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10:35:00
導語:現代農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目前,江西在建設現代農業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應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適度發展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等途徑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以此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
關鍵詞江西;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產業支撐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歷史任務后,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江西作為一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60%以上的農業大省,深入認識現代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探討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徑,對于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農業是江西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
眾所周知,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實質是建設新產業、新環境,培育新風尚。而無論是新產業、新環境建設,還是新風尚的培育都要以現代農業的發展為基礎。沒有現代農業,江西新農村建設就失去了重要的產業支撐。
1.發展現代農業是實現“生產發展”的重要支撐
新農村建設不可能建立在貧窮的基礎上,首要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而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因為,現代農業是以要素配置市場化、生產手段科技化、經營管理一體化、資源產出高效化、生態環境持續化為主要標志的,能夠滿足人類食物需要的發達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較,現代農業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沒有現代農業的發展,就沒有農村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沒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沒有強大的產業支撐。
2.發展現代農業是實現農民“生活寬?!钡闹匾A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促使農民增收。雖然近幾年來江西農民收入扭轉了多年低速增長的局面,2006年、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585元和4098元,增長幅度分別達到9.8%和14.3%,但2007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仍為2.7384:1。從長遠看,解決農民增收的渠道不外乎兩條,即農業內和農業外。從農業內增收條件來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旱澇保收;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與開發研究,轉變農業結構升級與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促進農業內增收的前提條件,這些與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從農業外增收的條件看,這就要城鄉統籌,城鄉統籌實際就是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帶鄉協調發展,而現代工業不可能與傳統農業和諧發展,它只有與現代農業才能和諧發展。此外,現代農業是高效益的市場化農業,產業鏈延伸,一體化經營,產生巨大的利潤,促進農民增收,這樣才能更好地支持新農村建設。
3.發展現代農業是實現“村容整潔”的重要保障
現代農業在突出高新技術先導性、農工貿一體性產業開發多元性的基礎上,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實現生態合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這種生態農業,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以不破壞農業再生資源、不降低環境質量換取農業的高效發展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它將大大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促進“村容整潔”的實現。
4.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實現“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
發展現代農業,農民收入增加,生活富裕,農村就有能力發展歌舞、戲曲、電視電影、民間娛樂項目以及教育、培訓等事業,促進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有利于實現“鄉風文明”。
同時,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農民的民主意識更加強烈,參與民主管理的愿望會日益增強,從而進一步推進農村各項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使農民享受到更多、更充分的民主權利,從而有利于更好地實現“管理民主”。
二、江西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資源緊缺,基礎設施薄弱
(1)資源日益緊缺,約束因素越來越大。從耕地資源看,江西人均耕地只有1畝左右,低于全國平均1.41畝的水平。近年來還出現大量減少的情況,2005年比2000年全省耕地面積減少了8%,且耕地質量總體偏低,高產田只占30%左右;從水資源看,不僅存在嚴重的季節性和區域性缺水問題,而且農業用水的利用效率普遍偏低,水資源平均利用率只有40%~45%。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口增長,耕地減少和水資源緊缺對農業生產的約束趨勢不可逆轉。
(2)基礎設施薄弱,裝備水平偏低。從農田基礎設施看,現有的農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設施不配套,主灌區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難于發揮應有的作用,影響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2.土地經營規模偏小,規模效益較差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集體土地由農戶分散經營,使土地經營規??s小。據調查,江西有88.1%的農戶,耕地經營規模在0.6公頃以下,其中經營規模在0.2公頃以下的占29.19%。農業用地經營規模小,不僅難以使農民走上專業化、規?;默F代農業之路,而且形成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使農民無法獲得規模經營效益。
3.龍頭企業少,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江西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形式出現較早的省份之一,早在1990年代,各種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就開始大量涌現。進入21世紀后,省委省政府把農業產業化經營確定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發展戰略,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但是,與周邊先進省份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在中部六省中,江西的農業產業化水平也處于末位,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僅在0.3左右,年銷售額在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僅有8家。這說明江西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小、規模小,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4.農業科技投入少,產品科技含量低
農業科技投入不足,有的縣、鄉農技部門根本沒有資金用來進行農技推廣。目前江西省農業科技人員僅有4.5萬人,占全省科技人員總數的5.7%,與農業發展速度和農業經濟規模極不相稱;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產值的0.1%,不僅遠低于國外2%的比例,也低于全國平均0.2%的水平;農村人口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03%,僅為城鎮的25%。由此導致全省科學技術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適用率僅為30%,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
5.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支農力度有待加強
(1)財政支農政策不夠完善
近年來,江西財政支農支出在總量上雖然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2006年財政支農支出達到85.82億元,與2000年的38.89億相比,增加了一倍多。但是,省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卻呈波動性下降趨勢,并且,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的同時,支農資金直接用于流通環節的補貼過高,用于農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礎建設的比重較低。一些關系農業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項目,如糧食品質改良、重大病蟲害控制、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缺乏足夠的投入保障。
(2)農村金融信貸支持弱化
江西的農村金融體系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商業銀行在農村沒有分支機構,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投向受到嚴格限制,農業保險在農村基本上是空白,為農業生產提供直接金融服務的農村信用社雖然不斷增加農業貸款比例,2007年農業貸款余額達到459億元,農業貸款占各項貸款余額的75%,但由于其資金量有限,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的需要。
(3)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滯后
現代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血脈和神經,是各種生產要素集結、融合與聚變的載體,是決定經濟運行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引導性力量。對于現代農業來說,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意義十分重大。然而,江西的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比較滯后,在有些地方,市場基礎建設差、市場機制不健全、現代流通組織發展緩慢的現象普遍存在。江西有不少農產品,比如贛南的臍橙,產量和質量都很不錯,卻由于流通體系不完善,致使產品銷售半徑不大,價格上不去,影響了效益。
三、江西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選擇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是現代農業的物質條件,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保障。要下決心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的基礎設施條件。①打好農田基本建設的硬仗。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通過加強水利抗洪設施建設和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提高農業抗洪抗旱排澇能力。②打好耕地質量建設的大仗。通過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重點產糧區的土地整治,大幅度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③打好農村公路建設的攻堅仗。繼續推進“村村通”工程建設,保障農用生產生活資料運輸暢通和農民出行便捷。
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江西發展現代農業,應當結合江西的實際,按照“希望在山,潛力在水,重點在田,后勁在畜,出路在工”的基本思路,優化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農民收入。首先要鞏固糧食主產區的地位,保障國家的糧食供應供給。江西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在國家糧食供應安全戰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必須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節約集約使用耕地,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推進優勢糧食工程,以此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鞏固江西糧食主產區的地位。其次,根據江西山地資源和水域資源豐富的特點,在“山上辦綠色銀行,水面興特種養殖”。江西的國土面積有2/3是林業用地,2/3的縣是林業重點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0.5%,林業資源十分豐富,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做大做強林業,使之真正成為農民增收和社會發展的“綠色銀行”。江西的水域資源和漁業資源也很豐富,水域總面積達到2500萬畝,其中可養殖養殖面積540萬畝。只要加大開發力度,堅持科學養殖,水產業完全可以成為江西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筛鶕a資源保護與深度開發并舉的原則,建立水產品養殖加工基地,大力發展四大家魚和特種養殖,使水產業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再次,大力發展畜牧業,把畜牧業培育成興贛富民的又一支柱產業。江西畜牧業中牛、豬、家禽養殖具有資源優勢和市場前景,可以養豬為中心,積極發展集體及家庭養畜業,打造畜禽產業帶,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畜禽養殖加工生產基地,加速畜牧業區域化進程,拓寬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的渠道。
3.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現代農業產業運行的基本方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進一步深化對農業產業化的認識,以產業化經營促進江西現代農業的發展。①要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培育區域主導產業。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依托,各地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選擇能夠真正發揮優勢的主導產業項目,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在全省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規模效益、品牌效應和產業積聚力的優質農業產業群。②要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目前,江西的農產品加工率只有40%,不僅低于全國的45%的平均水平,與農業大省河南60%的水平更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突破口,加大對贛南果業、匯仁集團、煌禽烤鹵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顯著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③要積極引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程度,以有效規避市場風險,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最后,要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切實落實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充分保障食品安全。
4.適度發展規模經營
江西現行的超小型的農戶經營規模,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非常不利的約束條件,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目前,江西可按照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有效形式,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江西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步伐,大力普及現代農業科技,用現代科學技術大面積地改造傳統農業。要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形成和強化適應江西省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現代農業不斷向前發展。重點是加大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食品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的研發力度,特別要在良種培育、先進種養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控、防災減災、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進展。要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
6.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的服務支持體系
(1)完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發展階段。因此,江西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支農力度,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財政支出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農村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
(2)重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①加強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信用社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其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②鼓勵農業銀行等商業性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信貸支農渠道,為農業綜合開發和特色農業、區域主導產業、農業基礎項目進行信貸支持。③鼓勵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調整職能,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④鼓勵創新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爭取在發展小型民營及合作金融機構方面取得突破。
(3)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實踐證明,只有流通活,才能農業興,農民富、農村繁榮。因此,江西必須盡快突破流通體系建設滯后這個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要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促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改造和城市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完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另外,還要積極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關心和支持農產品經紀人、運銷大戶、流通組織等流通主體,鼓勵他們把農產品流通進一步搞好。
7.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人多地少的資源特征,決定了江西建設現代農業時應注意發展以節約資源和綜合高效利用為特征的循環農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節約型農業。利用植物、動物與自然界之間及其內部的相互依存、轉化關系,促進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杜青林.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2).
[2]李炳坤.發展現代農業支撐新農村[J].瞭望新聞周刊,2006,(7).
[3]劉戰平、蔣和平.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J].農業現代化,2006,(9).
[4]石慶華、潘曉華等.江西農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冷淑蓮、冷崇總.江西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對策.價格月刊.2006,(7).
[6]劉瀑.基于產業支撐視角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J].農村經濟,2007,(6).
- 上一篇:市普法依法治理聯絡員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農民工回鄉創業工作匯報發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