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時間:2022-02-19 05:42:00

導語: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我市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作為農業大市,只有解決三農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縣域經濟順利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然而,怎樣才能增加農民收入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農民增收的根本措施。一是調整種植結構。堅持以政府為引導、以市場為導向、以優質為主題的原則,引導農民圍繞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搞調整,抓住消費者對優質安全農產品需求增加的有利時機,擴大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同時擴大多熟套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生產效益。二是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處理好種植業、養殖業和林果業的關系,提高畜牧業和林果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形成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農、林、牧協調發展的生產格局。三是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變產品生產優勢為加工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按照工業的理念改造提升農業,把農業作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按照面向市場、發揮優勢、注重品牌、規模經營的現代工業生產方式,樹立品牌和特色意識,抓好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按照專業化、區域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土地流轉政策,培育和發展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基地和種植大戶,使農業產業化發展保持旺盛活力。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實現農村、農民的富裕,就必須走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路子,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當前看,一要發展鄉鎮企業。二要大力扶持民營經濟,優化政策環境和經營環境,在搞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同時,啟動民間資本,讓農民依托農業辦工業、搞加工,這是農民增收和就業的重要載體。三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把發展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和科技示范園區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引導農民走出“農門”,興辦建筑、運輸、飲食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等產業,讓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四是做大做強勞務輸出工作,提升勞務經濟水平。

三、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農村基層的鄉級政府,一是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切實解決好非公有制企業市場進入難的問題。要采取措施,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二是把職能定位在服務上。要加強城鎮、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使硬環境服務上檔次;要落實政策,完善制度、依法行政,使軟環境服務上水平。三是幫助非公有制企業解決人才、技術等難題。非公有制企業人才、技術缺乏是目前制約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村基層鄉級政府更需要人才。因此,我們要以嶄新的觀念開發人才資源,創造更加優惠的條件,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有序流動,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人才和技術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