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
時間:2022-01-10 09:56:18
導語: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播學是高校傳媒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文章以編輯出版學專業為例,探討傳播學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如何適應智媒時代出版行業的發展,形成教學內容特色,使學生能夠通過該課程深入了解、分析編輯出版業的各種傳播現象。
傳播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與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等學科有緊密的聯系。傳播學課程在高校傳媒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F代出版業進入智能化媒體時代,編輯出版學專業開設的傳播學課程,必須適應傳媒時展,及時進行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內容,發揮最佳的傳播效果。
一、編輯出版學專業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原則
(一)與時俱進原則。近年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出版業面臨轉型挑戰。傳播學是研究傳播現象與傳播規律的學科,包括控制研究、內容研究、媒介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等五大研究領域。傳播學課程必須隨著出版行業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傳播學對編輯出版其他專業課程的引領作用。(二)突出特色原則。傳播學課程開設在不同傳媒類專業中,其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側重。例如,開設在廣告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突出講授和研究廣告傳播相關內容;開設在新聞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側重講授新聞傳播規律與特點;開設在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重點研究出版業傳播現狀與趨勢等相關問題。該課程須在教學中結合專業背景,形成教學內容優勢特色。(三)聯系實踐原則。傳播學課程理論性強,較枯燥難懂,在教學中不能僅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應該緊密聯系出版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加大專業實踐力度。
二、編輯出版學專業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與更新
開設在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該圍繞出版領域傳播理論、政策,出版領域發展戰略,出版領域傳播史,出版領域傳播技術,出版領域教育等方面開展教學內容改革,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以促進出版學科建設和出版行業發展。其課程內容優化與更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出版領域傳播理論、傳播政策。出版業是重要的精神生產領域,離不開理論支撐,離不開政策、法規的保障。在傳播學教學中要更加重視調查研究和理論建設工作,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探索和試驗,對出版領域的理論進行深入探索、論證,密切關注出版領域的宏觀產業政策、法律法規,對出版物市場狀況以及出版企業組織等方面進行跟蹤研究。既為政府主管部門相關決策提供理論支持,也為微觀出版組織提供權威的行業信息與智力支持。出版領域傳播理論、傳播政策教學內容具體包括以下方面。1.出版傳播理論。理論是實踐的先導。中國出版業要更好發展,必須建立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特別是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出版產業的內容支撐、創意和設計提升。在做好實踐工作的同時,深入進行理性思考,從理論上來探求、研究今后出版業的走向。2.出版傳播政策、法律法規。出版業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普遍性問題,需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認真貫徹實施國家已經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同時,要抓緊研究制定加快出版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制訂政策框架,進行政策咨詢,推進行業法規及行業標準設立,整體設計出版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與具體方案,加強出版業政策的理論指導,以理論指導實踐。(二)出版領域發展戰略。在傳播學教學中應重點講授和探討出版領域轉型發展、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規劃制定、標準研制、項目論證等問題,引導學生去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媒介變革和出版轉型。出版領域發展戰略教學內容具體包括以下方面。1.出版業市場。我國的出版市場在市場需求、影響力等方面還有待發展提升,需要盡快對出版市場開發升級,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在傳播方式、創意開發、技術提升、理念形成、市場推廣等方面尋求突破,整合優勢、提升層次、落實政策、更新觀念,力促出版市場發展大格局形成。2.出版業品牌建設。出版物是一種文化產品,具備商品品牌的共性特征,實施品牌傳播戰略、樹立符號價值是發展出版業的最高境界,也是出版產業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力。出版業必須加強特色定位,強化品牌意識,增強文化競爭力,以提高出版產品質量和水平為目標,強力打造出版業文化品牌。3.出版業轉型升級。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出版產業受到巨大沖擊。傳統出版數字化轉型是以報紙、圖書和期刊為主體的傳統出版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戰略。(三)出版領域發展史。編輯出版專業學生學習傳播史,一定要具體研究出版史,以出版領域的現狀、現象、趨勢、歷史發展為脈絡進行學習,具體包括以下方面。1.出版通史及專題史。出版通史是對出版史綜合性的研究;出版專題史指涉及出版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出版史。例如,圖書史、報紙史、期刊史、編輯史、翻譯史、印刷史、發行史、裝幀史、版本史、版權史、民族出版史、文學出版史、教材出版史、出版技術史,等等。2.出版機構與人物。研究中國出版機構和出版家的產生、發展、變化的歷史,這也是傳播學控制研究的重要內容。(四)出版領域技術。新技術是傳播方式革新的直接推動力,而國家對先進科技的關注成為技術快速更迭發展的助推器,必須運用技術促進提升文化創作力、表現力和傳播力,促進科學技術在文化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傳輸、接收、顯示的運用與集成。現代出版業作為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更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當前,我們處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出版形式日益豐富,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等各種傳媒載體相互融合和促進的新時代。由于現代出版業受制于技術的發展,在新媒體不斷涌現,傳統媒體深受影響進而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對出版技術應用與發展趨勢的研究廣泛開展起來。傳播學教學要使學生能夠開展對出版領域前沿的新興媒體技術進行跟蹤研究、應用研究、傳播研究,用新的技術方法推動產業發展,實現傳統出版領域技術改革與創新。具體包括學術研究和出版技術的應用開發,特別是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軟件等高新技術在自媒體APP開發、創意、運營等方面進行研究。1.新媒體技術應用與開發。在媒體融合技術創新方面,傳統媒體深度融合的一個關鍵是提升技術水平加快彌補平面化缺陷,成為多種數字形態信息的提供者。除了運用文字、圖片、聲音外,還需要采納新技術,通過數據、三維動畫、虛擬影像、多屏互動等多媒體表現形式,使融合傳播領域得到突破性進展,運用新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實現數字化出版轉型。2.大數據在出版領域的應用。隨著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大數據等新技術對出版行業產生很大影響。如何應用大數據也是學生應該了解的課題。(五)出版領域教育。高校畢業生知識結構能力和綜合素質與出版行業預期存在差距,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形成錯位。作為編輯出版專業學生,應該了解新時代出版產業人才需求的特點,嘗試探討出版領域教育策略、人才培養戰略等,開展理論研究與教育教學實踐探索。1.高校出版教育研究。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高校出版教育的任務應該是不斷完善專業教育體系。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培養具有互聯網思維和數字出版理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在專業設置上,注重體現融媒體教育的學科交叉特征;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綜合素質和專業實踐能力并重;在師資建設上,注重教師業界經歷培訓;在教學模式上,注重與先進出版企業密切合作。2.出版行業人才培養研究。為提高出版隊伍的素質,出版行業必須把崗位培訓工作開展起來,通過各種培訓手段,努力打造名記者、名編輯、著名出版人。作為傳播學的教學主體,要不斷探索傳播學課程教學研究方法,更新與優化適合本專業的教學內容,提升本課程教學效果,傳播學的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韓立新,張秀麗.《傳播學概論》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基于微信公眾平臺[J].青年記者,2018(4):91-92.
[2]藺義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之個性化培養周初探——以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8(6).
[3]許鵬.新聞傳播學教學模式改革范例——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2+2”培養模式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5(1).
[4]楊齊,曹艷華.信息傳媒時代下的傳播學受眾議程設置理論與高校教學改革[J].甘肅高師學報,2015(7).
[5]張記剛.基于慕課+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傳播學理論”課程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8).
[6]周麗梅.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8).
作者:王歡 單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 上一篇:信息時代傳播學科瓶頸問題
- 下一篇:新聞傳播學體系建構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