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論文3篇

時間:2022-08-01 02:27:23

導語: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論文3篇

第一篇:中國人口老齡化及社會保障問題探討

提要:在我國計劃生育逐漸取得成效的背景下,社會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加重。而在我國社會保障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人口老齡化問題導致其正常運行逐漸受到嚴重影響。根據我國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小康社會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在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的過程中,人們的養老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焦點,城鎮的養老保障制度因此而面臨巨大的挑戰。本文針對我國社會保障實際運行情況,在分析人口老齡化現狀基礎上,探討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保障和養老方式。

關鍵詞:中國社會保障;人口老齡化;問題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一)我國經濟轉型期間勞動力減少。在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的情況下,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比例越來越大,勞動人口的數量因此不斷減少。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2010年的時候勞動年齡人口的總量在9.7億左右,但是這個數據將會在2050年的時候變成8.7億。其中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的拐點在2015年,因為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的勞動年齡人口總數為9.98億左右。但是在2015年之后,這一數據將會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并且將在2055年的時候降低至7.1億。而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顯示,在2030年的時候,由于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銳減,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會出現嚴重不足的情況,這樣就會因用工短缺而導致工資水平不斷上升,企業的經營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二)人口老齡化問題較多首先,我國將逐漸進入“人口冬天”。我國對老年人的劃分以60歲為界限,而隨著我國60歲老人在人口總數中所占比例的不斷增加,老齡化現象將會不斷加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2011年的時候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為1.85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3.7%,并且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而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在2050年的時候我國的老年人數量將會達到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而在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多的情況下,老年人的贍養和醫療等都將成為社會的主要問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其次,空巢失獨和無子女老人的數量將不斷增加。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實施的實踐不斷增加,計劃生育影響的第一代父母已經逐漸進入老年階段,而其中大部分老人沒有與子女住在一起,導致其成為缺少家人照料的獨居老人,而子女發生意外事故去世的現象也越來越多,沒有子女的老人數量因此而不斷增加。其中尤其是農村很多年輕人迫于生活壓力而外出務工,導致老人被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大量的留守老人。而在新生人口數量不斷減少,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社會經濟建設的用工荒逐漸成為阻礙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老年人的養老荒則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主要問題,并且會對其子女的生活帶來巨大壓力。再次,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生活壓力越來越重。隨著計劃生育實施的實踐不斷增加,第一批計劃生育制度下出生的獨生子女大都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其中有很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在這樣的情況下,夫妻所要承擔的將是雙方四個老人的贍養,并且要給予老人相應的關懷和照顧。而這些夫妻不但要面臨父母的養老問題,還要面臨不斷上漲的房價和子女撫養方面的壓力。而為了讓家庭的生活有必要的經濟保障,很多夫妻會經常忽視對老年人的照顧,其中最常見的是定時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相關費用,但卻很少與老人相處,對老人的關懷極度缺乏。這樣就導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平淡,很容易因此而患上相關疾病。最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受生活條件的影響。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工資水平下降,加上其經歷過中國經濟最困難的階段,所以在生活中會十分節省,很多老人在獨自生活的時候都會盡量將錢節省下。而一些老人并沒有退休工資,其生活的基本保障主要來自于子女,導致其在子女經濟拮據的時候不能得到有效的生活保障,影響其生活質量和尊嚴。

二、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保障

(一)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由于我國尚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所以面臨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年輕人數量不斷減少的情況,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健全,并且這種現象正在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而不斷加重。而根據我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家都對社保很在意,其實質是對與養老保險捆綁在一起的醫療保障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現代醫療水平的提升導致醫療費用的上漲,老年人生病時動則幾萬元、幾十萬元,這讓很多家庭無力承擔,而醫療保險可以為人們的醫療省下很大一部分開支,所以社會保障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社會中的勞動人口數量不斷減少導致社會保障金的收入不斷減少,政府在社會保障金中的投入資金將不斷增加,這在一定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導致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不能得到健全。

(二)養老金不同制度是社會不公平的主要特征。根據我國的養老金繳納和發放制度,在繳納方面一般企業與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沒有太大區別,但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退休員工的養老金全部由政府財政資金統一發放,而一般企業退休員工的養老金要有企業和政府財政共同承擔。同時,由于一般企業的經濟實力有限,所以其在發放養老金的時候會比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少很多,形成不公平的養老金發放制度。而在社會養老金繳納體系中,由于社會統籌賬戶收不抵支,導致個人賬戶的資金被強行占用,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目前政府在養老金發放上的資金壓力,但卻讓今后的養老金發放受到嚴重影響。而在養老金發放制度不同的情況下,將會讓我國的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長時間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將會對社會的正常運行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政府必須要對其有足夠的重視,從而不斷改善這種不公平的制度。

(三)社?;鸬脑鲋递^慢。根據我國社?;鸬慕洜I現狀,其中有大部分社?;鸨挥糜阢y行儲蓄和國債的購買。但是銀行的儲蓄利率較低,國債的收益也不高,并且銀行儲蓄的收益還會受到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而我國近年來通脹率明顯高于銀行儲蓄利率,這樣的情況下社保基金的儲蓄收益實際上為負。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這樣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而養老金的缺口將會因此而逐漸擴大。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現代社會文化的影響,很多年輕人與退休年齡的差距還比較大,所以其在工作過程中不會選擇購買社保。這樣就讓社保基金的收入來源變得更少,從而逐漸出現養老金發放困難的現象。而根據我國對養老保障的綜合考慮,提高社保購買價格、延長退休年齡等都逐漸顯現出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運行困難。

三、養老方式

(一)居家養老方式。由于老年人在退休后收入來源會逐漸較少,并且退休工資的水平會與其工作期間的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其退休后的收入一般會相對較低,并且其日常消費以生活必需品的購買和看病就醫為主。并且老年人會在退休后逐漸與社會脫離,導致其在生活中的孤獨感倍增,家庭活動將會成為老年人消除孤獨感的主要方式。所以,對于老年人而言,家庭生活對其及其重要,會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所以,在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的方式,并且為老人提供必要的社會服務以解決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見困難。同時,要建立社區上門服務,為居住在家里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其要涉及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這樣能夠讓老年人外出的風險降低,并且讓子女的負擔有所降低。而在這樣的養老模式下,對于一些獨居老人而言,出現意外事故的時候能夠有人及時發現,避免貽誤救治時機。另外,老年人在兒孫的陪伴下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并且感受到家人的關懷,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也不會因為心里孤獨而患上相應的精神疾病,能夠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年限。

(二)養老機構的養老方式。養老機構一般是指養老院,其能夠為每個老人提供全天候的照顧,并且能科學合理地安排老年人的飲食和醫療。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養老機構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養老問題。但是由于我國的老年人口眾多,養老機構的容納量并不能滿足我國的社會需求。同時,養老機構的專業化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存在一定的不足,養老人才的招募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從我國整體上來看,養老事業的經營效益并不高,所以社會中愿意在養老事業中進行投資的人也很少,這樣就導致養老事業的發展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另外,養老機構有盈利性的和非盈利的,其中非盈利性的養老機構一般由政府部門主導建立,所以其在運行的過程中會逐漸加重政府的財政壓力。而對于一些盈利性養老機構,其會更注重養老機構日常經營的經營效益,導致其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時候存在不足,這會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而一些子女出于對養老機構各個方面的擔心,而不愿意讓父母到養老機構養老,但是自己又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用于照顧老人,導致老人的晚年生活十分凄慘。

(三)社區活動。社區活動中主要包括老年活動中心和老年學校的建設,通過社區中各種各樣的活動,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樂趣,讓老年人能夠在沒有子女陪伴的情況下消除內心的寂寞。而一些琴棋書畫相關的活動能夠讓老人修身養性,從而減少相關疾病的患病概率。同時,通過社區活動的開展,能夠讓老年人結識更多的朋友,這樣能夠讓其在閑暇時間有更多交流心聲的人,從而避免內心長期積壓的情感對其精神狀態造成影響。在未來的社區養老中,還需要加強對老年人的照顧,如社區加強對安保方面的建設,并在社區內建設更多的老年活動場所。綜合來看,在沒有子女照顧的情況下選擇社區養老是最好的養老方式,而有子女陪伴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家庭養老的方式。

四、結語

社會養老問題并不是錢的問題,其實質是人的問題,因為養老保障制度是人建立的,其中有很多問題都是由人來解決的。根據我國老齡化人口不斷增長的速度來看,我國將很快進入全面老齡化狀態,社會中的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而勞動力的數量不斷減少。這就會導致我國的養老保障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養老金的發放問題上將會存在很大的困難。而這種現象已經逐漸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來,所以在養老保障制度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其不斷完善,從而解決養老保障問題。這不僅是我國老人的生活保障問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作者:蔡可 黃艷青 單位:長江師范學院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楊清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何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與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D].華僑大學,2011.

[3]于濤.中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消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4]陳晶.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效應分析[D].遼寧大學,2013.

[5]李雪.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的中國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4.

[6]李輝.長春市城鄉人口老齡化與老年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6.4.

[7]劉娜.我國人口老齡化時空分布特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第二篇:老齡化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的選擇

21世紀之后,包含中國在內的多數國家已經出現人口老齡化的現象。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世界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尋求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十分嚴重,且比預期提前到來,這也意味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是更為嚴峻的。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受人口老齡化影響較大,開始出現經濟增長緩慢現象。另一方面,如果社會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不能跟上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步伐,將會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影響社會安定。因此,面臨人口老齡化這一現象,要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老齡化危機?如何有效應對這這一問題?本文在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現狀及形成原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問題。

1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現狀和原因的分析

1.1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現狀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990年的6299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為6.96%,目前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性別間的死亡差異使女性老年人成為老年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上述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呈現總量擴張、增量提速的發展態勢,人口撫養負擔正逐步增加。

1.2我國人口老齡化形成原因分析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已開始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原因表現在多方面。然而,人口老齡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該政策導致我國人口生育率較低。計劃生育的政策是與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國情相適應的,當時國家人口增長過快。但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已經出現改變,人口增長速度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科學醫療水平的改善,人類的壽命相比以前已經大大延長。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導致我國社會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對提高,但是年輕人的比重卻呈現出下降趨勢,最終表現為我國社會中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我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

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2.1建立系統完善的老年醫療保障體系

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關心的一部分,其關系到老年人能否享受到較高質量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但是,我國當前社會出現看病難及看病貴的問題,而老年人身體免疫力較差,更容易患病,且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這些問題都顯示出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完善老年人醫療保健體系,首先要提高其醫療保險報銷的比例,完善對老年人的醫療救助,還可以通過商業保險為老年人就醫創造額外保障。

2.2建立完善合理的養老保險,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縱觀養老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發現養老保險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養老保險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較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因此,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國家要通過完善養老保險措施,保證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穩定的養老金,這也是其積極生活和參與社會的基本物質保障。政府在完善養老保險措施中,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并且能夠承擔轉制成本,政府要在完善養老保險中發揮積極作用。

2.3鼓勵老年人積極與社會接觸互動,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老年人雖然已經脫離了工作崗位,但其自身能力卻是不可忽視的,對社會發展仍有積極促進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可以在自身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主動與社會接觸,努力實現在社會和諧發展中的自我價值,即要“老有所用”。在推動老年人主動參與社會中,需明確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政府要在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利于老年人參與社會的措施,并加大宣傳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相關的數據庫,對那些技術精湛及受過高等教育的老人建立系統的檔案,為老年人就業建立合適的渠道。

3結語

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是對老年社會保障制度的一種挑戰。在人口老齡化現象高峰出現之前,要抓住當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建立更為合理且能夠持續性發展的社會養老金機制,引導個人儲蓄養老,積極解決并且完善城鄉養老制度的銜接問題,完善我國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

作者:張學杰 單位: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郭慶旺,賈俊雪,趙志耕.中國傳統文化信念、人力資本積累與家庭養老保障機制[J].經濟研究,2007(8).

[2]孫雅娜,邊恕,穆懷中.中國養老保險最優繳費率的實證分析——基于貼現因子和勞動增長率差異的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9(7).

[3]王燕,徐滇慶,王直,翟凡.中國養老金隱性債務、轉軌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響——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J].經濟研究,2001(5).

[4]徐文全,梁冬,岳浩永.彈性退休年齡改革和養老金缺口的彌補:基于人力資本理論[J].人口與發展,2006(2).

第三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探討

摘要: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日益完善,為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然而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轉型的關鍵期,各種社會經濟矛盾雜糅融合,導致城鄉制度不統一、覆蓋范圍少、資金收益低等問題的層出不窮。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入手,梳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試圖對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社會保障體系;存在問題;完善措施

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國家為主體,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依托社會保障基金,對暫時或者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的公民以及由于各種原因生活發生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雖然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晚,但是建立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民能夠老有所養、病有所依、貧有所助是構建和諧社會、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夢的堅實基礎,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及社會的全面和諧穩定。

一、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推進有了飛速的發展,基本建立了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保障體系。然而,從總體上看,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仍然明顯滯后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

(一)社會保障覆蓋面較窄,地域差別大

覆蓋全體公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才是健全的,但目前的現狀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仍大多數為集中在城市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個體、私營單位僅占總數的8%。那些急需社會保障的弱勢群體因為負擔不起社會保障而無法享受社會保障的現象屢見不鮮,加上當前農村的社保制度仍處于摸索階段,各地的發展也不均衡。

(二)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

我國老齡化具有速度快、規模大、負擔重等特點,城鎮養老負擔系數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大幅增加,醫療費用加重?,F行養老制度起點不高,立足點狹窄,主要著眼于解決歷史問題,未能立足于未來的規劃。加上近幾年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危機日益蔓延和加重,造成了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缺口越來越大,收支嚴重不平衡,影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滯后

社會保險費的征繳與發放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然后尚未形成以部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生活救濟為輔助的一套全國統一制度?;I集、管理和使用社會保障基金缺乏相應的法制保障,現行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度,這種立法層次偏低的狀況導致了我國社會保障法規的強制力低下,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不利的影響。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發展階段,諸多問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然存在,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尚不能完全適應。因此,必須改革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

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發展思路

(一)社會保障法制建設

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做保證。社會保障工作的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難都與法制的不健全、監管力度不足等有關,因此當前的重中之重應是加快社會保障的法制建設,盡快形成由基本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相結合的政策體系,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的有序發展。

(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

社會保障必須按照“低水平、廣覆蓋、多層次”的原則,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將覆蓋范圍逐步擴大到各類人群,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三)加大對社保的資金投入

提高社保基金的征繳率,將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員工及個體勞動者均納入社保的“安全網”,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加大財政對社保的投入力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加強監管工作和監督隊伍建設,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發揮專門監督、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協同作用。

(四)發揮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職能作用

政府部門要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提升業務水平。尊重多數人的利益需求,廣泛吸收群眾意見及建議,實行聽證會。針對“外部性”、“信息不對稱”、“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市場失效問題,照《社會保障法》、《投資基金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減少并消除“腐敗”、“尋租”行為,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康運行。

三、總結

通過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仍處于較低階段。對于改革現行社會保障制度,應立足于我國國情,兼顧國家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既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樹立全民參與意識,減輕社會負擔,尋求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道路。

作者:尚君君 郭晨 單位:中原工學院

參考文獻:

[1]賈俊玲.勞動法學.中央廣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郭崇德.社會保障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楊啟賢.關于養老給付水平研究.新疆社會論壇,1997年第3期.

[4]賈俊玲.社會保障與法律建設.中外法學,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