實際管理能力的提升,85.18%的學生希望培養實際操作能力,84.33%的學生希望培養人際交往能力,76.66%的學生希望重點培養英語表達能力,75.64%的學生希望重點培養酒店服務禮儀,67.46%的學生希望培養的能力是酒店行業把握能力,64.4%的學生希望重點培養對酒店制度和規范的把握能力(見圖1)。每個能力的提升選擇的人數都在60%以上,說明學生認為這些能力很重要,也期望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獲得這些能力的提升,增強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六)畢業后進入工作崗位擔心遇。到的首要困難是外語應用能力差擔心畢業后進入工作崗位中遇到的困難,有69.51%的學生擔心外語應用能力差,63.54%的學生擔心缺乏管理能力,58.77%的學生擔心溝通能力差,57.24%的學生擔心動手操作能力跟不上,50.6%的學生擔心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49.4%的學生擔心難以適應崗位要求,46%的學生擔心創新能力缺乏,33.73%的學生擔心不懂服務禮儀,還有0.68的%學生擔心其他困難(見圖2)。(七)實習部門偏好是人力資源部和門前廳。酒店實習的部門偏好中,有33.05%的學生希望能在人力資源部實習,28.28%的學生希望能夠在前廳實習,13.63%的學生希望能夠在餐飲部實習,其他希望實習的部門依次是康樂部、銷售部、客房、其他部門、工程部(見圖3)。通過與部分被調查學生的交談中發現,希望到職能部門實習的學生主要考慮一是業務部門比較辛苦,二是認為職能部門的上班時間比較規律,不需要幾班倒,也不用上夜班。選擇人力資源部實習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所學課程的引導。圖2畢業后進入工作崗位擔心遇到的困難圖3學生對酒店實習部門的偏好(八)約2/3的學生畢業后計劃從事酒店行業的工作。調查數據顯示,有68.48%的學生認為自己畢業后會從事酒店行業,有31.52%的學生不想從事酒店行業的工作。對于畢業后能夠接受在酒店一線工作的時間,有34.07%學生能接受一年時間在一線工作崗位工作,29.13%的學生能夠接受半年時間在一線工作崗位工作,27.26%的學生能夠接受2-3年在一線工作崗位工作,5.28%的學生能夠接受3-5年在一線工作崗位工作,4.26%的學生選擇其他,說明多數學生對酒店的職位晉升速度有較高的要求。(九)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中最看重的因素是員工關系。學生認為在校企協同育人項目中,特別是在實習中員工關系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有酒店導師的指導,最后是上級管理能力,其他因素依據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實習補貼、崗位安排、學校導師指導、食宿安排、企業文化、酒店星級、崗位輪換(見圖4)。(十)希望校企協同育人中酒店多增加培訓。在與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訪談中,當問到“還希望學校增加與酒店在哪方面的合作”時,學生提到最多的是希望酒店能夠增加培訓,包括專業知識的傳授以及實際操作的培訓;英語基礎培訓,顧客心理及員工心理培訓;校外培訓,短期多次的企業文化參觀培訓;崗位培訓,職業道德培養,專業知識培養;在教學方面的合作,希望酒店可以過來進行專題講座的培訓,并希望培訓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樣化的。

三、優化策略:校企協同育人效果提升的發力點

(一)開展多樣化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打破單一的酒店實習形式。我國企業尚未形成長遠的人才戰略意識,校企合作的水平主要取決于經濟邏輯,現階段僅僅停留在解決用人需求的層面上[13]。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合作形式較單一,缺乏成熟、規范、系統的校企合作機制和合作模式[14]。學生到酒店實習的合作形式的確最能滿足酒店的用人需求,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希望“盡量縮短實習時間”,“減少實習時間,讓想專升本的學生有時間去學習”“盡量減少頂崗實習時間,太長了”“希望學校能夠合理安排我們去工作的時間,本身在校時間就不充足”。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偏好的校企協同育人方式中,希望增加學校和酒店雙方交互授課、酒店專題講座、以賽促學、參觀訪問等形式,酒店作為校企協同育人的主體之一,要全方位融入學生的培養中,將核心崗位技能和職業能力融入到專業課程、專業實訓、技能競賽、項目教學、專題講座、管理沙龍、主題論壇、畢業設計等環節中,以提升學生參與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積極性和滿意度。(二)宣傳和導入校企合作項目,增強學生對項目的認知和了解。調查顯示,對校企協同育人十分了解的學生僅占17.89%,學生不了解校企合作項目,更不了解校企協同育人項目對其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的意義,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校企協同項目的興趣。在新生入學教育時,介紹宣傳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以及具體的合作形式,增加學生的了解,同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和心理準備,做好專業學習和實習實訓安排;酒店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通過對學生的職業認知的引導,使很多學生非常有興趣從事酒店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梢?,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正面引導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酒店行業以及崗位特點,培養學生對酒店職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學生對酒店崗位的職業興趣;通過邀請酒店的技術能手和高層管理者進校園,以實訓指導、管理沙龍、專題講座等形式,將酒店的優秀文化滲透到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了解酒店行業特點和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酒店企業文化的歸屬感。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逐步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互融互通,形成文化育人機制,加強雙方之間的文化融合,在生產優質產品的同時,生成忠誠于企業的品德和融入社會的認同意識[15]。(三)尋求校企雙方需求的契合點,選擇人才培養理。念相耦合的企業目前,很多酒店與學校的合作大多出于“用人需求驅動”,愿意直接使用學校培養好的人才,而學校的“培養人才驅動”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就很難得到滿足,酒店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來介入人才培養過程。要探尋校企協同育人的實施路徑,合理選擇協同育人企業是第一步,是起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合作雙方互利共贏[16]。因此,一方面學校需要找到與酒店需求相一致的契合點,要找到校企雙贏的利益結合點,校企合作育人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礎之上,利益是雙方產生合作驅動的根源[17];另一方面,尋找企業文化、用人觀念、人才培養理念與學校耦合度比較高的酒店來進行合作,以確保未來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在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理念達成共識的前提下,選擇酒店行業的標桿企業或集團進行合作,將酒店先進的服務標準、管理模式、企業文化、品牌特色等優勢資源引入到教學與實訓中,培養具有較強行業適應性的復合技能型人才。(四)學校多關心學生,形成探訪和溝通機制。在問到“學校還需要在哪方面提升”時,在關于該問題的6300字訪談稿中,“關心”出現了32次,學生希望“不要把我們送了實習就不管了,要多關心一下”,“多多關心學生的心理想法和實踐后的討論”,“與企業對接學生實習時,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他們遇到的生活與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加強跟蹤學生在企業中的實習情況,認真聽取學生在企業中的實習感受和建議”“定期去看望實習生,是實習生的后盾,認真了解實習單位,幫助實習生從學生身份到職工身份的轉化”“老師訪問次數太少希望能增加幾次”“希望能派老師多多到酒店探訪”。學生期望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關心,也熱切期盼老師能夠多次去探訪他們,在實習管理中,要形成探訪和溝通機制,可以同酒店一起定期組織交流會,互相聽取和探討學生在實習實訓中遇到的問題、困惑以及需要的幫助等,不僅能夠及時解決學生心理上的困惑和問題,也能幫助學生從工作體驗和經歷中構建知識,提升實習實訓的成效。(五)酒店增加培訓,開發學生潛力。企業不愿意加大人力資源成本投入,立足于“用”,忽視了“養”[18]。在訪談中,學生提到希望酒店“提供培訓人才晉升的機會”“給予更多的培訓,提升員工的能力”“培訓學生各項技能”“培養實習生的獨立能力、增加酒店團隊合作培訓”“酒店對實習生的培訓內容能夠全面一些”“上級領導能給我們輔導在這行業的專業管理技能,多給予培訓活動”“多培訓學習實踐,多在不同崗位體驗”“多給同學提供更多的課程培訓機會,關照同學,促進其多方面發展”。學生能力的培訓與開發,也有助于酒店儲備合格的人才。企業是職業教育培養主體,可以作為培養主體直接參與職業學校的日常教學[19],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酒店要給予更多的培訓內容和時間,培訓內容除了培訓企業文化,還要增加技能培訓、輪崗培訓、管理技能培訓、職業發展培訓等。(六)提供更多的崗位選擇,規劃學生的職業發展。調查結果顯示:酒店提供最多的崗位是餐飲服務員和客房服務員,學生期望酒店安排實習崗位時,能夠給更多的崗位選擇,也希望提供的崗位不限于一線業務崗位,能夠多到職能部門進行實踐,比如人力資源部、市場部等。學生提到“崗位可以提供更多選擇”“為我們實習提供好的崗位”“多提供機會,多增加崗位”“多爭取職能部門的崗位”“希望酒店能夠在各個部門都給予一點機會,讓我們知道哪種工作崗位更適合自己”。學生希望能夠在更多崗位進行實踐,一方面可以明確自己適合的崗位,另一方面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提升職業發展機會。學生提到“可以輪崗實習,更好地讓實習生了解和學習崗位的工作內容”,“更加深入了解學生,為學生打造完善的職業發展,在實習的過程中,實行輪崗制度,讓學生找到更貼合自身的崗位,發揮其特長”。酒店要為學生提供發展和提升、進步的機會,為其規劃職業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就業,梳理社會責任意識,為酒店培育優秀的人才資源。(七)酒店要重視學生的情感管理,塑造良好的員工關系。情感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一種心理契約,增強酒店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系和思想溝通,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在訪談中學生提出“重視上下級關系的營造,培養人才”“加強人性化管理”,有過實習經歷的學生提到老員工對實習生的態度,“希望能照顧到實習生的心情,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老員工使喚新員工的事情發生”“酒店人文環境好,老員工要多一點耐心教導實習生”,也有學生提到員工關系中積極的一面,“由老員工帶領新員工學習”“有老員工幫助我們了解酒店,感覺非常親切”,好的員工關系有助于增強學生實習期間的適應能力和良好的工作心情,情感管理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酒店的凝聚力,同時也有助于留住人才,增加學生的忠誠度。有學生提出“第一次接觸工作,有時候心理上可能會有一點小問題,希望可以多開導”“提供心理輔導”“關心學生從學校到社會之間的心理轉換”,酒店可以通過構建良好的酒店情感文化,增強情感溝通,尊重和認同學生的價值,為學生提供EAP計劃(員工幫助計劃),提供專業診斷和建議,提供專業指導、培訓和咨詢,解決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個人生活和職業發展中的困惑。(八)校企友好協商,提高學生實習待遇。校企協同育人中,酒店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待遇主要體現在實習津貼、食宿及其他福利待遇。訪談中有多數學生提到了工資、補貼和待遇問題?!岸帱c補貼費用”“與酒店協商,提高一點實習工資”“希望酒店能提高工資,食宿一定要有保障”“實習工資高一點”“盡最大能力爭取我們的工資”“希望酒店能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和合理的薪資”“多關注學生的利益”“給學生安排好食宿問題”“食宿安排,酒店薪酬有保障”“待遇和正式工一樣”“多找好的酒店合作,對實習生待遇好的酒店”。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51.96%的學生提到參加訂單班或頂崗實習的原因是獲得實習補貼以實現勤工儉學,所以學生也非??粗鼐频晁芴峁┑拇龊透@?,學生在酒店頂崗實習一般兩周到一個月左右就可以獨立完成工作崗位任務,酒店可以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或者本崗位的平均工資來為學生提供實習補貼。

作者:張春娥 郭麗冰 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