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媒介形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31 10:17:00
導語:大學生媒介形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樣本采集
本研究把大學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所界定的“大學生”概念是指作為群體的大學生,而非指具體某個或某一類大學生。研究樣本涉及我國全日制高等學校(包括全日制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和高等??茖W校、高等職業學校)以及各類民辦高校的大學生,高校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不在研究范圍之內。研究文本全部來自新浪網的愛問新聞搜索,搜集到的樣本包括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上的新聞報道。具體操作方法是:以“大學生”為標題,對標題中含有“大學生”的新聞報道進行搜索。這種搜索既是出于對文本純度的考慮,同時符合我國新聞媒體的普遍新聞價值觀,即在新聞標題中凸顯報道的相關主體。
筆者將研究樣本采集的時間跨度定為一年(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目的是為保證樣本的覆蓋面,避免因抽取到某一特殊時間段的新聞,而使得某一新聞主題過分突出。在具體日期選取上,搜索每月的5日、15日、25日的相關新聞,即每月的上、中、下旬各一天,既考慮到時間上的均衡,也避免了一些重大和特殊日期給研究帶來的影響。采用上述方法,得到新聞樣本1862個,因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定位在以“大學生”為主角的事件性新聞報道體裁上,故在統計之前,人為剔除了一些新聞評論類文章,非事件性報道以及大量重復和無效的新聞樣本共計879個,最后得到研究樣本883個,樣本利用率47.42%。
通過對883個新聞樣本的研究發現,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新聞事件報道主題主要分布在以下方面:就業和創業,學習,消費,戀愛,自殺、犯罪,社會實踐與公益活動和其他等方面(詳見表一)。由于概念界定上存在一定難度,筆者只對含義較清晰的以上六個類別:就業與創業、學習、消費、戀愛、社會實踐與公益活動、自殺與犯罪進行了統計,其他不易做歸類的新聞標題統統歸入了其他類,其他類包括:與大學生活無關的事件以及一些難以歸類的事件。
在前六大類別中,就業與創業報道所占比重最大,占研究樣本的三分之一還多;大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報道也占有不小的比例;而與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之一——學習的相關報道卻寥寥無幾。
綜合所選新聞報道樣本歸納分析,我們發現大學生媒介形象呈現出以下六種類型:
1.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形象——喜憂參半
在研究樣本中占三分之一比例以上是關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報道,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已成為媒體對大學生群體最為關注的問題。媒體對大學生就業的關注,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新聞報道對就業中的大學生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呢?在對364篇關于就業和創業的報道中,筆者對大學生在這類新聞報道事件中的形象定位作了分類統計,分為:積極形象、消極形象和中性形象(見表二)。
從圖中可以看到,新聞報道呈現出的大學生形象出現了消極和積極并重的情況。大學生的積極形象和消極形象分別通過以下方面表現出來(見表三):
在就業報道中,大學生的積極形象是現代大學生調整心態,抓住機遇,積極面對挑戰的最好寫照。經歷了1999年高等教育的擴招,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實現了大眾教育的轉變,大學生的精英形象逐漸在人們心中瓦解。“大學生保姆”“高端家政”“大學生村官”“服務生”等等,既是對傳統大學生精英形象的顛覆,又體現出現代大學生理性的求職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從本次研究來看,網絡媒體對從事“保姆”“服務生”等職業的大學生過分關注,“上海首位大學生職業奶媽正式上崗”“外語系大學生擔當涉外管家”等類似的新聞頻繁出現,而現實中,許多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其他的工作崗位,媒體鮮有報道。
面對就業壓力,有的大學生選擇消極應對,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些不體面,工資不高的工作,如銷售類工作等,仍是大學生不愿選擇的。在塑造大學生就業的消極形象中,將大學生與民工、保姆等職業相提并論,似乎是有些新聞媒體樂衷的報道手法,“民工市場半月來了60名大學生‘經驗’仍是門檻”“大學生保姆雙選會上演全軍覆沒”等,媒體的態度幾乎都認為大學生“要價偏高、愛挑活兒以及心氣高”,太過計較“名分”,應該“自降身份”應該拋棄這種“門第觀念”。
2.熱衷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
在883個研究樣本中,有215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報道樣本。在研究中,筆者將標題中帶有“志愿者”“無償”“義工”“獻愛心”等字眼的報道都納入“社會公益活動”主題,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報道有137個,占215個樣本的63.72%。大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勤工儉學、暑期實踐等;公益活動包括:環境保護、反盜版、維護交通安全、無償獻血、捐獻骨髓、幫助患病和生活困難的同學、幫助孤寡老人、孤兒和殘疾人等、志愿服務基層、農村和西部地區等。
此類新聞報道體裁多為消息,請看下面一則新聞:
浙工大學生為慈善獻愛心②
早報訊7月13日,浙江工業大學社會實踐分隊在西湖邊開展了一次主題為“愛在西子湖畔情灑天堂故鄉”的慈善公益宣傳活動。
天氣悶熱,酷暑難耐,但是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大家沒有說過一個“累”字,都積極地向來往的行人做著慈善事業的宣傳和介紹,積極呼吁廣大市民前來參與。在做問卷調查時,有時也會受到行人的冷落和刁難,但同學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一直堅持到所有問卷發放回收完畢。
當代大學生越來越意識到社會工作對自身綜合能力發展的意義,并熱衷參與各種社會實踐與公益活動,多數媒體在此類報道中,使用“積極”“堅持”“愛心”等字眼,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典型的正面形象。
3.高消費和缺乏理財能力
新聞報道中的大學生呈現高消費、超前消費,經濟上依賴父母,而財商和理財能力偏低的整體形象。關于大學生消費的新聞多以調查類和評論類報道為主,內容涉及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的高消費和超前消費上:“超前消費大學生難擋透支卡誘惑”、“大學生不顧父母窘迫狂消費”、“大學生消費多靠父母,被侵權時48%認倒霉”、“透視大學生卡奴生存方式”、“大學生財商低調查七成受訪者算不出貸款利息”等等。
超前消費大學生難擋透支卡誘惑③
結尾句:“請同學們想想,你掙錢了嗎?你有資格超前消費嗎?你這是在透支父母的血汗??!”為整篇報道奠定了話語基調,也體現了媒體的價值立場,這種以報道加評論的手法在消費類報道中十分普遍。
4、婚戀觀開放
研究樣本中的大學生呈現出婚戀觀開放的特征。在23則報道中,出現“同居”等字眼12次,個人本位主義、忽視傳統道德、片面追求享樂的傾向突出,例如:“女大學生征男友過節”“高年級大學生爭補黃昏戀”等等。
下面一則報道是媒介對現代大學生婚戀觀的典型描述:
調查顯示七成大學生不介意婚前性行為④
“在青少年性觀念日益開放的情況下,相關的性教育急待跟進?!痹谌涨芭e行的“心系女性—玫瑰綻放校園行”啟動儀式上,北大醫院婦產科鄭淑蓉教授強烈呼吁說。
她列舉了一組對2600名大學生調查后的數據: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普遍比較開放,“不刻意追求,但感情成熟時,也不介意發生”的占70.4%,認為“不道德”和“不應該”的僅占7.2%。而承認有婚前性行為的,男生達29.7%,女生達12.9%?!?/p>
市場經濟在帶來了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方面積極的、革命性變化的同時,其功利性與道德性的內在矛盾,也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功利性和個人本位主義。這些變化給大學生的婚戀觀帶來極大沖擊,使得他們在戀愛和婚姻中,自主意識增強,擇偶注重人品與個人體驗,但也出現了個人本位主義、忽視傳統道德、片面追求享樂并存等一系列傾向。
5.犯罪報道中的弱者形象
關于犯罪的報道有52則,自殺的報道有5則。在犯罪報道中,大學生以被害者形象出現的有31則,占59.62%;大學生實施犯罪的有21則,占40.38%。大學生因涉世未深,社會經驗不足而成為被害人的報道在犯罪報道中占很大比例,如“大學生誤入傳銷陷阱,拋紙幣報警獲救”“19歲少女自稱網絡美少女騙光大學生萬元學費”等。在這些報道中,大學生被呈現出“好騙”“易上當”的形象,請看下面一則報道的導語:
19歲少女自稱是網絡美女騙光大學生萬元學費⑤
5月13日,??谑泄簿中叹牻拥蕉嗝罕娕e報后,在臨高沿江北路富羅江賓館,抓獲一名以網絡美女頭像冒稱自己,以網戀的形式瘋狂詐騙大學生錢財的女騙子。女騙子年紀只有19歲,詐騙手段并不高明,卻讓不少大學生上當受騙,甚至把他們的學費、生活費全騙光了?!?
“詐騙手段并不高明”“卻讓不少大學生上當受騙”“甚至”等詞句的使用,透露出媒體對大學生“如此好騙”的驚訝態度。
6、略顯消極的女大學生形象
所有研究樣本中,有85則以“女大學生”作為新聞標題的報道,呈現出的形象大致分為三類,見表四:
表四:
女大學生的消極形象明顯多于積極形象,占整體數量的68.24%。本文界定的消極形象指女大學生的負面形象和其作為弱者的形象,主要包括:
違法犯罪者,如“返校途中見財起意風華正茂女大學生成為盜賊”。
受害者如:“女大學生街頭追賊被刺兩刀無人相助”“女大學生遭3名匪徒搶劫消防戰士奮勇施救”“女大學生列車錢財被盜沿途鐵警聯動揪出慣犯”。
身患疾病者,“女大學生捐骨髓不料查出白血病”
心理不健康者:如“女大學生厭學母親征尋良方”。
生活困難者,如“不忙就業忙相親三大壓力讓女大學生成急嫁族”。
其中,以受害者形象出現的最多,有31個,占負面形象的53.45%。受害者成為新聞報道中女大學生形象的主體。
積極形象包括:“河北一女大學生創辦報恩網”“患癌女大學生選擇自強”“女大學生開起小面館”“女大學生網上追緝騙子版主嫌犯網吧落網”等,女大學生的積極形象特征并不顯著,報道主題不集中,可以說女大學生的正面形象和積極風貌未能充分展現。
關于女大學生的研究樣本中涉及“性”的有26個,占30.59%,;涉及女大學生“求職”的位居其次,有19個,占22.36%。
三、簡短的結論
綜上所述,新聞報道中的大學生媒介形象以消極和負面形象稍多。大學生群體是新聞報道中大學生媒介形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是新聞報道的信息源,媒體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大學生現狀的描述。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總體上是健康向上的。但面對社會轉型,當代大學生身上既體現出具有時代精神,符合社會進步潮流和積極向上的一面,又有著因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帶來的各種消極思想與心態。當代大學生的這些特征無疑應該全面反映在以大學生為主題的新聞報道中。但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媒體報道并沒有完整呈現出現代大學生在就業和創業中的完整形象,對創業失敗的大學生,對從事家政服務、村官、服務生、保安等職業以外的大學生鮮有報道。對大學生婚戀觀和消費觀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大學生的特有社會價值觀,但報道內容過于單一,兩性觀念開放和高消費的大學生媒介形象,并不能全面反映現代大學生的整體形象。過于消極的女大學生形象和大學生在犯罪報道中的弱者形象,則體現出了媒體對大學生形象塑造中的歧視和偏見。
注釋
丁三青:《大學生創業心態及其流變》[J],《當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2006.07.15.05:16來源:今日早報
2006.10.25.09:34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2006.12.04.10:44來源:人民網
www...2006.05.16.10:38.來源:海南新聞網-南國都市報
摘要本文以新聞報道中的大學生媒介形象為研究對象,采用以量化研究為主的方法對新聞報道中的大學生媒介形象進行描述。
關鍵詞新聞報道媒介形象大學生
- 上一篇:媒體娛樂研究論文
- 下一篇:開放中實現對接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