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事件報道反應新聞媒體素養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1 02:25:00
導語:突發性事件報道反應新聞媒體素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突發事件信息報道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應如何加強和改善媒介素養教育。
關鍵詞:突發事件;信息報道;媒介素養教育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從傳播學的角度而論。我國“非典”和“汶川地震”兩個典型事件對信息報道所產生的不同社會反響充分反映了在全社會普及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政府部門的媒介素養教育
傳播就是管理,學會傳播,才能成為有效的管理者。按照傳播學的觀點,如果人為地阻礙信息流動,其結果往往會增加它的無序性與不確定性,從而引發社會問題?!胺堑洹本褪且粋€典型的例子,不報道這種重大的疫情,不等于疫情就不傳播了,相反還造成了疫情和恐懼的同時蔓延。后期政府介入,進行公開報道后,人們在政府的動員下,才有序地開展防疫工作,并杜絕了流言蔓延。其實,維護百姓的知情權,及時報道突發性事件。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是政府應對非常時期工作重要的一環。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面對災難性事件,政府經受著嚴峻的考驗:既要安置災民、組織救災抗災和災后重建,還要維護社會穩定和軼序。在這種非常情況下政府更需要通過權威信息來妥善處理和設法協調其與新聞媒體和公眾的關系。
1.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正確處理好與新聞媒體的關系
政府是社會的管理者,應該負責任的處理突發事故,維護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披露的信息可信度要高。政府部門是新聞媒體可靠的信息來源,新聞媒體是政府部門信息的渠道。政府部門要重視媒體在信息收集方面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提升自身的公信力。2003年“非典”流行的前半期,有關政府部門對疫情信息傳播處理失當,直到一個月后才確立SARS危機的信息公開制度,導致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政府采取信息公開制度。面對災難快速反應、積極有效救援,讓國家形象、軍隊品質、民族意志等通過新聞媒體及時深刻的報道出來,使政府的公倩力得到一次質的提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贏得世界的尊重。大多數突發事件“后果消極”,因此。主管部門以“容易引起恐慌”為由封鎖新聞,“待原因查明后再報道”就可能錯過報道的最佳時機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事實上,從傳播效果來講,在突發事件來臨時,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新聞媒體開展危機公關,盡量快速、準確、全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樹立服務公眾的形象。
在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及時、準確的信息非常重要。因此,政府應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通過大眾媒體及時危機信息,滿足公眾知情權,穩定人心。要主動研究各種可能威脅國家和社會穩定的因素,提前制定應對的信息通報措施,建立危機快速反應機制,及時、有效地處理危機。將損失和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還要在保證內部信息暢通的同時,制定一個引導媒體面對危機做出快速反應的可行性戰略,實現不同信息部門的協同和聯動。
2.加強信息公開掌握信息流動的規律
汶川大地震發生正值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不久,在這種背景下,作為由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工作的新聞報道信息公開度、透明度是前所未有的。事實證明,這樣真實的再現并沒有帶來恐慌,相反它使公眾更加深刻地知曉災區同胞的痛苦,感受生命的意義與相守的重要。傳播學研究證明,當大的災難如地震突發時,除了及時搶救傷員和防范疫病流行、山洪暴發等次生自然災害外,還得防止非常態社會集合現象等“社會次生災害”。這是因為災難發生時,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的同時,心理也必然遭到重創,一般民眾由于對災難發生的時問、地點、程度、影響、傷亡情況不甚了解,也頗為關注與猜測。這時,主流的社會傳播系統如不能正常發揮其功能,信息渠道閉塞或人為地控制信息,那么非常態渠道傳播的流言就會大行其道,加劇社會恐慌,誘發非常態社會的集合現象,造成騷亂、恐慌,甚至引發嚴重的打砸搶事件。如2003年“非典”初期信息處理失當,流言四起,引起公眾恐慌及對政府的不信任等,教訓深刻。實踐證明,只有信息公開,才能最有效地減少社會次生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穩定人心,安定局勢,科學合理地集合全社會的力量共渡難關。
流言、謠言止于公開。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若不及時信息,通報情況,就會使人們對情況不明隨意想象,使謠言的傳播有空間,給媒體的炒作留空間。如果政府及時真實信息,這些想象、謠言、炒作都會沒有空間?!胺堑洹绷餍星捌?,主流媒體的信息傳播渠道封閉,大眾傳播渠道關閉,使人際傳播的渠道如口頭傳播、電話、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甚至QQ聊天就肆意流行。流言的泛濫源于權威信息的匱乏導致不確定度無法消除,也就是說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如果在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中不能獲取,就會轉向人際傳播通道尋求答案。對于流肓的控制,普遍被認可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最快速度地搶在流言前面最大化的公開信息,建立對流言的預警與防范機制。汶川地震的報道,信息公開程度前所未有,媒體譜寫了感人肺腑的“災難新聞”,全國人民都感受到了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熱誠,目睹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愛民情懷,如此大災,沒有流言盛行,也沒有任何社會動蕩。由此可見,信息公開更能維護社會穩定?!胺堑洹睍r期流言曾經給政府形象帶來負面影響,而汶川地震。由于媒體公開、透明、及時報道,真相始終跑在前面,針對種種傳言,政府有關部門通過電臺、電視臺、網站及時信息,使公眾及時準確地掌握真實信息,迅速消除了人們的恐慌情緒。穩定了人心。同時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得以快速提升,民眾及時得到而且信任主流媒體的信息,對擊破謠言、避免社會恐慌發揮了積極作用。政府高效完成職責,取得了全社會高度信任。
3.正確輿論引導是政府部門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突發事件中,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可以起到廣泛的社會動員、社會組織功能,引導各階層統一認識,明確應對危機面臨的困難和應該采取的措施,迅速集結力量,有效開展救助,形成有利于政府妥善、高效處理突發事件,化危機為轉機的良好輿論氛圍。
危機結束后,政府和媒體危機全程信息中,對危機的原因、背景以及應對的經驗、教訓等及時進行總結,告知公眾,在全社會形成廣泛的危機規避和防范意識,降低再次發生類似危機的風險。例如抗擊“非典”期問,政府對SARS的傳播途徑及防治措施的介紹,對公眾所疑惑問題的及時解答,既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增強了抗擊“非典”的信心。也為以后有效防治衛生疾病等起了重要作用。
面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重大變化,民眾容易產生驚慌、恐懼的不安心理,媒體有責任通過具體的報道讓民眾重新認識現狀。新聞媒體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會提供大量準確、及時的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在輿論形成中只是個材料供應者和意見反映者,在重大公共事件面前它更是社會輿論的積極引導者。如汶川地震發生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報道了政府在第一時間迅速做出的抗震救災工作部署,特別是電視、網絡媒體的24小時滾動直播,激發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信心和勇氣。許多媒體設置了“抗震救災特別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向社會所有關注此次災情的民眾提供最新的消息,一是為緊張進行的抗震救災工作創造眾志成城的社會氛圍;二是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發動社會力量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工作。
突發事件發生后,作為社會管理機構的政府。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各方的信息匯總、梳理,通報事件的狀況。分析事件發展的方向,這種認知的權威性是其他機構無法比擬的。在突發事件中,政府迅速協調組織媒體報道口徑,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形成主流社會輿論,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動員功能。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當年“非典”時期,當廣州市政府、廣東省衛生廳于2月11日召開新聞會時,主流媒體及時打開信息傳播渠道,全面報道事態真像,謠言在短時間內消失,政府“廣東備有百日鹽半年糧”的權威信息后,市民寬心,市面搶購風立刻平息。
二、新聞媒體的媒介素養教育
當災難發生時,民眾最想知道的還是現場一線的情況、聽到災區人民們最真實的聲音。提高新聞媒體的媒介素養,可以迅速完善傳媒運作機制,及時權威信息,杜絕流言的形成。在常態社會下,新聞媒體的主要功能是傳播信息、引導輿論、輿論監督等。而在發生公共危機的非常時期,媒體的功能與作用則細化為預警、溝通、參與等等。新聞媒體對危機事件、危機受害者及危機引發的政府或社會行為的及時、準確、客觀、公正及全方位的報道,對引導輿論、維系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對防范、化解公共危機處在關鍵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承擔著重大的責任。
1.明確媒體功能,認清媒體職責
傳播學家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1948)中提出了大眾傳播具有監視社會環境和適應社會環境等功能。監視社會環境,指媒體時刻注視環境的變化,持續不斷地向社會提供信息,使人們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施拉姆曾稱傳播的這種功能為“社會雷達”?!胺堑洹鼻捌?。在最需要信息的時候,新聞媒體卻保持著沉默,這是新聞媒體在傳播中的失職。在公共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是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起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作用。協調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使之針對公共危機達成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共識。新聞媒體不僅要很好履行“社會雷達”的功能向人們及時準確地報告發生了什么事件,而且要向公眾釋疑解惑,對事件的來龍去脈作出負責任的分析、解釋、評判,引導輿論,協調各方,使社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媒體一系列的密集報道和動員組織,一方面,激發公眾對受害者的同情心,緩解受害者心理上孤立無援的情緒和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為有效地解決危機奠定一定的精神與物質基礎。另方面,公眾注意力被高度集中在對政府的期望之中,政府把各種抗災救災的決策變成所有人的共同行動,達到消除誤解、共渡難關的效果。
危機事件爆發后,公眾迫切需要了解真相,由于大眾傳媒所具有的公信力、權威性,公眾對新聞媒體的期望值相當高,準確、真實、及時的報道是新聞媒體的主要職責。汶川地震發生后,新聞媒體積極面對,進行及時、準確、全面的信息披露和解讀,將新收集的信息如死亡人數、衛生防疫、救災物資發放等及時公布,保證信息順利流通和反饋,杜絕了不實信息的出現。在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的同時也有效緩解社會恐慌,避免謠言、小道消息的傳播,把輿論引導到有利于危機緩解的正確方向上來。尤其是媒體及時報道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深入危機中心地帶,指導抗震救災,慰問、看望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對于政府控制危機事態、穩定社會秩序、鼓舞救災搶險士氣起到積極作用。向公眾展示了政府對公共危機的態度、立場,傳遞黨和國家領導人果斷、堅毅、親民和勇于擔當的形象,營造了全社會團結一心抗震救災的良好氛圍。與“非典”時相比,汶川地震的報道不僅使中國政府贏得了世界的尊敬,還使中國媒體也受到了世界同行的贊揚。
2.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修養
強烈的責任意識是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既是對自己職業負責,更是主動擔當社會責任。新聞工作者要觀察社會,思考現實,記錄社會的進程,推動社會的前進。其首先考慮的就是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于一般的使命,必須培養強烈的新聞意識,百折不撓的毅力,以滿腔熱情、百倍艱辛、嚴格自律爭取報道的成功。
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傳播者在履職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它是在長期的新聞勞動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階級性、社會性、實踐性、規范性和約束性等特點,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社會信譽的保證。在新聞傳播中沒有高度的職業規范素養和職業道德水準,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必然會缺乏社會公信力,最終會遭到社會的淘汰??梢?,新聞傳播者的職業道德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個人操守,對新聞報道活動具有重要影響?!胺堑洹笔录l生在春節大假后期,待大家返回工作崗位時,病毒流行的傳言以短信、電話等方式大肆傳播,媒體才開始關注此事。由此看出,我們的媒體記者還沒有樹立強烈的職業意識,將新聞工作看作與其它的工作沒有太大區別,在關鍵時刻,春節大假照樣休假,而“隨時隨地處于工作狀態”只能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我們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存在一定的媒介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缺失現象。
有著良好職業道德的新聞傳播者,絕對不會在新聞采寫中違反新聞傳播規律帶有個人成見地吹噓或貶低,也不會未經驗證審核就跟風轉載。他們會抵制各種欲望的誘惑履行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在形成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通過報道、評論等來引導公眾輿論,主動在媒體與社會、傳播者與大眾之間建立一個和諧關系。暨南大學范以錦教授在評價汶川地震報道時說:這次報道實現了媒體對災難報道的重大突破,巨大的災難之后,我們看到了難得的新聞開放,少見的突發事件現場的大規模記者群云集。從未有過的視覺版面和詳盡的災難及抗災報道。讓我們感受到了新聞開放與記者使命感的結合,我們的記者不僅表現出新聞理想和抱負,而且非常理性。他們把民族的悲歡作為自己的悲歡,把比族的命運作為自己的命運,讓全國人民乃至海外華人都凝聚得如此緊密,媒體功不可沒。這些都體現了我們新聞記者的專業精神,這種精神所蘊含的是新聞工作者強烈的責任意識,這種意識又驅使著大批新聞工作者,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毅然走到了抗震救災的最前沿,到第一現場、爭第一時間、搶第一新聞,用及時、準確和全面的信息,壓縮謠言和小道消息的傳播空間。消解群眾的恐慌心理,確保公眾的知情權。
三、受眾的媒介素養普及教育
“非典”與“汶川地震”對突發事件信息報道處理所產生的影響,使得社會公眾必須面對媒體,重新掂量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與份量,社會公眾原本對媒體的有限認識需要重新梳理,運用媒體獲取信息以及對媒體信息分析、評判能力迫切需要提高。公務員之家
在信息社會里,認識媒介將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之~。受眾急需接受媒介素養普及教育,其內容大致包括四各方面:第一,了解媒介的基礎知識,掌握使用媒介的技能與方法:第二,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第三,學習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第四,利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隨著媒介傳播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并不困難,難的是分辨信息的價值。有效地利用信息。這就要看個人處理信息能力的高低了。汶川地震發生時四川成都一名大學生迅速用手機拍下了當時的畫面,在10分鐘后上傳到土豆網,成為關于汶川地震的第一段視頻。很多電視臺對這段視頻進行了轉播。在傳統媒體暫時“缺席”的情況下,來自網民的第一手消息成為災難發生之后珍貴的第一記錄,這使一直處于信息接收端的受眾打破了傳統,由幕后走到臺前,也扮演起傳者的角色。受眾不僅積極參與到信息中去,而且還對已出現的信息進行甄別、思考,摒棄不合理、胡編亂造的內容。對網上所傳的東西,網民不再是全盤接受,而是有選擇性地進行解讀,甚至有讀者對其進行溯源核實。自主信息者和理性網民的出現正是受眾媒介素養不斷提高的表現。
當我們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時,首先要在對媒介認識的基礎上,發現信息對自己或對社會的意義。生活節奏的加快刺激信息的頻率,大量的信息在之后即面臨著被另外一些信息淹沒,這一境況使得信息的頻度得以提升,信息的效度不得不靠頻繁地復現來維持。同樣,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一員必然要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來看待這大量漂浮在社會空間里的信息,媒介素養建設自然也必然地提上公眾生活日程。一個成熟的受眾總能從容地面對洶涌而來的信息,因為他有一種思想過濾能力,運用這種能力可以有效地處理信息,將有用的信息整合進自己的價值體系中,并從中獲得真正的教益。媒介素養教育重在啟發受眾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求達到高度的自律和對媒介的有效利用,這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 上一篇:網絡環境需要凈化的研究思考論文
- 下一篇:網絡社會廣告創新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突發事件報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