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民培育路徑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9:19:00
導語:新型農民培育路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型農民培育,是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的根本保證。新型農民是指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市場型農民、文化型農民、技能型農民和創業型農民;新型農民培育的基本路徑是: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育市場農民,通過發展義務教育培育文化農民,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培育技能農民,通過營造環境培育創業農民。
關鍵詞: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培育
一、新型農民培育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做出的重大舉措和戰略選擇。新農村建設要順利推進并取得最終成功,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中帶有根本性的農民問題。這是因為,在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三農”體系中,農民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叭r”的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農民的發展。蔣祖發等認為,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在“三農”體系上,農村是外殼,農業是基礎,農民是核心。農業、農村問題歸根到底是農民問題。農民是農村的主體,是農業生產力的決定因素,農業、農村的發展首先要靠農民的全面發展。[1]危朝安認為,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培養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的新型農民可以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使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2]曾康霖認為,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差別主要是農民能力的差別,提高農民的能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3]嚴書瀚認為,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要從根本上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價值觀念,引導農民通過投身新農村的實踐,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邁向文明和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使自己真正成為這個偉大事業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4]農民在“三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農民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問題。
我國農民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農民銳意進取的改革之心。農民世世代代在艱苦的環境中,長期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活勞動,加上長期受到的思想禁錮和計劃經濟的制約,逐漸養成了一種墨守成規、安貧樂道的生活模式。他們對土地的依賴意識很強,追求自給自足的生活,小富即安、故土難離和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著農民。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農民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洗滌和考驗,自身發生了很大變化,素質明顯提高。但就目前來看,農民還從整體上存在很多不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諸多方面。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意識和政策意識淡薄。農民對發展市場經濟和新農村建設所要求的財富意識、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開放意識、風險意識、維權意識和法治意識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對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認識不明確、不到位的現象還大量存在。二是文化水平低。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規劃項目《中國人力資本的分布差異研究》表明:農林牧漁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87年,是16個行業中人力資本最低的。[5]全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僅占11.12%,大專以上只有0.5%。在我國72萬個行政村干部中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還有文盲半文盲。[6]三是技能水平低。大多數農民缺乏科學生產基本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一部分青壯年農民對一般性農業生產技術都不能很好掌握。農業部的調查數據表明,懂得如何使用農藥的農民不足1/3。從我國農民受技術教育的情況來看,平均每1000名農業勞動力中才有農業技術人員6.4人。2003年,我國鄉村從業人員48793萬人,接受過各種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僅占農村勞動力的9.1%。而荷蘭在工業化起步階段,90%的農民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12%的農民畢業于高等農業技術院校,前德國35歲以下的農民中,70%以上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35歲以上的農民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也高達50%。四是創業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干、敢試的勇氣和信心,加之受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制約,農民將一定的生產要素聚集起來創造財富的氛圍還沒有真正形成。
由于我國農民的現狀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就成為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當務之急,它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也是新農村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人是發展的本體,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培育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才能從根本上催生出持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實現新農村建設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由外生力量推動向內生力量推動轉變;才能讓農民共享和使用農業科技成果,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才能提高農民務農和轉移就業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才能使農民崇尚科學、崇尚文明,形成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在此意義上講,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大計。
二、什么是新型農民?
新型農民是指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一代農民群體。新型農民的時代特征是:
(一)新型農民是市場農民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來推進的,新農村建設對其主體的要求首先是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民基本素質的要求,也就是市場型農民的發育。首先,市場型農民要求農民必須具備發展現代市場經濟的必備意識,即財富意識、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風險意識、維權意識和法治意識。這些意識不僅是市場經濟對農民基本素質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作為建設主體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前進的思想先導和動力源泉。其次,農民要善于捕捉市場信息,不管是從事農業生產、從事非農產業經營,還是通過轉移獲得務工收入,都要遵循市場規律,以市場作為生產、經營和增加收入的行為導向。
(二)新型農民是文化農民
文化型農民要求農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民的科學文化程度是農民自身全面素質形成的基礎,也是不斷提高農民技能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前提。農民的文化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接受新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制約著他們的思維水平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影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的有效貫徹與執行。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農村的貧困,收入貧困只是表征,深層次的是人力貧困與知識貧困。一般而言,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與其經濟活動能力呈正相關關系,文化程度越高,其經濟活動能力越強。文化型農民要求農民必須接受相當程度的文化教育。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2000年全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33年,相當于初中一年級的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2年,相當于高中一年級文化程度。文化型農民要求農民接受文化教育至少有一個底線,那就是讓大多數農民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即至少12年的受教育年限。
(三)新型農民是技能農民
技能農民要求農民要有一技之長,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民增收的呼喚。不管是在農業生產領域,還是在非農產業領域和其它方面,或者是在城市二三產業領域,只有讓農民具有一技之長,才能使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使農民真正感受到技能水平對于一個人在社會地位中的重要意義和對自已增收致富、創造財富的巨大貢獻,從而使農民自覺尋求提高技術的本領,讓提高技能水平成為農民的自覺追求和思想動力。技能農民的內涵十分豐富,只要能在種植、養殖、生產、銷售、管理、經營、服務、金融、信息、教育、醫療等方面有所作為的農民都是技能農民。
(四)新型農民是創業農民
創業型農民要求農民必須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新農村建設呼喚創業農民,是因為創業型農民能夠將自己的貨幣資本轉化為投資資本,能夠將一定的生產要素聚集起來,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和財富。一個成功的創業帶動一方百姓致富,活躍一方市場;可以催生出一個產業甚至一個產業鏈的形成,從而催生出大戶經濟。創業型農民善于捕捉市場信息,感悟市場規律,經受市場考驗,承擔市場風險。他們是農民和市場之間的橋梁,是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紐帶,是農村工業化的先導。新農村建設的真正希望就在于一大批創業型農民的發育和形成。
三、新型農民培育的基本路徑
(一)通過轉移農村剩余勞力培育市場農民
計劃經濟沒有給市場農民提供孕育的體制土壤。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給市場農民發育提供了體制基礎。市場農民發育的一條重要路徑就是讓農民感受工業化的運行和城市化的進程,因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濃縮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農民只有加入到工業化的進程中,才能感悟市場規律。改革開放以后出現并呈擴張之勢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正是中國農民加入工業化的有效形式,也是中國農民了解城市、認識城市的有效形式。轉移出來的農民通過與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逐漸了解現代工業經濟的運行機制和現代城市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他們在與現代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碰撞與融合中感悟到了財富對人的意義,感悟到了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什么是平等、什么是權利、什么是機會、什么是風險。他們從現代城市與落后農村的巨大反差中,看到了生活的壓力,從而激發起他們追求財富、創造財富的決心和信心。農民在流動和轉移中逐漸形成的財富意識、主體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風險意識、維權意識和創業意識,正是現代市場經濟對農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實踐證明,那個地方轉移出去的剩余勞動力越多,那個地方的思想就越活躍、市場氣息就更濃厚。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背后是人的成長,他們在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和自覺努力下,素質得到了較快的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鍛煉和培養了一批能經市場風雨、見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世面的經營技術人才和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幾億農民走出土地,走出農村,進入工業,進入城市,并在這一壯麗的過程中完成他們自身的蛻變,他們正是市場農民的典型代表。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與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也是中國農民進入市場,融合城市文明的有效方式。我們要破除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各種觀念障礙和制度障礙,合理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在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催生出真正的市場農民。
(二)通過義務教育培育文化農民
從目前我國教育的實際和農村的現狀出發,大力發展義務教育是培育文化農民的現實選擇。一是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這是確保農民不因經濟原因而喪失發展機會的重要手段,是農民能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義務教育得以普及的重要保障。中央政府決定從2007年開始在全國農村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解決了農民子女上學問題。二要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目前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投入體制不合理,主要是省級和中央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不明確,基層政府教育負擔過重。從理論研究和國際經驗看,義務教育管理一般由基層地方政府負責,投入則由中央政府和高層地方政府負責。因此,促進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加強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突出縣級管理職能,提高省級以上政府的投入責任。三是確實要調動農村教師的積極性和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學質量,這是農村義務教育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提高農村教師工資并做到足額按時發放,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村教師獻身農村教育的積極性。要通過對農村現有教師進行教育技能培訓并鼓勵優秀師范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來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四是義務教育應從9年逐漸向12年過渡,以適應農村教育的客觀需求。我國農村教育在發展階段上仍處于低層次階段,主要表現為普及教育的基礎性和文化知識的啟蒙性?,F有的9年制義務教育還不能真正培育出具有一定層次的文化型農民,延長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限是培育文化農民的現實需要?,F在我們面對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每年農村約600萬左右的初中畢業生,他們升學無望,但年紀卻又很小,一般只有15-17歲,還未成年,生理和心理都處在發育階段,知識儲備還遠遠不能支持他們走入社會,就是這些初中畢業生對什么都是一知半解,朦朦朧朧,既適應不了農活,也適應不了民工活,將這樣一批人推進社會,既不利于他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他們的成長。五是國家要通過制定扶持政策,積極創造條件,使農村的孩子最大限度地盡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升文化型農民的層次和質量。
(三)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培育技能農民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培育技能農民的主要手段是發展職業教育。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更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思路是:一是要解決投入問題,農村職業教育應不收費,由政府納入財政預算,當作智力扶貧工程去辦。二是要解決職業學校的機構問題。有條件的地級市都要建一所高等職業學校(???,將來是本科),這些高職應面向本市招生,可招應屆職業高中,也可招往屆高中畢業生。每個縣可辦1-3所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招收對象主要是農村勞動力中年富力強、思想活躍的農村精英。三是要注重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內容上注重“實際、實用、實效”,開設的專業有電腦、家政、禮儀、園林、烹飪、美容、機械操作、建筑、物流等。形式上要做到圖文并茂,通俗易懂,聲像兼具,使農民喜聞樂見。采用農民切身經驗介紹的方法,使農民感到親切、信任和鼓勵。這就需要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可以為師的新一代農民,農業院校要承擔起此責任。四是要明確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重點,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多、規模大,培訓勞動力要有重點性和針對性,主要培訓有一定文化基礎和思想基礎的農村精英分子,使每一個家庭至少有一名勞動力接受培訓。四是把培訓和就業聯系起來。以市場需求作為培訓農民的導向,使培訓了的農民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五要建立和完善開放有序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建立以高等職業教育為龍頭,中等職業教育為骨干,縣鄉村企業普通成人職業學校為基礎,開放有序和充滿活力的高、中、初等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和運行機制,確實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規模和質量。
(四)通過營造環境培育創業農民
改革開放以來,相當一部分農民經過在產業技術先進和現代市場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就業鍛煉,市場意識增強。迫于就業和生存的壓力,他們學習新知識,適應新產業和新環境,在邊干邊學中,這部分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明顯提高,并在長時間的外出打工中積累了一定量的創業資本,創業的條件已基本具備。部分農民已經實現了成功創業,成為當地鄉村各業生產和小城鎮發展的推動力量,這對中國廣大農村工業化和農村現代化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目前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環境不好,歸納起來主要是:融資困難,農民獲取創業資本的路徑單一,成為影響農民成功創業的最主要因素;農村的交通、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導致農民創業經營成本高;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時限較長,往往造成信息不靈或信息滯后,市場風險大;人才不足,農民創業所需要的生產、管理、銷售、核算等相關方面的人才在我國農村相當缺乏;企業負擔重、外部干涉過多等等。培育農民的創業環境就是要營造有利于鼓勵農民創業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方面,就是要借助新農村建設中國家向農村大量投資的良好機遇,加大交通、水電、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確實解決農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制約”問題。軟環境方面,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農民創業,最大限度地給農民創業提供方便,要關心而不干預,要扶持而不包辦。要從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實現的高度,重視農民創業問題,營造出人人想創業、能人能創業、政府幫創業的創業環境。
參考文獻:
[1]蔣祖發,鄒明洪.“三農”問題與新農村建設[J].理論月刊,2006(8):14-16.
[2]危朝安.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J].中國農業信息,2006(5):21-22.
[3]曾康霖.“窮人的經濟學”與農村勞動力輸出[N].中國經濟時報,2006-02-23(3).
[4]嚴書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人[N].光明日報.2006-04-14(4).
[5]周亞.中國人力資本的分布差異研究[J].教育經濟,2004(4):18-22.
[6]蔡立安,柳夏.新農村建設中人力資源有效供給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6):24-27.
- 上一篇:蔬菜專業戶規模致富事跡材料
- 下一篇:村民自治運行機制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