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拆遷戶社會保障分析

時間:2022-03-06 10:31:12

導語:新型城鎮化拆遷戶社會保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城鎮化拆遷戶社會保障分析

[摘要]拆遷是依法拆除農村居民原居住房屋,將該范圍內的單位和居民重新安置,并對其所受損失予以補償的法律行為。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隨著被拆遷人群不斷增多,農村居民的拆遷安置問題已逐漸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宿遷市宿豫區在遷移安置中,針對強制拆遷、先后補償標準不一、補償不到位、安置不落實和黑惡勢力公行暴力等問題,通過采取多元化的拆遷戶社會養老保障機制、落實拆遷戶職業培訓及工作推薦制度、保障拆遷戶的住房及子女教育權益等措施,確保安置補償落實到位,保障農村拆遷戶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平穩秩序。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村拆遷戶;安置補償;宿遷市宿豫區

宿豫區位于宿遷市,東接沭陽、泗陽,南靠洋河新區,西鄰宿城區,北隔沂河,與新沂接壤。宿豫區人口現約49.9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約37.53萬人,住房面積共占1910.3萬平方米。2014-2017年,宿豫區共有14個拆遷項目,共拆遷1247戶,拆遷房屋占地面積約47萬平方米,拆遷補償約22億元。筆者采用文獻參考法、問卷調查法,從宿豫區農村拆遷戶面臨的生存困境及社會保障的基本需求入手,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宿遷市宿豫區政府網站等途徑查閱了關于農村拆遷戶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相關文獻,并將其作為成文基礎。同時,為了了解目前宿遷市宿豫區拆遷戶社會保障的現狀,筆者選擇盛世家園、安泰家園、豫東新城3個拆遷安置保障房區域的80名拆遷戶,隨機發放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60份,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宿城區農村拆遷戶社會保障的現狀,發現制度供求偏差,擬提出構建多元化的拆遷戶養老保障機制,落實拆遷戶的職業培訓及工作推薦制度,保障拆遷戶的住房及子女教育等權益,旨在為創新農村拆遷戶社會保障機制貢獻綿薄之力。

1宿豫區農村拆遷戶的拆遷安置補償狀況

1.1宿豫區農村拆遷戶的安置補償標準。宿豫區拆遷安置具體補償標準:國有土地房屋征收采用市場法評估,補償綜合價約為6500元/平方米;集體土地房屋征收采用成本法評估,補償綜合價約1500~2000元/平方米。宿遷市宿豫區拆遷土地的補償方式:①工業土地6.5萬元/畝(1畝≈666.7平方米);②商業土地參照基準地價進行年期等因素修正補償;③住宅土地(地大于房面積)補償單價為標準樣本房價格的20%,約1000元/平方米。1.2宿豫區農村拆遷戶拆遷土地的補償方式。調查表明,宿豫區對農村拆遷戶的安置補償形式可初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分別是經濟補償、房屋補償、以土地換就業以及以土地換保障等,現分述如下。①貨幣補償。宿豫區對農村拆遷戶的各項安置補償標準做出了統一規定。②產權置換。一般根據拆遷面積和人口給予相應的房屋優惠面積,通過統拆統建的方式,以“相對就近”原則規劃建設拆遷安置房,如宿豫區2017年“盛世家園”一帶安置房。1.3先后拆遷補償標準高低不一。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超過80%的群眾認為自己拆遷后所獲得的補償不合理。因拆遷補償導致社會矛盾升級乃至激化,已不僅是關于政府拆遷活動是否合法合理的問題,還是群眾對于拆遷補償公平、公正的一種訴求,以及對拆遷后的生活能否得以長久保障的期望。以宿豫區的一戶人家為例,在2014年前后,李大爺的小兒子一家在一期時以160平方米換購了兩套安置房,而大兒子在二期時以160平方米僅換購一套安置房,一期、二期差距過大。

2宿豫區拆遷戶的社會保障供求偏差

2.1宿豫區農村拆遷戶現有社會保障供給程度。宿豫區拆遷戶生活水平滿意度調查如表1所示,通過分析表中數據發現,拆遷對大部分人來說,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原有的生活,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2.2宿豫區農村拆遷戶社會保障供求存在偏差。宿豫區實施了《宿遷市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障辦法》,在對農村拆遷戶的社會保障方面采取了多樣化的嘗試,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這部分群體的基本生活,但目標人群社會保障的供求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1)不同時期拆遷經濟補償差額大,易引發社會矛盾。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應從全局出發,進行城市建設改造,但在拆遷過程中必須注意補償安置的公平與公正,要正確對待農村拆遷戶的利益訴求。(2)就業及培訓措施不力。拆遷戶失地又失業的現象突出,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就業是民生之本,有工作才有經濟收入或生活來源,農村拆遷戶在失去原有耕地后,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成為重中之重。(3)農村拆遷戶對新環境適應性差,市民化角色轉變難以到位。隨著農村拆遷戶數量的不斷增加,這一群體的規模在持續擴大。從農村的平房或者小高樓搬進了拆遷安置小區,生活的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居民出現了經濟壓力增大、產生對城市的畏懼心理、人際交往不適應等問題。

3宿豫區拆遷戶的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的建議措施

3.1完善多元化的拆遷戶社會養老保障體系。(1)明確以政府為主導的養老救助責任機制。一直以來,老年人都被界定為特殊的弱勢群體,是救助對象之一。對于被征地農民來說,拆遷補償要保證長期有效,不僅要在財政上加大經濟扶持力度,還要優化被征地農民心理健康生活保障制度的銜接機制。具體表2。(2)廣泛開發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源。老齡化嚴重和拆遷數量的增加加大了政府財政壓力,在以政府為主導的養老救助模式的基礎上,還應鼓勵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方式。政府在建構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任務目標上,通過國家制定并《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明確了具體的建設規劃。也就是說,在居家養老層面,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實施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在社區養老層面,重點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增強養老服務功能,使日間照料服務基本覆蓋保障房社區。(3)充分發揮市場化運作的養老保障作用。市場化運作的養老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對養老的財政壓力。為了給予農村拆遷戶這個特殊群體在拆遷后基本都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房產,政府可以探索性地進行“以房養老”的保障政策,此種養老方式可作為農村拆遷戶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一項重要補充。3.2加快落實拆遷戶職業培訓及工作推薦制度。(1)消除就業歧視,為農村拆遷戶創造良好就業環境。在求職路上,農村拆遷戶常會遇到區別對待的現象。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對有招工需求的企業,要求其在招工時優先考慮這部分勞動力,為本地區農村拆遷戶的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給他們更多的就業機會。(2)實施就業技能培訓,增加農村拆遷戶的就業機會。調查表明,目前政府在就業技能培訓方面有所缺失。因此,政府應整合社會教育資源,構建農民素質教育平臺,幫助被拆遷居民全面提升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3)鼓勵農村拆遷戶靈活就業,以自主創業實現自我保障。除了開展技能培訓活動及推薦就業外,還應鼓勵農村拆遷戶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以充分實現自我保障。3.3切實保障農村拆遷戶子女享有城鎮同等教育權益。在農村拆遷戶拆遷安置補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下,還存在其孩子的教育難問題。通過調查表明,有的拆遷安置小區沒有設幼兒園,給拆遷戶子女的教育帶來不便。因此,政府應當重視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努力均衡教育資源,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遍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努力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公共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縮小保障房片區與城市教育發展的差距。

4結語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中村改造及合村并城工作成為城鎮化工作的核心,土地及房屋的安置補償和失地農民的保障也逐漸成為社會事務工作的重點。在拆遷工作中,安置補償標準不能滿足農民要求,失地農民的保障政策不完善以及常年遺留的土地及房屋權屬不清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拆遷工作的推進,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因此,我國必須從實際出發,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從保障群眾利益入手,開拓新思路,探索新經驗。

參考文獻

[1]馬文基.宋莉莉訴江蘇省宿遷市建設局拆遷行政裁決案案例分析[D].蘭州:蘭州大學,2009.

[2]陳淑君.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黑龍江農村養老救助體系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3).

[3]周立新.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及對策[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2.

[4]李紅旗.南京市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5]高海翔.抓住宿遷新型城鎮化的著力點[J].新農村,2013(22).

[6]朱杰,傅康力.采用大數據思維思考宿遷新型城鎮化建設[J].中國科技信息,2016(9).

[7]宿區研,宿宣新.宿遷市宿城區:科學謀劃提升鎮區建設水平[J].城鄉建設,2013(2).

[8]許正中.新型城鎮化的主要著力點:基于城市化規律與測度——以黔中經濟區為例[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5(6).

[9]尹俊.試論新型城鎮化的三元結構建設——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J].人民論壇,2013(2).

[10]趙超,安蓓,陳煒偉.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再次釋放三大信號[J].云南農業,2014(12).

作者:戴潔 吳文斐 陸柏宇 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