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金融危機農產業的發展探討

時間:2022-04-06 04:46:00

導語:議金融危機農產業的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金融危機農產業的發展探討

摘要:我國如何走出當下的金融“寒冬”,農業的基礎作用顯然不可忽視。而涉農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具有產業價值,還是“三農”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手段。成都涉農文化產業發展較具規模,現已摸索出“古鎮文化”和“農家樂”兩種模式,本文結合成都涉農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和當下實際情況,旨在為農業“過冬”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涉農文化產業成都亮點產業價值未來建議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之際,穩定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刺激國內消費,成為決策層維穩中國經濟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這是自1982年以來中央第11次將目光聚焦在“三農”領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命題,除了傳統的糧食生產以外,文化產業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另一重大途徑。

成都市是西部大省四川的省會城市,2003年人口總數即已超過1249萬,位居全國第四,其在涉農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可謂成果顯著。據市統計局公布,成都2008年在遭受地震和金融危機雙重沖擊之下,前三季度生產總值仍達到了2821億元,同比增長12.2%。(1)2006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在成都舉辦,成都市簽約項目31個,總金額126.3億元,占簽約總額的57%,充分顯示了成都文化產業的輻射力和規模效益,所以成都在文化產業上的實踐探索對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和帶動作用。

綜合來看,成都在發展涉農文化產業方面具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創意產業,涉農文化產業市場潛力大。

成都有“天府之國”的雅譽,古蜀文明還給她留下了許多傳奇人物和故事,而濃郁的川西民俗和客家文化更是為其增添了許多人文沉淀,資源相當豐富。

另一方面,成都的總體消費實力常年位居全國前三甲。而在2002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娛樂、文化服務消費為968元,占整個消費性支出的14.0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其城市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中國創意產業,預計到2020年,成都城市人口比重將達到64%,龐大的城市人群是涉農文化產業的潛在市場。

二、主題鮮明,涉農文化產業特色較為突出。

成都涉農文化產業圍繞“休閑”二字展開,講究“付費休閑”、“休閑體驗”,其特色可歸納為“古鎮文化”和“農家樂模式”。

“古鎮文化”:早在2003年多媒體創意產業,成都市規劃局等部門就完成了《成都市域古鎮形態研究及利用》等規劃,提出將對大邑悅來古鎮、邛崍平樂古鎮等10個文化古鎮進行保護上海創意產業園,將其打造成為成都周邊最具特色的古鎮旅游文化風景帶。如今“古鎮旅游文化”規模已成,十個文化古鎮分別尋求自己的營銷訴求。如黃龍溪的“千年水碼頭,古鎮黃龍溪”、洛帶的“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平樂的“茶馬古道第一鎮”等。古鎮的盈利能力不容小覷,如洛帶古鎮僅在2008年1至6月份,就接待海內外游客160萬人次,直接經濟收入超過8000萬元。

“農家樂”模式:成都是農家樂的誕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農民利用自家庭院和責任田從事旅游接待活動,以此作為增收手段,大多單打獨斗,未能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經營。在政府的引導下,錦江區農村納入了統一規劃,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鄉農居”、“東籬菊園”、“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拔宥浣鸹ā碧厣鳟悾窒嗷ブ?,形成整體聯動的文化產業模式。而中國農家樂的發源地農科村,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優勢,豐富了農家樂的休閑方式和贏利亮點。在2005年,農科村旅游收入達到1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萬元。(2)

三、政府引領到位,企業主體保證產業運作規范。

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就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強市”發展戰略。先后采取了改革文化體制、創新投融資機制、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凈化文化市場發展環境和提高產業服務水平等舉措。同時,成都市還打造了一批文化陣地健全、文化生活豐富,農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健康素質有新提高的文化建設示范鄉鎮和村,以點帶面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促進涉農文化產業市場的發育。(3)如2004年,全市各區(市)縣建立了群眾文化輔導員制度,先后對全市1000余名農村業余文藝骨干進行了各類藝術培訓,培育了農村文化隊伍楊浦創意產業,也為涉農文化產業發展開啟了新思路:農民組織了腰鼓隊、舞龍隊等,活躍于廣大鄉村。僅2005年,雙流縣農村文化隊伍就創造產值200多萬元,利稅超過40萬元。(4)

成都市涉農文化產業的開發注重產業運作機制的長效性和職能化。基層政府成立文化產業公司,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如洛帶古鎮,鎮政府于2003年5月1日成立了一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成都洛帶客家文化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成立以來,一是通過“修舊如舊”,恢復了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客家民居;二是積極選擇大公司、大集團合作創意產業發展推動古鎮景區建設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三是推動文化旅游產品的研發、加工、展示、銷售、交流與體驗;四是抓大項目建設,先后引進新西南藝術陶瓷廠、洛帶——女紅坊、中國文博公園、“創庫”等一批文化旅游項目。(5)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知名度,積極進行資本擴張、擴大企業規模。

四、注重對涉農文化產業的創新探索。

從最初單打獨斗、內涵粗糙的早期農家樂到后來“五朵金花”的集群效應;從對10個文化古鎮的初步保護到籌劃打造“天府30大文化古鎮”品牌。成都涉農文化產業的創新精神始終強烈,越來越多的涉農文化產業開始著力擺脫產業模式單一的束縛,著眼于深度化、立體化的產業發展,注重嘗試新的產業管理模式、開拓新的涉農文化產業市場。

如洛帶鎮除客家特色外上海創意產業,還規劃4500畝,投資1.86億元人民幣,開發培育自然風光游、農家健身娛樂游等六大系列農業旅游產品;

又如成都首創企業出資編制涉農社區發展規劃——“成華區龍潭和成涉農社區新農村建設概念(項目)規劃”。此規劃由工商企業共同發起楊浦創意產業,聘請專家編制,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重點,以社區生態旅游為方向,建設大型餐飲娛樂休閑中心,同時發展蜀繡等旅游工藝產品生產。

我國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早在2005年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就已為此指明方向: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政策調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十七屆三中全會對農村建設提出了更加細致合理的規劃方案,而且4萬億刺激內需的投資計劃更是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做了戰略性的政策傾斜。當前財滿街創意產業,涉農文化產業應敏銳地把握住這個信號,思考如何變危機為契機。

以成都為例創意產業園,筆者認為西部創意產業文化節,涉農文化產業要發展,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塊動起來。在產業發展初期可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做好評估規劃工作。政府需清楚認識到涉農文化的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明確責任,積極鼓勵社會辦文化創意產業經濟學,安排專項部門落實對其的資金、政策等支持。其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不可忽略的,它是發展農村文化的基本條件之一,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重要組成,也有利于涉農文化產業“反哺”農村,形成與農村基建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例如成都打造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體系,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中關村創意產業網,同時也提升了當地農村的生活環境和致富能力。而宏觀來看,政府則要調整好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我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多在東部。而西部蘊藏著豐富的涉農文化資源,卻因經濟等因素,面臨著融資難、消費難的兩重難題。所以在目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抓住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給予政策傾斜,在西部建立文化改革試驗區,對于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將具有深遠的影響。比如,適當放寬資本進入的門檻,鼓勵社會資金進入涉農文化產業,拓寬資金來源的渠道。

而從市場來看,目前整個文化產業都欠缺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對于涉農文化產業而言更為突出。很多掌握涉農文化資源的個人或組織未能充分意識到其產業價值,導致“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局面。所以要發展涉農文化產業西部創意產業文化節,還需注意啟蒙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方面注重涉農文化產業的培育。此舉不僅可以給教育行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更有利于涉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涉農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產業的重要不同在于其“三農背景”西部創意產業文化節,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多,市場輪廓尚不夠清晰。所以筆者認為,在涉農文化產業發展中,對于一些背景和市場都不夠明朗的業務上海創意產業中心,涉及企業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一則有“投石問路”的功效,二來“船小好調頭”,中小型企業在實驗階段的靈活性與恢復性是大型企業無法比擬的。并且,中小企業還擁有中央強有力的財政支持:今年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資金,總額達到18億元財滿街創意產業,其強大的優勢不言而喻。同時,在涉農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宜跟風建設、盲目上馬。需注重對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與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多媒體創意產業,與城鄉統籌實踐有機結合,從而打造出特色品牌。在區位的選擇上要科學、相對集中化,不宜遠離城市進行布局,而應圍繞城市郊區而建。

總之,發展涉農文化產業要服務好三方主體:一是文化,任何形式的開發必須是基于對原有文化資源的繼承與開拓,不能與文化原有內涵背道而馳,致使所開發的文化喪失原有特色;二為產業,文化產業具備產業追求利潤的本質特征。所以在思考文化產業如何發展的同時,除了注重對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外上海創意產業園,還需提高產業的盈利能力,在產業發展中注重開發特色、深化發展;三乃農村,涉農文化產業的本質還是開發農村、致富農村、豐富農村。所以在涉農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中關村創意產業網,當地的農民的權力利益和帶動作用不可忽視,農民理應成為涉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其具體解決途徑多樣,可參考洛帶客家文化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模式加以改進,以當地基層政府牽頭,當地農民采取參股或是經營等方式加入到產業發展中來

引用文獻:

(1)《成都前三季度生產總值仍達到了2821億元,同比增長12.2%》,北方網,2008-10-22

(2)《“既輸血又造血”的成都農村文化建設》,成都傳媒集團深度報道課題組,成都日報,2007-4-20,

(3)《“既輸血又造血”的成都農村文化建設》,成都傳媒集團深度報道課題組,成都日報,2007-4-20,

(4)《“既輸血又造血”的成都農村文化建設》,成都傳媒集團深度報道課題組,成都日報,2007-4-20,

(5)《“既輸血又造血”的成都農村文化建設》創意產業經濟學,成都傳媒集團深度報道課題組,成都日報,2007-4-20,

(6)《成都洛帶客家文化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文化產業網,2008-11-14,

主要參考文獻:

1、《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蔡尚偉、江南、張玥、王倩如、唐丕躍、劉銳等,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西部創意產業文化節,

2、《文化領域應對金融危機的十條戰略措施建議》,蔡尚偉、唐丕躍,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