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社會保障問題

時間:2022-02-06 04:58:22

導語:論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社會保障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社會保障問題

一、我國老年社會保障存在問題

老年人社保障,是社會全體老年人在年邁、體弱、生病、失能,或者失去生活經濟來源時,由國家給予的多方面的保障制度,其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老年人保險,包括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2)老年人社會救濟;(3)老年人社會福利,包括物質福利和心理撫慰;(4)多層次的社會養老和意料體系,如老年大學、老年公寓、健康中心等。只有全面滿足以上四個維度的養老體系才稱得上是健全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然而,由于養老經驗匱乏、經濟支持度不足等問題,我國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著種種問題:

(一)老年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

我國老年保障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福利、救濟、社區服務等方面;二是老年人所在企業與個人共同出資完成的養老金計劃,三是商業保險與儲蓄。除基本養老體系覆蓋面相對較廣以外,其他兩種保障大多只覆蓋城市企事業單位的離退休員工及家庭條件較好的老人。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與全國老齡辦的調研顯示,截至2010年,我國以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只有24.1%,其中絕大多數是城市居民。我國已于2009年開始在農村推行養老保險制度,預計于2020年覆蓋整個農村。但由于我國人口基礎巨大而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且農村養老保險無單位資金配套,總體資金規模有限,老人能夠拿到的保險金數目僅能保證基本生活,在疾病、災害等問題出現時,仍會較大程度影響老人生活水平。就醫難、看病貴是困擾全社會的一個難題,在老年人身上尤為突出,老年人體弱易患病,且多數是慢性疾病,醫療成本巨大,雖有新農合作醫療等醫療保險的推出,但仍有相當大一部分需要自理,很多老人怕看病,怕花錢而延誤病情。同時很多老人跟隨子女去異地生活,而異地就醫報銷流程冗長,為老人帶來諸多不便。

(二)機構養老方式存在缺陷

計劃生育政策推行已有三十年有余,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陸續進入老齡化階段,諸多子女為了更好的工作和學習條件遠離父母,老人成為了“空巢老人”,更有數目龐大的“失獨家庭”存在,這都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為繼,機構養老方式成為了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依托。敬老院、老年公寓等養老養老機構多由政府出資或資助建設,由老人或者其家人出資,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老年人的日常護理。然而,機構養老的問題也頻頻出現,首先是養老機構床位數量的嚴重不足,從數據上來看,我國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16.9張,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0-70張,許多條件優秀的養老院“一床難求”。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條件落后、人員素質低下、缺乏相應資質的養老院存在,毆打、辱罵老人的現象頻頻在網絡曝光,嚴重影響了養老機構在民眾心中的形象。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急需重視

近年來,老年人抑郁、自殺等新聞頻見報端。許多退休老人無法適應生活方式的改變,心煩意亂,感覺失去人生價值,許多空巢老人、失獨老人遠離或者失去兒女,時常會感覺孤獨、失落、不安,這些心理問題急需社會和家庭共同重視。

二、健全老年養老保障體系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養老、醫療保障體系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已經推行了十年,在東部發達省份,已經基本覆蓋城鄉,接下來,我國首先要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覆蓋所有區域,尤其是西部經濟落后的省份。其次,要健全法律體系和監管習題,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資金能夠落到實處,公平公正的為民所用,對保險中的各項適用范圍也應及時根據調研和反饋進行調整,以保證最大程度的解決居民養老問題。同時,無論是對農村居民還是城鎮居民,都應大力推行補充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以覆蓋基本醫療保險外的各項醫療支出,早日實現老人大病不為難,慢性病不拖延。

(二)扶持多種養老制度并存

我國老齡人口眾多,依靠任何一種單一的養老模式都無法滿足巨大的養老市場需求。因此,我國要通過多種舉措,扶持多種養老制度。一要全面支持家庭養老制度。“養兒防老”的思想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現階段多數老人思想仍較為傳統,九成老人仍希望在兒女身邊安度晚年。雖然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為家庭養老帶來一定困擾,但我們仍支持有條件的家庭進行家庭養老,一方面緩解社會養老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滿足老人的心理訴求。支持家庭養老制度,首先要在全社會樹立“百善孝為先”的價值觀,弘揚尊老敬老愛老觀念;其次要從制度上解決家庭養老中的經濟問題、時間問題和住房問題,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對有家庭養老需求的家庭成員給予一定資金補貼,所在單位可以定期為父母在身邊的員工放半天“陪伴假期”;在進行住房補貼、經濟適用房分配過程中,也應適當考慮家庭的養老需求,讓養老家庭減輕負擔。二要大力完善機構養老制度和條件。對于家庭養老確實存在困難的家庭以及沒有子女的老人來說,機構養老是其唯一的途徑。完善的養老機構不僅能夠給予老人生活上的照料,更是給老人一個交流的空間,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因此,國家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對養老機構進行科學衡量、評級,大力扶持各級別養老機構的建立,使各個經濟水平的老人都能有相匹配的養老機構可以入住。同時要建立通暢的反饋和投訴體系,使老人在相關權益受到損害時能夠及時得到解決,解除老人及家人的后顧之憂。三要扶持社區養老制度。從目前來講,傳統的家庭養老因為子女數量的銳減受到沖擊,機構養老實行的收費標準并非每個普通家庭都能夠支付,從心理上老人又希望能離子女近一些,社區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方式的發展趨勢,是輔助居家養老的最佳載體。這種養老方式就近為老人服務有利于降低服務成本,同時,由社區為老人提供服務,會使老人感到親切和放心,每天能見到子女兒孫也可以在心理上感受到安全和踏實。

(三)關心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心理問題的出現,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這對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家庭養老模式中,子女和家人要多陪伴老人,傾聽老人心聲,鼓勵老人參與戶外活動,為老人找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老人有充分的個人價值體現。機構養老模式中則要從滿足老年人的多項需求出發,增加服務項目,創建,老年談心站、老年心理咨詢所、老年法律服務所、老年婚姻介紹所、老年病急診中心等,提高助老服務水平。

作者:張艷妮單位:陜西工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