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產業轉變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09:48:00
導語:農民產業轉變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農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要想真正的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有效推進我國的城鎮化和現代化,都必須要進一步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力度;目前要解決好的就是盡快實現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轉變,這是目前實現農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徑。本文就此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農民工;產業工人
一、調研基本情況介紹
本次所調查對象為河南省只樂鄉王莊村,全村總區域面積0.9平方公里,土地面積1443畝,全村243戶人家,總人口為962人,其中青壯年勞動力大約500多人。村子的經濟狀況在河南省是屬于中等水平,村民主要依靠農業為生,年人均純收入大概為1000元。村里基礎建設情況一般,道路交通較差,水電供應充足,居民住宅多為瓦房,部分居民為自己造的別墅等,有極個別還是土房。
村民主要就業方式為務農、外出打工、自由職業等,進城務工者主要流向為廣州、深圳等城市。村里兒童大部分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失學現象不太嚴重,但大學生不是很多,多數都是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主要原因為厭學,因為他們缺少有效的教育和指導;村內設有醫療所,但基本沒有娛樂場所和設施。村委會干部由黨員選舉產生,主要為村民傳達信息,缺乏創新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多數村民對此表示不滿,但不怎么關心該問題,因為對他沒什么大的影響。
二、調研分析
調研結果表明,農民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其中農民增收問題最為關注。雖然大部分農戶對基層村干部和村委會的工作持不滿意的態度,但他們對此問題關注程度和前者相比要低很多;他們認為誰當干部都一個樣,因為村干部和村委會在他們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更有甚者,有個別農戶連村干部的換屆選舉從無耳聞。農民的文化娛樂活動基本為空白,平時活動極為單調、有限。但他們已經習慣了那樣的生活方式和狀態,對此并沒有很高的要求和奢望。所調查農戶對社會保障也知之甚少,但進一步了解后大部分對此表示認同和支持。
總而言之,農民所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如何致富問題,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認為本村生活富裕的人都是靠外出打工致富的;雖然自取消了農業稅后農民的生產成本有所降低,收入有所提高,但水漲船高,這些都不能從根本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一些人也想靠工資致富,但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文化科技素質偏低,大部分為文盲、半文盲;而且,他們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農業技術培訓,根本無法滿足農業的深度發展和農村結構調整的需要,因此致富幾乎不可能;即使有些外出打工者他們也深感自己處于弱勢群體,沒有社會保障,被人瞧不起,生活條件差,克扣工資等都是困擾他們的一條條繩索。大部分人把農民工看成與城市和企業發展無關的外來人,是只能服從命令的雇傭者,他們不僅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報酬、社會保障等待遇方面與城市居民差別很大,而且在知情權和話語權上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他們幾乎沒有機會、渠道和資格建言獻策,表達意愿。即使在一些鄉村工業化發達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外來農民工已成為當地勞動力市場的主體部分,仍然屬于當地社會的邊緣群體。
我國的人力資源有一半以上在農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環境下,農村人力資源的經濟價值無疑會進一步釋放出來。因此,依據人才市場的需求,加大、加快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增大農村人力資本的價值,擴大農村人力資本向城鎮輸出的規模,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是我國當前的一項重大任務。
1.農村人力資源質量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1)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雖然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學歷的勞動力仍然占多數,文盲半文盲還占很大的比重,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外出打工就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所調查的對象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0%,初中文化程度的僅占20%,高中文化程度僅占10%,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農村勞動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屬于體力型和經驗型農民,不具備現代化大生產所需要的基本技術能力。絕大部分農民從沒接受過相關的職業技術培訓,農民科技水平較低,阻礙了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村的推廣和運用,限制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從大處講,也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3)農村勞動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以及長期受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影響,現代經營和管理的知識缺乏,經營管理的能力較差,信息的接收和反應很慢,適應和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弱。他們對市場經濟的只是幾乎為空白,也沒人去關注,只是一股風的跟風;因此,加強對農民的政策性引導就顯得格外關鍵。
2.目前農民工的生存現狀
(1)工資遭到拖欠。據全國總工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底,全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被拖欠的工資估計在1000億元左右。在本次調查對象中,工資拖欠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建筑施工和餐飲服務等企業。由于沒有簽署勞動合同或隨意解除合同而得不到報酬,拖欠工資、克扣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
(2)健康權益受到侵害。我國的職業病開始向農村擴散,農民工患職業病的人數在增多。在礦山開采、建筑施工、化學工業這三個行業死亡事故中農民工比例達80%以上。每年13.6萬死于職業病的人中,大部分是農民工,農民工患職業病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3)社會和醫療保險沒有保障??梢哉f,農民工在城市里屬弱勢群體,他們缺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生病時,沒有錢看?。怀燥垥r,沒有錢買東西吃;甚至在城市里呆了一陣子后,沒有錢買回家的車票。這些都說明了社會保障對在城市打工的農民來說是多么的缺乏。城市里眾多的打工者的現實遭遇說明,在社會保障全無的情況下,農民工致富的夢想,不經意間就可能化為灰燼。
(4)農民工子女教育情況堪憂。目前,外地進城人員子女讀書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到正規學校就讀;另一種是到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就讀。而公辦學校很高的學費對收人微薄的農民工來說,仍是不敢多想的奢望。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辦學條件普遍較差,教師隊伍不穩定,無證崗較普遍,教學質量堪憂。且學校沒有固定的校址,15%以上的學校都有搬遷的經歷。但這樣的學校卻接受了當地70%以上流動人口的子女就讀。
三、思考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應針對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質量,增加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提升他們外出就業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農民工想真正產業工人的轉變。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1.健全農村教育體系
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社會、經濟和諧、均衡、健康發展的國家無一不是依靠健全的農業教育體系來完成,因為即使實現農村現代化,農業后繼無人依然是國家社會均衡發展的最大障礙,一個國家全面、和諧發展是由健康、發達的農業所支撐,即使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越來越低,只要有健全的農業教育體系,就不會出現發展失衡、受阻,甚至不和諧的社會現象。
2.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身份轉變,使農民工真正的融入產業工人的大軍,以結束這種過渡性的職業身份狀態
他們干的是工人的活,但卻不算真正的工人,這是現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規定造成的。同城鎮正式工人相比,他們“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他們承擔著城市里苦、臟、累、險等工作,而勞動收入卻遠遠低于當地城鎮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水平,難以取得城市居民相應的“國民”待遇,他們雖然工作在城市卻無法很好地生活在城市。
(1)完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取消戶籍管理對農民工的身份限制,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和相關政策調整力度,逐步消除針對農民工歧視的制度根源,給農民工以國民待遇。
(2)建立農民工培訓體系,加大對農民工培訓力度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存量的調整和投資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勞動能力但缺乏一技之長的農民的培訓力度,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探索由政府部門、用工企業、公共培訓機構和私營培訓機構等相關主體在農民工培訓中有效合作,建立國家、企業、個人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工培訓網絡
(3)嚴格工資政策和工資管理,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參照城鎮職工相關規定,探索建立農民工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和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嚴厲打擊惡意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的不法行為,切實維護農民工收入的合法權益。
(4)完善勞動合約管理,依法簽訂勞動合約。推行并規范勞動合同管理,規范民營企業的用工行為。盡量在企業與員工之間建立相對長期的勞動合約,使員工從中獲得就業安全,在企業中有一個相當長的就業可能,這將極大激發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意識。相對穩定的長期雇傭關系,使得員工與企業都可以放心地增加對員工培訓的投資,實現人力資本的增值,共同分享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嚴格執行《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做好對農民工的勞動保護工作,將保護工人的安全與健康作為企業重要的社會責任。
(5)探索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將農民工納入保障的范圍,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妥善解決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一是盡快完善并強制推行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二是由于疾病往往導致農民工失去工作和陷入貧困,因而要為農民工建立醫療保險尤其是大病保障機制。三是為農民工建立相應的社會救助制度,包括遭遇天災人禍時的緊急救濟、貧困救助和法律援助。四是將農民工納人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四、結論
農村人口的城市化轉變,是任何一個國家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的必由之路。任何國家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從農村社會到城市社會轉型過程中,都會伴隨著一場結構性的流動?!稗r民工”的出現,正是中國在社會轉型時期符合規律的正?,F象。本文認為,目前階段要想真正的增加農民收入,就要切實解決好“農民工”問題,而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根本措施是通過制度創新和人力資源開發,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身份徹底轉變。
參考文獻:
[1]曹明貴: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本流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2006年.
[2]張曉梅: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
[3]鄭功成黃黎若蓮:中國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M]人民出版社.2007年.
[4]李培林: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5]黃平:農民工反貧困-城市問題與政策導向[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 上一篇:建設局設施建設和使用管理意見
- 下一篇:政府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