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價值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10:57:00
導語:新農村建設價值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精神是在農村環境下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弘揚井岡山精神,對推進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關鍵詞:井岡山精神;社會主義新農村;價值;作用。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精神就是在農村環境下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將弘揚井岡山精神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加以研究,不僅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井岡山斗爭的歷史,準確把握井岡山精神的形成、實質和現實意義,也能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歷史借鑒和理論指導。
一、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過程,必須弘揚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精神
崇高的理想和堅定不移的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也是共產黨人和井岡山軍民堅持斗爭、奪取勝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井岡山斗爭時期,在四面白色勢力的重重包圍之中,在國民黨反動軍隊頻繁的進攻和艱苦的生活環境下,中國共產黨領導邊界軍民堅定必勝的信念,粉碎了敵人四次"進剿"、三次"會剿",不斷鞏固和發展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是井岡山精神的顯著標志。艱苦奮斗成大業。在國民黨反對派頻繁的軍事"進剿"、"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下,井岡山軍民正是依靠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極度困難,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也是一個長期的奮斗過程,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
新農村建設的任務決定了它的長期性、漸進性。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推進新農村建設,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和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又要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既要提高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又要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加上農村人口眾多、相對落后和發展不平衡,決定了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才能實現。
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變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和不平衡的狀況,解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就是一個通過漸進的量的積累進而實現質的飛躍的長期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念,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辦法,艱苦創業,不斷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新農村建設需要投入巨大財力,中央也對新農村建設也確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城市支持農村、工
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這意味著農民在做出犧牲促進城市和工業發展后,新農村建設也需要全社會的大力奉獻
井岡山斗爭時期,無數革命英烈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塑造了一座座為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無私奉獻的高聳豐碑。在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兩年零四個月井岡山殘酷的斗爭中,有四萬八千人獻出了寶貴生命,現已查實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15744人,還有3萬多革命烈士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其中永新縣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575人,無名無姓的8000余人。郭沫若1965年在《宿永新》一詩中曾寫道:"領袖親征三度來,前驅人物費栽培。長征逾萬參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正是革命烈士無私奉獻精神的生動寫照。
在井岡山的腥風血雨中,留下過、、何長工等一批留學生,王爾琢、伍中豪、朱云卿等30余位黃埔軍校生,何挺穎、李卻非、譚梓生等諸多大學生和、畢占云等起義軍官艱辛而又執著的足跡。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指戰員常在頸脖上系著一條紅絲帶,取名"犧牲帶",表明了為共產主義獻身的決心他們為了追求革命的真理,自覺拋棄優厚的生活環境,在偏僻閉塞、艱苦卓絕的井岡山地區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甚至寶貴的生命。
由于工業基礎薄弱,長期以來我們選擇了犧牲廣大農民利益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推進工業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大量向城市傾斜。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的大量資金就是靠農業、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起來的。國家實行的工業、城市偏向分配政策和制度,使農民受到了歧視性的"非國民待遇",導致了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和負擔的嚴重失衡。根據利益均衡理論,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農業應該支持工業,為工業發展提供大部分積累,但當工業有了相當程度發展后,就應回過頭來反哺農業,扶持農村,從而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協調發展。美國、日本、韓國在通往現代化過程中都經歷過這種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工業化的步伐顯著加快,不斷發達的工業已具有相當的基礎。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工業化正處在中級或中期階段。此時,國家就應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改革城市偏向的分配政策和制度,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重點向農村、農業傾斜,構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分配格局,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調動廣大農民這個主體,但僅僅農民的參與顯然力量過于單薄,它需要國家財政的傾斜性支持,需要整個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傾力奉獻。
三、中國農村發展極不平衡,各地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習慣、風俗及其復雜,沒有統一模式,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立足各地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大力創新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之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一直是將工作重心放在大城市。秋收起義受挫后,以"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氣概,引兵井岡,帶領工農革命軍來到湘贛邊界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了中國共產黨人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轉變,也開始了中國革命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為此,1927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還受到了處分,被撤銷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和中共湖南省委委員。但矢志不移,在艱苦的戰斗中始終堅持和不斷發展這條中國革命新道路。井岡山道路的開辟,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正是有了這種首創精神和開拓勇氣,才開辟了一條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篇之作的井岡山道路。鄧小平后來總結指出:"中國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就是以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獨立思考,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找到了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1]P27
分析我國"三農"問題形成的深層次原因,我國不能走單純城市化、工業化的路子,國際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過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就是一個教訓,也不能僅僅依靠增加財政投入解決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項目,加快建設,加快發展,打好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還要高度重視農村改革工作,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現成經驗,加上中國農村發展極不平衡,各地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習慣、風俗及其復雜,沒有統一模式,因此,必須通過創新不斷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要創新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方式,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要加強工作指導,突出鄉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傳統習慣和風土人情,建設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創新財政投入體制,實現財政政策轉型,提高財政投入比例和效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基礎;要建立有效的農村融資渠道,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持。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意識和水平,積極推進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建設,建立健全農民利益保護機制。
四、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靠農民,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熱情
"紅軍宗旨,民權革命"、"革命成功,盡在民眾"。"邊界的斗爭,完全是軍事的斗爭,黨和群眾不得不一齊軍事化。"以寧岡縣為例,井岡山斗爭時期寧岡總人口僅5萬余人,而參加紅軍和各種地方武裝的就有1萬余人,其中參加紅軍的3596人,暴動隊3804人,赤衛隊1115人,少先隊1625人,兒童團1348人[2]P155。邊界紅色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根據地內良好的群眾基礎和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是一個關鍵因素。邊界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建立和保護井岡山武裝割據政權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人正是把群眾路線作為自己的根本工作路線,才形成了一道道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銅墻鐵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農民是我國最大的社會群體,農民參與程度在一定意義上直接顯示著我國政治文明狀況。調動農民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滿足農民參與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國農村的普遍推行,農民的參與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農民參與農村公共事務的廣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突破,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作為一個在全國人口數量中一直占絕對優勢的社會群體,我國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程度和水平與現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仍存在極大差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是一個嚴重制約。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調動農民這個新農村建設主體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一是要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和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主體,教育是基礎。是否受過教育以及受教育的內容和水平的高低,是影響農民參與的重要因素。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只有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持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艱巨項任務,扎實穩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二是要完善農民參與機制,疏通農民參與農村公共事務的渠道。提高農民的主體地位,當前必須通過制度建設來建立和健全農民參與機制,不斷拓寬農民參與渠道,使農民參與制度化、法制化、有序化。其一,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應適當增加農民代表的名額,增強農民在公共事務決策機構中的話語權,真正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完善選舉制度,尊重并保障農民充分行使選舉權利,保證農民能選出自己的利益代表,真正反映農民要求和愿望。其二,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是廣大農民實現當家作主,表達和維護自己利益的一條基本渠道和途徑。當前,尤其要健全村民委員會選舉制度,完善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委員會和村務管理等制度,建立和健全村民自治權保障和救濟制度,使村民能夠通過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參與本村政務,真正落實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其三,確立農會的法律地位,培養和增強農民在參與格局中有效博弈的能力?,F代政治實踐證明,一個階層或群體參與的程度、質量以及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力主要取決于利益表達的力度和有效性,而利益表達的力度和有效性則往往取決于自身的組織化程度。我國農民至今仍缺乏專門代表自己利益的社團組織。因此,成立真正意義上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會組織,對外代表農民參與社會的各類活動,不但能發揮其應有參與功能和整合、統領各經濟組織、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業教育等經濟功能,還具有直接的社會功能,如防止農民各方面利益被侵害以及侵害后幫助農民獲得及時救助,進而有效保障農民利益,彌補當前農民在各級代表中的人數偏少、話語權較弱的現狀。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劉孚威:井岡山精神:中國革命精神之源[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 上一篇: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制度
- 下一篇:農牧局堅持科學發展觀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