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生態下報紙副刊突圍路徑
時間:2022-11-23 09:54:13
導語:融媒體生態下報紙副刊突圍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聞同質化普遍嚴重的傳媒環境中,副刊是一種異質的存在;在報紙由信息媒體向“意義媒體”的嬗變中,副刊有其獨特作用。在弘揚主流價值的博弈中,副刊“潤物細無聲”的功能愈發重要。在今天新的傳媒生態中,副刊要主動擁抱融媒體時代,在副刊的功能定位不能變的前提下,提高副刊品位,研究運營策略,增強副刊傳播力、影響力及引導力,實現由閉門辦副刊到開門辦副刊的轉變。
【關鍵詞】突圍轉型;融媒體生態;副刊初心;運營策略
在報紙式微已成定局的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邊緣化是一個不爭事實。作為副刊,怎樣在新的媒體傳播生態中實現突圍轉型,進而重構副刊在傳媒文化價值中的核心地位,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副刊的重要地位在融媒體生態中更為凸顯
副刊從創刊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從定位看,副刊雖然是新聞正刊的補充和延伸,但從其作用看,副刊不副,特別在新的傳媒生態中,它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在新聞同質化普遍嚴重的傳媒環境中,副刊是一種異質的存在。在融媒體時代,信息海量,傳播快捷,但獨家新聞還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缺品,同質化已成為新聞不可救藥的通病。而好的報紙副刊,是陶冶讀者情操、凈化讀者心靈的“精神家園”,成為了一種異質的存在。副刊雖與新聞板塊共同承擔著服務讀者的重任,但因為其偏重文藝性和知識性的傳統而承載了報紙的文化底蘊?!皥蠹埬筒荒涂?,主要看副刊”。著名報人趙超構一語道出了副刊的地位。在報紙由信息媒體向“意義媒體”的嬗變中,副刊有其獨特作用。融媒體時代新聞競爭白熱化,越來越多的媒體人意識到,好的媒體必須是觀點生產者,闡釋是“內容為王”中的王道。而副刊固然較少闡釋具體的新聞,但從來與時代和社會同頻共振?!拔逅摹睍r期,副刊成為文學革命和知識啟蒙的平臺,各種思想的交鋒,也成就了《晨報》副刊、《京報》副刊、《民國日報·覺悟》副刊、《時事新報·學燈》副刊?,F代副刊在追求生活的貼近性和現實性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其應有的文化高度和思想深度,在觀點生產者的舞臺上展現風采。也正因為此,引得一些媒體逆勢而動,如《華西都市報》副刊從2017年起,由周末才有的副刊增至每日四版。在弘揚主流價值的博弈中,副刊“潤物細無聲”的功能愈發重要。從歷史看,副刊一直在先進文化的建設和文化思潮的引領中發揮重要作用。如魯迅的《阿Q正傳》等大量文學作品就是在報紙副刊上發表的,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也是首先在報紙副刊上發表。在今天,文化多元,價值多元,主流文化、主流價值碎片化,副刊作為最能體現報紙文化個性、區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質的構件,必須有其擔當。
副刊的作為空間在融媒體生態中相對更大
對于副刊邊緣化的問題,應持辨證眼光。一方面,網絡的崛起造成紙媒的相對衰退。另一方面,更與副刊自身問題相關。20世紀90年代,一些副刊為迎合受眾需求、追求經濟效益,逐步放棄了副刊價值引領和文化擔當的責任。在形式上追求大而全,大搞專刊,如娛樂、健康等板塊,甚至在一些版塊大上軟文,真正有副刊自身特色的東西越來越少。這種形式變更不但導致各報副刊內容大同小異,更造成副刊媚俗化、商業化。檢視造成副刊邊緣化的自身原因,旨在說明傳媒環境變化并非其根本原因。相反,副刊要主動擁抱融媒體時代,因為融媒體提供的新技術環境為副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作為空間??蓪崿F由關門辦副刊到開門辦副刊的轉變。由于介質本身局限,傳統報紙副刊編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我編你看”,互動受到很大限制。與新媒體融合后,這種狀況能得到有效改觀。新媒體技術中的評論、分享等功能,使得副刊用戶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參與度得到大大加強??蓪崿F由單一的文字表達到多元的文本表達。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文字文件可以被輕松地轉換成音頻播放。借助這一技術,副刊不再是單一的文字呈現,而是可以做到有文有圖有音頻。通過調動用戶更多感覺器官,讓內容傳達過程更加輕松簡便,更富有趣味性,更加人性化,用戶體驗也將更加優化??蓪崿F由一次傳播到多次傳播。借助新媒體賦能,副刊作品不再局限于報紙這個單一介質,而是可實現多介質、多平臺傳播。傳播效能將更為高效,副刊影響力將更為廣泛。事實上,目前已有報紙做出了可貴探索。如加強互動方面,《成都商報》的《大周末》副刊舉辦“頭條詩人”評選活動,以微信公眾號投票形式來與用戶互動,在一年時間里有超過百萬人次的用戶參與,大大提升了副刊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再如多文本表達方面,天津《今晚報》副刊打造的《津味君說老事》音頻節目,成了天津津云APP的品牌。至于多次傳播,《人民日報》記者朱思雄寫的游記散文《徽州八記》在報紙副刊首發后,又在網站、客戶端、微博、公眾號等新媒體上推送,做第二次傳播。此后,又生產出音頻、視頻產品,再次在新媒體上進行傳播,最后由出版社結集成書。得益于多元化傳播,整個《徽州八記》的網上閱讀量達上億次,這種傳播效率如果放在以前,是難以企及也是難以想象的。
副刊的守正出新在融媒體生態中尤為關鍵
我們常說“副刊留客”,這個“留”字在副刊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是靠媚俗的喧嘩體現出來的,而是深深扎根在副刊的文化屬性上,開花結果于副刊的文化價值傳播上。也正因為此,副刊以其獨有的思想性、文化性、知識性、審美性而區別于新聞,并鎖定了自己的受眾群。這就是副刊的功能定位。因此,在副刊轉型過程中,首先要守住副刊初心,即副刊的功能定位不能變。否則,就沒有副刊的優勢和特點,也就失去了副刊的核心競爭力。在此前提下,副刊求變才不至于舍本求末。具體而言,要注重以下:要堅守品格,注重兩支隊伍建設。副刊堅守品格的關鍵是提升品位,品位是副刊的核心競爭力,而這一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從根本上而言,有賴于高水平的編輯隊伍和作者隊伍的建設。以當年的《晨報》副刊為例。、孫伏園、徐志摩這三任主編都大名鼎鼎,其中和徐志摩兩人更是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繞不過去的人物。這三人主陣《晨報》副刊時期,風格各異。時期以啟蒙為主向,偏思想性;孫伏園時期到達頂峰,以趣味性主打;徐志摩時期個性突出,倡導自由。盡管風格各異,但《晨報》副刊始終以自己的獨立品格、人文精神、個性深度為它的讀者所喜愛。其奧妙在于,這三任主編都團結了一批卓越的作者。入主《晨報》副刊,即引入一大批知識分子,通過他們的專業知識,普及和推廣新思想、新知識,開辦了很多切合時代的專欄和專版。一時間,《晨報》副刊成了當時的思想重鎮,其地位和影響力大大增強。孫伏園的影響力沒有和徐志摩大,但他有卓越的編輯才能,能堅固地團結文化界的力量,尤其是他得到了魯迅和周作人的背后支持。這一時期,《晨報》副刊漸漸向文藝陣營偏移,一大批作家成了這一時期的主力作者,如魯迅、周作人、冰心等。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編輯隊伍和作者隊伍對于副刊的重要性。一家成功副刊的打造,永遠離不開好的編輯和好的作者,這也是副刊能否運營好的基本策略。要策劃求新,以靜動結合的內容贏得讀者。副刊要求新,必須關注一個長期困擾副刊的現實問題,那就是靜態化內容的過多存在影響了副刊的發展。文學作品、思想隨筆、知識性專欄都是如此。因此,好的副刊策劃一定要做到靜動結合。在這方面,《羊城晚報》的《花地》副刊及《南方周末》文藝副刊都做出了可貴探索?!痘ǖ亍吩瓕儆趥鹘y意義上的副刊,基本上只是靜態性純文學作品的園地。但從2001年起,《羊城晚報·花地》版率先打造出動態性的副刊版面——《文藝現場》版。采用訪談對話方式,系統追蹤海內外著名華文藝術家的最新動態。這樣做的好處有兩方面。一方面,通過這些訪談對話,基本上勾勒出當前文藝創作的大體動向與趨勢,為當代文學的發展留下一筆豐富生動的素材。另一方面,以訪談帶約稿,迅速積累了人脈,將那些優秀作者拉回到《花地》版面。此外,《羊城晚報》副刊還依托“花地”品牌,傾力打造出一年一度的“花地文學榜”評獎頒獎活動。這應該是報業依托副刊品牌策劃活動、引領文化風向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而《南方周末》文藝副刊在靜態性副刊方面,主要注重人文專欄的設置,并講求“名人效應”。而在動態性副刊方面,《南方周末》文藝副刊則通過專題策劃,關注文藝、文化熱點,用文藝作品形式表達出來,給讀者以豐富的信息容量及精神含量。動態化副刊不是對靜態化副刊的否認,兩者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呼應與映襯,其共同目的都是更好地實現內容價值保值,更好地服務讀者。要依托優勢,以“副刊+”模式融合拓展。當前,一些報紙副刊紛紛開設自己的新媒體傳播平臺,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每天推送若干篇文章,使讀者在移動智能終端上可以隨時閱讀美文佳作。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在文學性博客、微博以及自媒體等傳播形態大量存在的情況下,融媒體副刊如何顯出比較優勢,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對此,我們不妨通過一些案例來探討。2018年10月,南京《現代快報》在19歲生日之際,正式開啟了“現代快報+”發展戰略,其中由“現代快報+”推出的B疊《讀品》周刊,展現了融媒體時代副刊的新風貌。比如,與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辦公室聯合推出的“江蘇文脈”微信公眾號,對話南京大學等高校的著名專家學者,積極傳播江蘇地域深度文化、精英文化,圈粉了一大批文化程度較高的讀者。在同一年,上海《新民晚報》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夜光杯朋友圈”系列。文章最初都在《新民晚報》的《夜光杯》副刊上刊發,再次收錄在公眾號里,不僅有文字的呈現,還有圖片、小視頻,同時還請作者自己朗誦作品,將其做成了音頻產品。與此同時,一些地市報副刊也做出了可貴探索。如河南《漯河日報》副刊在2015年依托《水韻沙澧》文藝副刊,創辦了“水韻沙澧讀書會”,圍繞大文藝、大文化舉辦讀書沙龍、名家講堂、文藝小方桌等線下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品牌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些案例之所以成功,奧妙在于都挖掘了紙媒自身優勢?!冬F代快報》“江蘇文脈”借助傳統的傳播優勢出海,《新民晚報》“夜光杯朋友圈”則直接依托已有品牌圈粉,《漯河日報》副刊的“水韻沙澧讀書會”則是依靠了資源優勢。這些優勢,是今天的文學博客、微博以及自媒體等傳播形態所不具備的。這也說明,融媒體副刊只有依托這些優勢,才能贏得更大發展。總之,在融媒體時代,副刊自贖自救自強之路并未變窄,只要堅守俯瞰功能定位,用心研究運營策略,完全可以以新技術為驅動,以“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為目標,呈現出新風貌,甚至再現輝煌。
作者:易軍
- 上一篇:開放大學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對策分析
- 下一篇:教育傳播學下學生線上學習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