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子女教育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10:38:00

導語:農村留守子女教育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子女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力度越來越大,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文章以“四川省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研究”課題組調查為基礎,結合寄宿制學校的特點和優勢,力求探索出能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留守子女;教育;寄宿制學校;流動人口

在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農村流動人口數量就一直呈遞增的趨勢,隨之所帶來的留守子女數量也是逐年遞增。由于農民工子女的“留守”,外出打工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出現了或多或少的缺失,農村留守子女在思想品德、學業、行為習慣、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探索出適應農村留守子女現狀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日益突出的留守子女及教育問題要求構建切實可行的解決途徑

(一)留守子女概念及其現狀

留守子女,從其內涵上講,學術界一般將其界定為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生活和學習、需要他人照顧的16周歲以下的孩子。據不完全統計,到2006年底,中國已有2200萬的留守子女,占到農村同齡人口的20%左右。隨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的落實,部分隨父母到工作地就學的子女也陸續返回家鄉學校學習。所以,中國留守子女的數量近幾年都將一直呈現逐步遞增的趨勢。

(二)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基本分析

青少年階段的教育不僅是個人接受文化教育的關鍵時期,更是一個人思想品質、身心健康、行為習慣、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等綜合素質養成的關鍵時期。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教育大部分由父母承擔。而家庭教育一旦形成缺失,子女教育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正因為如此,中國留守子女教育問題越來越嚴重,并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相對于非留守子女,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留守子女的學業、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狀態和興趣愛好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見表1)。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子女還存在逆反、偏執、厭學、沾染不良嗜好等問題。

(三)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亟需構建切實可行的解決模式

對于解決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專家學者們從很多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多種解決模式??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政府為主導的解決模式,即由政府成立專門機構,對轄區內留守子女進行相應的管理;二是學校為主體的解決模式,即學校建立監測體系,加強教師對留守子女的關愛與引導;三是社會介入型的解決模式,即利用群團和民間力量來解決留守子女的學習、身心健康發展等問題。這些模式在實踐中發揮出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這些模式過于宏觀,甚至有的只停留在文件上,難以切實地解決問題。

二、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解決留守子女教育的必然選擇

寄宿制學??勺匪莸剿拱瓦_克時代的學校和英國的14世紀英國公學,“公學”(publicschool)是不折不扣的私立學校、貴族學校。20世紀50年代以來,俄羅斯、歐美陸續開辦了寄宿制學校。從我國現階段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已經成為解決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必然選擇。

(一)建設寄宿制學校是改善農村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寄宿制學校是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義務制階段教育質量的“民心工程”。在《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2007)》中,建設寄宿制學校是改善農村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從而真正實現“提高農村人口素質,變農村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從根本上防范和減少未來貧困人口的發生”的目標。

(二)寄宿制學校是推廣農村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是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途徑

寄宿制學校實行全日制、封閉式管理,學生每天24小時在校。校園是寄宿學生的家園,教室、學生公寓、課外活動場所都是他們接受教育的課堂。由于寄宿制學校這些的特點,它成為當前農村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缺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1、通過學生寄宿的方式,有利于真正在農村地區將素質教育全面推廣開去。調查中發現,有的山區學校教師的住宿條件差,老師來匆匆,去匆匆。除了基礎科目,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培養是無暇顧及的。從教育的目標要求出發,學生不僅在學業上,更應在德、體、美、勞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養和發展。而寄宿則保障了學生在校的時間,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條件。

2、寄宿制學校是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較好方式。寄宿學校實現24小時全天候封閉式管理,學生與老師、同學交流的機會多,且他們處在同一年齡段,相互學習與彼此促進的意識強,有利于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愛好興趣的培養,從而彌補家庭教育缺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3、寄宿學校為留守子女提供了最可依賴的親人。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子女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的孤獨。當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上遇到困難,最為苦惱的就是沒有可依賴的人。比較于非留守子女,無論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留守子女都更多地依賴于他們的老師。

三、當前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中面臨的問題

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是國家“兩基”攻堅計劃的主要措施之一。自2004年起,國家拿出近百億的資金建設西部地區的農村寄宿學校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對于解決越來越突出的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而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仍面臨很多問題:

(一)社會對小學階段實行寄宿制認識不充分,思想上準備不足

一直以來,我國寄宿制學校在初高中以上階段發展。在小學階段發展緩慢,甚至沒有得到發展。對如何在農村辦寄宿制小學這個問題,社會對之關注不夠,理論探討與研究不足。以至于在留守子女早已不是一個新生事物的今天,對寄宿制學校這一途徑,社會認識不足,思想準備不夠。

(二)硬件設施嚴重缺乏

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緩慢,為學生提供寄宿的硬件設施嚴重不足。在調查的地區,有近80%以上的學校沒有學生寄宿的基本設施。而有的一部分,條件非常有限,學生住宿、生活、課外活動等場所及設施嚴重不足。在部分山區的農村學校,不僅沒有學生的寄宿設施,也沒有老師的住宿設施。

(三)師資力量不能適應寄宿制學校的要求

從現有農村學校來看,師資力量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指導學生的“學”上。而寄宿制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的基礎上,更多地是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訓練學生社會交往能力,以及發展他們良好的興趣愛好等。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小學的師資以大專和師范為主體。他們大多以語文、數學的教學為主要工作,而藝體類知識對他們來說都是空白。不得不說,目前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難以達到的寄宿制學校的要求。

(四)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改善和提高

一般寄宿學校實行“三段管理”,即把學生一天24小時分成三段,由班主任、興趣指導老師和生活老師分別負責。但從現有農村學校管理內容來看,除了“學”的指導以外,“住”、“行”、“食”方面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沒有相應的制度,也沒有相應的工作機制。所以,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業余生活管理、行為習慣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相關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四、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對策與建議

(一)國家應高度關注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

在推行《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的基礎上,應將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放在首位,加大國家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起國家投入義務制階段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硬、軟件建設上不足的問題。

(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硬件建設

近年來,各級政府也在加大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新建、改建、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2400多所。但相對于我國農村上千萬的留守子女來講,只是杯水車薪。按照《國家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學校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切實履行好布局、規劃及配置的職責,對農村寄宿制學校所需的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進行認真規劃和建設,以保障學生寄宿所需的硬件設備。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師資隊伍體系

寄宿制學校不僅要有教學質量過得硬的老師,還需要教師對留守子女學生有愛心,能進行生理和心理健康、文化藝術、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社會交往等方的教育與培養,所以應形成文化課教師、課余輔導教師和生活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可以利用大學師范生的實習、支教等方式進行一定的彌補。對現有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之適應當前寄宿制學校的要求。

(四)提升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水平和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義務制階段的教育,對學生的管理比教學更為重要。一是應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位好校長,一個好的管理機構,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關鍵。應有對實施寄宿制學校的管理人員進行培養的機制,使之適應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要求。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學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要從日常生活、學習、課外活動、食品衛生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以實現寄宿制學校發展的要求。三是完善監督體系。寄宿制學校是一項“民心工程”,學校建設、管理、收費等問題將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通過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以保障好事做好,實事做實。

參考文獻:

1、陳建平.寄宿制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影響的調查與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4(12).

2、蔡繼樂,王友義.思考西部教育:農村寄宿制工程如何做得更好[J].理論前沿,2006(8).

3、沈萍霞.西部農村寄宿制學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西部,2007(4).

4、孫玉娜,孫玉艷.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