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農就業就近轉移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10:17:00

導語:非農就業就近轉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農就業就近轉移分析論文

一、非農就業的因素分析

1.人地資源矛盾是外出的外部原因。新寨村是一個地理位置極為偏僻的小山村,深處大山腹地,田地少,山地多,人均耕地面積為1.3畝,而且還有部分旱地只能種植產量低的玉米和紅薯。林地多,但如今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為了整體環境和生態建設,他們不能大規模地開墾山地,而是要涵養水土,保證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新寨村的林業主要是種植八角,出售新鮮八角,收入受到八角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極大。據村民介紹,八角最好的時候是在1992年,那時市場每斤價格高達8元,平均每家收入在5000元~6000元左右,有的家庭甚至收入上萬。但后來八角的價格開始下跌,如今每斤只有1元~1.5元左右,收入大幅下降。

2.較高的非農產業比較收益是根本動力。新寨村在其他非農產業沒有得到發展前,農民的收入水平是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村民增收的形勢仍然比較嚴峻,這種家庭經濟需求是村民外出就業的根本動力。調查中,村民告訴我們,他們的大部分收入來源是外出打工,農業純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遠遠滿足不了生活需求。如村民鄧躍明,他兩個兒子每年在忙完農活后就外出到百色、南寧等地打工,每月有700元~8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在除掉生活開支后,每人大約年剩余在3000元~4000元,兩個兒子的外出務工所得占到家庭收入的60%~70%,家庭的教育費用支出、日常生活支出等大部分都靠這些收入。

3.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發展的美好愿望。新寨村生活條件相對于城市來說十分簡單,一個正式的醫療門診部門都沒有,村民看病不得不走十幾公里路到鎮上看病,鎮里的醫院也是條件簡陋,只能看小病,看不了大病。在就業方面,城市第二、三產業相對發達,容易獲取就業信息,具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在文化教育方面,城市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社會文化領域寬廣,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水平較高,學生的升學機會遠高于農村。以上種種城鄉之間無法用貨幣收入來衡量的差異對農村人口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由此產生強大的拉力,拉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向非農產業轉移。這部分村民約占新寨村全部外出務工的20%左右,他們為了見世面、長見識選擇外出務工,其中以青年農民居多,他們外出的目標不僅限于收入,而有著更豐富的文化訴求。

二、非農就業特點

1.社會地位低、技術要求低和流動性強。建筑業和服務業是他們就業的首選,這兩個行業的準入門檻低,沒有多大的技術壁壘,而且需求量也大,是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城市就業的首要選擇點,也是他們在城市最容易找到的落腳點。

2.從轉移地方看,新寨村多到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這帶著濃厚的地緣關系概念在內。廣東與廣西的生活習慣、氣候條件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他們容易適應那里的生活,很少選擇北方。

3.從年齡結構看,新寨村外出務工人員以青壯年為主,這部分人思想開放、活躍、交際面較廣,容易得到一些招工信息,也容易被企業招聘,因而容易找到工作,外出的動力更大。

4.從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為主,這部分人群不甘于傳統農民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干體力活,吃不了苦,想到外面開闊眼界,闖蕩世界。他們是新寨村的后生力量,也是一群極力想融入城市的人,他們有可能成為中國新的產業工人。

5.從性別來看,以男性為主,女性一般留守在家,干農活和照顧家庭。主要是因為男子能干一些體力活,如建筑業、搬運等,而女子尤其是結婚后的女子外出不容易找工作,況且家里還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看,所以她們就大多留守在家。

6.從轉移渠道看,無序外出偏多。近幾年來,雖然縣政府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也做了一些組織工作,但不能充分滿足全縣勞動力輸出需求,新寨村農村勞動力轉移仍然以親友幫帶和自闖為主,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組織的外出務工比例不高。

三、非農就業轉移的影響

(一)非農產業轉移的積極效應

新寨村勞動力非農轉移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了就業出路,緩解了農村就業壓力,成為提高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的最重要途徑。同時改善了農村勞動力利用狀況,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益,這是非農產業轉移帶給新寨村農民最直觀和最直接的積極效應。

非農產業轉移帶動了部分群眾致富。新寨村一些能力較強的村民,在從事農業生產外,還開拓了其他手工業,如染布等非農產業并由此走上了富裕發展之路。典型如鄧大姐和騰樹國。

鄧大姐利用村里的特色資源——藍靛,在農業生產之外開辟了另一條就業創收的門徑而致富。這種非農產業的就業既帶動勞動者的經濟收入,同時又發展了新寨村里的非農產業發展,孕育了新寨村特色產品加工企業的雛形。

新寨村另一個非農就業致富的典型是騰樹國。騰樹國外出務工回鄉后搞起了鄉間運輸,開通了新寨村與凌云縣及周邊地區的各線運輸路線,構成了自己的運輸網絡。如今他已經擁有250輛客車,成為當地規模最大的運輸公司,每年贏利在500萬左右,成為當地的富人之一。

(二)非農產業轉移的不良影響

新寨村的村民非農產業轉移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給新寨村村民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首先是給計劃生育工作增加了難度,對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不利。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之前,新寨村所在的鑼樓鎮政府對新寨村的計劃生育工作進行了有效的嚴格管理,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使控制對象脫離了計劃生育工作的管轄范圍,鄉村干部和計劃生育工作者無法對外流人員超計劃生育進行有效的監管,不僅使人口的增長失去控制,也給計劃生育工作增加了難度。其次,對農村社會結構產生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老人負擔沉重。二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最后,削弱了農業生產能力,不利于地方農業生產改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人群中,大多數是青壯年、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村主要勞動力,滯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以女性、年齡較大、文化素質較低的人口為主。勞動力轉移使得農業內部勞動力素質弱化,勞動力數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業的生產能力。

四、就近轉移——勞動力非農就業的趨勢

(一)非農就地轉移的原因分析

一種是農民進城,如劉易斯所說,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由工業化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吶,完成農業人口的城市轉移,也就是農村勞動力在本縣城及本縣以外所有區域范圍內打工或從事非農經營,主要反映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集中轉移。另一種就是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模式,也就是就地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既解決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是現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的較好途徑。

農村勞動力的后一種轉移方式就地就近轉移是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一個主要途徑,而且將會是一個主要的渠道,原因主要有:

1.農村發展的主體地位要求農民就近就業。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不管是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還是村鎮建設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應該成為主體,是建設農村的主體和主力,也只有如此,農村建設才可能持續,農村才可能發展。

2.中國加工產業轉移,為非農的就近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新寨村作為一個廣西的一個山村,同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家產業調整的影響。

3.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是很多農民回鄉就業的直接推動力。國際金融形勢振蕩多變,國內經濟增速變緩,在此背景之下,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部分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影響農民工就業。

4.就近就業減少社會成本,提高個人幸福指數。農民就近就業很大程度地解決這些問題,降低社會成本,提高個人的幸福指數,有利于構建和諧家庭、和諧山村。

(二)拓展非農就業就近轉移對策研究

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內部吸收和消化勞動力的能力。新寨村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比周圍幾個村子要好,他們的林地里盛產八角,而且在凌云縣八角生產中占有較大比重和重要的地位。因此,結合該地的資源稟賦特點,實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加強林業發展將八角種植形成一定規模,實現八角生產的產業化發展。

2.挖掘新寨村瑤族文化,打造瑤族文化民俗旅游村。據村民介紹,新寨村是凌云縣瑤族風情和民俗的定點參觀和考察點,每年都要接待許多慕名前來的學者、游客和政府人員,他們前來了解新寨村的風土人情、歷史狀況和民族文化。

3.充分挖掘民族特需產品開發,為新寨村人靈活就業提供一條途徑。新寨村屬于藍靛瑤,他們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他們的藍靛布很受歡迎,而且隨著新寨村旅游業的升溫,可以將本民族原來的生產生活用品向工藝品轉變,推向市場。

4.尋求與周邊地區的產業鏈的銜接,帶動新寨村農業產業發展,拓展就業機會。新寨村非農轉移,除了以上在新寨村村內的勞動力非農轉移外,新寨村勞動力的就地解決離不開其所屬的凌云縣和白色地區經濟發展支持和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白色區域經濟的發展都將極大地帶動新寨村人的非農轉移量。

參考文獻:

[1]惠寧,霍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張奮勤.農民勞動力非農就業研究[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6.

[3]孫曉明,劉曉昀,劉秀梅.中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何景熙.我國西部小城鎮非農就業的產業基礎研究[J].民族研究,2004,(1).

摘要: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經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部分工廠關閉、歇業,造成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失業。大批農民工返鄉,再次將非農就業的就近轉移推到前沿,實現非農就業的就近轉移,不僅解決農民工返鄉潮,同時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關鍵詞:非農就業;就近轉移;經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