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考

時間:2022-09-02 10:26:08

導語: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考

摘要:酒店管理專業在多年實踐探索中,踐行“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實現工學結合、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校期間循序漸進實現“學生-準員工-員工”三階段身份漸變。該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學生、企業、行業、院校及社會的一致好評,并不斷衍生新的成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關鍵詞: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全程職業化

一、“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產生的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旅游業從短缺型轉向小康型,進而導致酒店業投資額急劇增長。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有責任為中國酒店業提供優秀的人才,從而有效避免當今行業內員工流動率高、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然而,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卻一直存在人才培養規格不符合企業需要、學生未來晉升途徑不暢等問題。企業普遍反映學生在服務態度、吃苦精神、任勞任怨等方面表現不足;在職業意識、專業技能和服務流程等方面的認知薄弱。學生普遍反映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在工作時根本用不上;實習就是干活,工作繁重,客人挑剔,人際關系復雜,實習管理松散,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這兩種評價方式實質上都是對職業學校教育的一種否定,如何打造現代酒店企業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服務業人才?采取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采用“2+1”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初衷是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便于學校管理,使企業受益,但實際效果是僅有部分學生畢業后能夠繼續留在企業,學生的專業就業率和穩定率不高,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一畢業就離開酒店行業,一去不回頭。其原因主要是實習期過長,導致學生身心疲憊,對專業失去耐心。實習學生在調查問卷中反應的問題可以匯總為三個:一是實習崗位單一且不能輪崗;二是實習期內出現的各種問題無法用在校知識解答;三是學生自身缺乏抗壓能力與對專業的持久度、忠誠度。這三個問題,學校和企業都負有責任。企業從經營角度,需要熟練工人,不愿意學生輪崗;學校由于實習指導教師有限,實習指導不能及時到位,管理漏洞經常出現。實習期內,學生自身身心發展、問題處理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都尚未成熟,出現問題在所難免,在不能得到及時、正確引導的情況下,遇到問題意氣用事的情況時有發生。連續一年的實習期,在從學生身份向員工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學生有諸多不適應,導致從工作崗位上紛紛離開。[1]因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增強學生社會服務能力、就業和創業能力,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建設意義。

二、“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做法與過程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制為三年(六個學期)?!叭搪殬I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實行“1.5+0.5+0.5+0.5”(即第1、2、3、5四個學期在校學習,4、6學期企業實踐)的教育教學模式,即指學生入學后的前三個學期在校學習基本素質課程、專業素質課程和專業基本技能課程。在這三個學期中學校堅持素質教育為先,把品德作為一粒種子植根于學生心靈深處;注重專業的文化內涵建設,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潛移默化作用,并與企業合作將現代酒店優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職業意識和專業服務能力。第四學期,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技能學習,實習崗位主要是前廳部、客房部和餐飲部三大核心運營部門的一線服務崗位。實現企業環境育人、文化育人、崗位育人,體驗式教學,真實感受職場環境和氛圍,提高團結協作能力和工作耐受力,發現興趣點和不足點。第五學期,學生返校學習相關專業管理理論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全面客觀審視自我,設定職業目標,發揮專業優勢,選定未來職業崗位。第六學期,學生再到企業進行畢業頂崗實習,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點,選擇合適的實踐崗位,部分綜合素質高、職業能力強的學生,經學校推薦,企業認可情況下,直接作為企業后備干部進行培養,實現從單項技能向管理技能的轉化。

三、“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與反響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交互成長相結合的校企雙循環模式,構建全新實踐教學體系,對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增強學生社會服務能力、就業和創業能力,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建設意義。(一)“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酒店專業的飛速發展在國家、地方、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酒店管理專業根據行業發展趨勢,科學規劃、高標準建有十一個實訓實驗室,兩家生產性實訓基地,所有實訓實驗室、基地均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目前在全省該專業中是唯一一所擁有一流的專業崗位群教學設施設備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先后被遼寧省服務業委員會、教育部和中央財政批準為遼寧省重點建設專業,被省教育廳和省財政評為遼寧省職業教育創新型實訓基地、省級示范專業。(二)“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該模式科學合理安排學生在校學習和下企業實踐活動,有效完成了人才的螺旋上升培養過程,實現工學結合、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循序漸進實現“學生-準員工-員工”三階段身份漸變,也完成了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培養過程。進一步實現新型梯度課程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傳遞”到“融通應用”再到“擴展創造”的過程,最終實現從單項技能向綜合技能轉化,從服務技能向管理技能轉化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三)“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有效促進教師能力的提升借助合作企業的力量有計劃地安排專業骨干教師到企業掛職實踐,并形成良好的師資培養機制。例如,我們利用寒暑假期時間每年頂崗實踐二個月;其次我們鼓勵教師考取具有國際先進教學理念的美國飯店協會職業資格,其中兩位教師獲得最高等級CHE(國際酒店管理培訓導師)證書,五位教師獲得CHI(國際酒店管理培訓講師)證書;還有我們建立了一支以星級酒店總經理、行業大師、高校博導為引領的企業高校兼職師資隊伍,全面促進師生能力的提高。目前教師中有國家級裁判、大師各2人,省級服務大師3人,高級考評員4人,中級考評員7人;教師參賽獲得國家級獎項3項,省級獎項30余項,到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進修學習7人,在國際著名酒店集團掛職鍛煉8人,由萬豪酒店選派到美國圣地亞哥大學進修1人,教師的職業性、專業性和實踐性顯著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比例達80%以上。(四)“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創新型實訓基地建設學院統籌規劃完成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主體的崗位群,突出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養,集教學、科研、社會培訓、會議服務、技術服務、承接各級賽事、技能鑒定為一體,以酒店服務教學產品為紐帶,具有產品服務特征的酒店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和生產性實訓基地,成為全省知名的現代酒店業人才培養輸送基地。(五)“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構建優化課程體系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工作,建立以學生各項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標準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手冊,明確每項規格所對應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和考核方式。目前已經建立《酒店管理專業項目資源手冊》《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手冊》《酒店管理專業職場行為手冊》等系列文件,對學校人才培養標準、實踐育人、專業建設思路、教學課程改革起到指導性作用和建設作用,并促進課程體系的衍生與完善。[2]

四、“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色與創新

(一)主要特色酒店管理專業“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探索具有創新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二)主要創新。1.該模式是對職業教育中“三明治式”的探索與創新應用,它規避了“2+1”模式的不足,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角色轉換,完成了知識與能力的升華與飛躍。2.該模式的運行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職業生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和能力,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3.引導企業轉變觀念,把人才培養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礎,關心支持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校企對學生的共育合作,如企業課程植入、企業老總、講師進課堂;企業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企業注資助教助學等。4.建立了一支以星級酒店總經理、行業大師、名師、高校博導為引領的企業高校兼職師資隊伍,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發展目標,規劃職業發展路徑,促進師生能力的全面提高。5.結合行業、崗位需求,建立了以專業技能為主線、以素質拓展為輔線的創新型崗位群實訓基地。6.學校課堂向社會延伸,社會服務能力凸顯。

五、“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效益和服務

“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自創建以來,受到了學生、企業、行業、兄弟院校及社會的一致好評,并不斷衍生新的成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一)成果向其他院校轉化。1.2014年4月,該研究成果榮獲遼寧省教育廳頒發的教學成果二等獎。2.酒店管理專業連續四年承擔遼寧省中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骨干教師的師資培訓共培訓240余名教師。酒店管理專業“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系統設計的“校中企”、“企中?!毙问降男韧鈱嵱柣亟ㄔO經驗、師資隊伍培養的途徑方式和方法以及課程改革的特色專業課程教學課件、說課的課件、酒店管理說專業的課件等成果在全省兄弟院校推廣,深受好品;并積極引領遼寧省酒店類專業參與企業培訓、為其他院校與企業合作搭建了交流平臺,促進了遼寧省其他院校酒店專業建設的提高和飛速發展。3.根據遼寧省教育廳相關文件,結合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實際情況,制定《遼寧省中職升學招生考試高星級酒店運營與管理專業技能考核方案、評分標準》,并組織相關考試。完成遼寧省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制定工作,并在改項目建設中,獲得10萬元專項資金。(二)成果向職業教育行業和酒店服務行業轉化。1.從2011年到現在,受遼寧省教育廳、共青團遼寧省委、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和遼寧省餐飲烹飪行業協會等部門委托,承辦國家級賽事三次、省級賽事十一次。通過承辦與指導賽事,積極推廣專業建設思路,研討酒店管理專業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專業的縱深發展,在全省酒店管理專業的建設中起到引領和推動作用。賽事成果已匯編整理,轉化成書籍在省內進行推廣,提升了專業服務能力。[3]2.對省內酒店和社會餐飲企業提供對外培訓和專業指導工作,校、企、行聯合進行科研課題研究,將最新的教學成果通過論文、課題、專業書籍交流等形式進一步推廣,促進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三)成果向社會服務業轉化。酒店管理專業致力于為社會各界提供更專業的服務。從2010年為上海世博會禮儀服務到2011年的“兩會”提供服務,2013年為“十二運”提供志愿者服務,再到2016年的G20峰會全都留有我們學生英姿颯爽的身影;從服務國家級賽事活動到服務地方或企業賽事;從普惠制培訓到遼寧省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職業技能培訓或考核活動,都盡顯酒店管理專業服務的風采,教育、教學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績,在遼寧省乃至全國同行業中起到專業示范和引領作用,學生在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過程中取得了很多令人驚喜的成績,受到酒店企業的青睞而供不應求。實踐證明,酒店管理專業全程職業化交互成長型人才培養模式,經過五年來不斷的探索和完善,成功規避了“2+1”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職業興趣和職業生涯發展,循序漸進推進企業實習教學;促進了教育與產業對接、專業與行業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升了專業建設水平、增強了產業服務能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了學生單項服務技能向綜合管理技能轉化,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專業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參考文獻:

[1]葛玲妹.現代學徒制“四維立體”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研究:以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7(11).

[2]戴曉丹,于慶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酒店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為例[J].亞太教育,2016(11).

[3]李文秀.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商論,2015(27).

作者:盛婷婷 單位: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