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傳播學研究

時間:2022-08-03 09:52:19

導語:新媒介傳播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介傳播學研究

網絡憑借傳播過程的多媒體性、信息傳輸全球化、交互性、媒介資源多樣性以及媒介功能融合等優勢特點,真正突破了以往傳統概念,生成了以信息為基準的跨文本、跨國界、跨語言以及跨文化的新空間,對社會當中思維模式與生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同時也切實轉變了以往傳播學研究模式和方法。以往傳播理論很難充分解釋互聯網傳播現象,所以以往傳播學研究模式與手段應進行全面調整,唯有如此才可順應新傳播形勢不斷發展的現實需求。而所謂傳播學的研究模式與方法主要是指思辨批判主義以及實證經驗主義兩種研究方法。實證經驗主義是傳播學領域主流研究手段,更是互聯網傳播的主要研究手段依據,并且互聯網實務研究已經逐漸成為新媒介研究領域的核心所在。在新媒介環境下,對于互聯網媒介深層次的批判性研究,亦逐漸成為學者們重點關注的方向。

一、新媒介下的傳播環境新特點

(一)媒介環境具有明顯時空一體化特征。多樣性的移動終端設備于網絡時代下體現出傳統媒介缺少的明顯優勢,在傳統網絡環境中,社交網絡受眾所應用的媒介普遍局限在筆記本電腦或者臺式電腦等工具上,而這些工具于移動性方面有著明顯缺點,致使社交網絡受眾在選擇應用的空間與時間層面受到較大限制,受眾只能在固定的聯網環境下的電腦前才可應用社交網絡,受眾被局限在固定的地理空間當中,在實施信息傳播活動當中和外界實際環境缺少互動,此種傳播環境于某種意義上而言缺乏開放性,唯有在與外部環境維持足夠交互的條件下,才可稱作開放性系統。而新媒介的誕生,徹底彌補了以往網絡環境下受眾社交網絡應用的弊端,終端設備與移動互聯網充分融合,把空間和時間有機整合,為受眾創設時空一體化的新媒介環境,受眾能夠不受時空桎梏應用網絡和親朋好友交流互動,而同時在此環境下,受眾對于時空觀念的界定和感知亦產生明顯改變,原有網絡環境下,因互聯網應用環境制約,受眾于社交網絡當中對于時間流動的感知相對明顯,而對于空間維度的感知則相對不足,但是在新媒介環境下,空間與時間正在受眾的認知里不再缺席,受眾在虛擬空間中可感知到時間不斷流逝,同時放眼現實世界亦可感知到現實空間和環境的存在?,F階段,時空趨于一體化的媒介環境,為社交網絡受眾帶來全新的生存、互動環境感知,而該環境亦伴隨受眾和外部互動性加強的過程當中逐漸趨于開放化,信息內容也更為多元化。(二)媒介環境有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F如今,媒介環境有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換言之,媒介環境逐漸趨于重視受眾體驗的方向發展。在網絡時代下,受眾體驗逐漸從機器為核心轉變成以人為中心,伴隨新媒介形態的普及運用,以及新媒介對于社會現實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真正證實了媒介人性化演變理論,該理論強調媒介最終會趨于人性化方向發展,媒介信息處理模式亦會如人一般自然,且優于傳統各種媒介。當前,傳播媒介已然為“人”而讓道,受眾作為交互的主體地位逐漸回歸,人機一體的新媒介環境中,受眾需求由傳統媒介實現向受眾自我實現方向轉變,受眾體驗獲得有效改善,而手機媒介切實代表了新媒介工具的人性化演變。

二、新媒介環境下傳播學研究方法

(一)經驗主義研究的轉變。以經驗主義為基準的傳播學研究是新媒介環境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是以自然科學為依托進行社會科學的研究與解釋,而經驗主義研究中相對明顯的特點便是將媒介視作工具,將其視作沒有任何意識傾向和價值的客觀存在事物。原有的大眾轉播體現出:專業化媒介機構采取前沿的產業化手段與傳播技術,將社會大眾視作研究對象而實施的大規模信息內容生產與傳播活動。此種大眾傳播所具備的特征在于,信息內容普遍通過單向化與線性化方式進行傳輸。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媒體往往會按照延時的、有限的和不精準的受眾反饋內容,傳輸者對于大眾需求的預估,以及信息傳輸政策的具體要求進行信息傳播,此種信息傳播模式易被認定是符合大部分受眾現實需求的。為形象而抽象地掌握信息傳輸過程與實質,傳播學研究領域衍生出諸多傳播形式,包括韋弗模式、5W線性模式、循環模式、互動過程模式以及系統模式等。誠然,這些模式均有效歸納與總結了以往媒介傳播活動,然而這些模式不足之處在于其普遍將信息傳播者與受眾群體分離開來而展開分析,并且普遍以線性模式為主要研究思路,與新媒介的現實之間存在明顯差距。互聯網傳播的誕生及發展,有效延伸了信息傳輸的深度及廣度,真正突破了傳統社會大眾多樣性信息傳輸的局限?;ヂ摼W所傳輸的信息具有海量性特征,且傳播過程有著較強的交互性,同時互聯網傳播的信息也顯著體現出了多元化、小眾化以及個性化態勢,從而能夠落實針對性的信息傳播?,F階段部分傳播學專業學者亦對于互聯網傳播過程展開深入探索。以加拿大傳播學領域專業學者們的研究觀點而言,印刷術的發明以及電子媒介的誕生,均會對當前社會結構、人類思維模式與生活方式形成深刻影響。以這一維度而言,互聯網這一個性化與交互性的媒介出現,為傳播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課題。若以往傳播理論與方法無法順應新形勢,則失去其應有意義。所以傳統線性傳播模式應進行一定調整,從傳統以同步與異步傳播為基準的分類研究,逐步轉變成以交互性研究形式為依托的新方法。(二)批判主義研究的轉變。尊重與保護人的自由和尊嚴,深入探索恢復人的根本價值的途徑及方法,是法蘭克福學派傳播學,批判主義學者的主要研究特征。實際上,此種研究特征亦是傳播學領域批判主義研究的既定傳統與習慣?,F如今,互聯網媒介為恢復人類主體價值、尊嚴以及自由供給了全新的機遇,亦為新媒介環境下傳播學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了全新切入點。一般而言,任何媒介均具體化存在于實際社會制度環境當中,通常存在諸多性格愛好、知識體系、思想理念以及價值傾向差異的個體應用。所以,媒介作為一種人的延伸,時常存在超出機器性質的東西,即存在一定傾向性,無法始終保持客觀公正與中立。基于批判視角而言,媒介并非獨立且客觀于個體存在而存在的實物,而是實質上囊括文化價值、意識以及意識形態的世界,個體于該世界當中生存,甚至由該世界鑄造個體的生活。換言之,媒介屬于充滿意識傾向與價值判斷,且與人類密切相連的世界。而對于如何認知該世界,批判學者表示不應過度追求于無望的中立、客觀,應積極加入個體價值判斷,這亦是傳媒批判主義的基本內涵。如此一來,對于媒介屬性及個體價值判斷的差異性認知,便成為批判主義與經驗主義之間的差別。當前,對于媒介的批判性研究,逐漸成為多數學者的傳媒學研究熱點內容。網絡媒介作為全新工具,是經驗主義領域研究帶來的深刻啟示。社會大眾在應用這一具備較強個性化與交互性特點的新媒介過程中,所生成的諸多非意識形態與權力層面的反向影響,例如審美道德降低、信息冗余以及不良信息泛濫等問題,由此可見,因媒介與技術所有關系的差異,網絡傳播淡化了主導意識形態及階級權利批判的迫切性,然而且又著重加強對于這一個人主義意識與行為、無中心化以及虛擬化批判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因此,批判性并非有所降低,而是產生了全新的批判任務及對象,此種變化推動傳媒學領域研究者不斷探索與確定更為準確、科學的新媒介傳媒學研究模式及手段。綜上所述,網絡這一新媒介有著較大魅力與威力,其飛速發展的趨勢導致原有大眾傳媒逐漸失去優勢,傳播學領域的研究亦面臨巨大挑戰。在此環境下,我們仍應深刻認知到不管網絡技術手段如何變革發展,其始終是被人掌握的信息技術,始終隸屬傳播工具范疇。所以,傳播學研究過程只要以自身為著眼點,改造與變革以往傳播學理論與研究方法,便可用于引導當下網絡傳播實踐。

參考文獻:

[1]李開仁,谷雨,保長省.新媒體技術視野下的教育傳播學研究述評[J].文山學院學報,2015,28(06):97-100+120.

[2]黃月琴.新媒介技術視野下的傳播與賦權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3(06):140-145+164.

[3]吳志遠,杜駿飛.海德格爾技術哲學對新媒介研究的現實意義[J].當代傳播,2016(06):78-80.

[4]郭旭東,蔣曉麗.從整體到多元:論傳播學本土化的地方性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01):138-145.

作者:安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