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現代新派婚戀交友節目的冷思考及媒體責任

時間:2022-05-05 03:31:00

導語:小議現代新派婚戀交友節目的冷思考及媒體責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現代新派婚戀交友節目的冷思考及媒體責任

摘要:自1988年山西電視臺的《電視紅娘》節目到2010年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節目,我國婚戀交友節目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而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節目格外引人關注,自開播以來,收視率穩居同時段綜藝節目的前列,同時也掀起了新一輪熒屏交友的熱潮。本文試圖解析新派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熱播的原因,以及探討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問題。

關鍵詞: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媒體責任。

江蘇衛視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新派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在開播不久即引發了收視狂潮。由節目引發的關于婚戀價值觀的討論,從網絡、電視等各大媒體到現實生活中,熱議不斷。而節目中涌現出的幾個話題人物也是備受矚目,甚至有的還成為“名人”。與此同時,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山東衛視的《愛情來敲門》、浙江衛視的《愛拼才會贏》等也是收視率直線上升。直到6月9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出《關于進一步規范婚戀交友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關于加強情感故事類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兩份文件;緊接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也播出了《媒體要切記社會擔當》的短評。于是乎,各家媒體對其婚戀交友節目進行整改或干脆撤掉。而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在整改后繼續播出,但其社會影響遠不如播出初期。電視婚戀交友節目在經過喧囂之后,也引發了業界和學界的思考。

一、婚戀交友節目的發展歷程。

我國婚戀節目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起到21世紀初期,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1988年,山西電視臺的《電視紅娘》,可以說是我國電視史上最早的婚戀交友節目,與此同時,廣播媒體的征婚節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廣播媒體更適應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特性。而真正將婚戀節目推向高潮的是在1998年湖南衛視推出的《玫瑰之約》,征婚男女從幕后走到了臺前,以真面目示人。一時間,從省級衛視到地市級電視臺,克隆征婚節目的玫瑰之花開遍全國。

幾年后,電視婚戀交友節目銷聲匿跡。而直到2009年底,從山東衛視《愛情來敲門》開始,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浙江衛視《為愛向前沖》、安徽衛視《相親贏未來》等,引發了第三輪相親節目的狂潮,而其中以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引發的爭議最多。

二、婚戀交友節目再次興起的原因。

為什么今天相親類電視節目再次火爆熒屏呢?筆者認為其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節目的話題性,是收視的一大法寶。網絡等新媒體的參戰,是相親類節目火爆不可忽視的一大因素。

我們對比今天的相親節目與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節目,觀眾之所以認為今天的節目比前兩個時期的節目更加火爆,是因為每期節目都形成了話題性,而網絡視頻等新媒體為節目話題的延伸提供了討論、發酵的平臺,也加快了節目的傳播速度。在《非誠勿擾》節目中,像“富二代”劉云超、“寶馬女”馬諾、“拜金女”朱真芳以及以中性著稱的謝佳等,更多的是在網絡上引起討論,贊賞其個性的有之,謾罵其無恥者也有之,而這幾個從電視屏幕一夜成名的真人秀明星,也時不時的現身網絡的貼吧、博客中,發表自己的“宣言”,有的甚至以網路為陣地,與網友隔空對罵,虛擬網絡中的激戰,又反饋到電視節目中,直至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有男嘉賓直奔馬諾、朱真芳等人而來,有一男嘉賓甚至在節目現場罵馬諾拜金,要求其下臺,引發了一幕幕鬧劇,這些無比戲劇化的節目場面,又引發到生活中,更多的電視觀眾在生活中討論起婚戀價值觀。因此,網絡等新媒體推動了節目的快速躥紅,收視率也一路飚高。

其次,節目的創新,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

《非誠勿擾》的男女嘉賓比例是1:24的形式出現,改變以往電視相親節目1:1的形式,而在1:24的對決中,會有更多的戲劇性看點,從而形成更多可供娛樂討論的話題出現。

節目的音樂設計,更是貼合了節目發展的各個階段,當男女嘉賓配對成功時,背景音樂是曹格和卓文萱的《梁山伯與茱莉葉》,而沒有配對成功則是選擇了梁靜茹的《可惜不是你》,這些應景的音樂更是激起了嘉賓與電視觀眾的心理共鳴。同時,節目也出現了國際化的趨勢,比如在《非誠勿擾》的節目中,美國小伙子魯志焰的出現,為節目增加了不少看點和話題。

第三,從社會背景來看,大眾文化的興起以及引發的媒體與受眾合謀下的大眾狂歡,助推了節目的發展。

電視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載體,傳達著大眾文化的意志,這是不爭的事實。大眾文化通過電視媒介向主流價值觀宣戰。

在《非誠勿擾》節目中,各種價值觀得以全方位的表達,既有“寶馬女”、“拜金女”、“富二代”粉墨登場,也有追求真愛的平凡男女的交友成功。然而,新時代的相親,都引發了更多的收視看點?!皩汃R女”馬諾的一句“寧肯在寶馬車里哭”引發電視觀眾及網友的攻擊與謾罵,電視觀眾與網友的合力圍觀,助推了《非誠勿擾》的收視高潮。

第四,剩男剩女時代引發新時期的社會話題。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物質財富急劇增加,而社會節奏也隨之加快,適婚的單身男女在社會快節奏的步伐中,無暇顧及個人婚戀問題,加之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被剩或主動要剩的男女逐漸增多。近幾年來,各大媒體都組織過相親大會,年邁的父母替子女相親的事例頻現各大媒體的頭條。而電視這一大眾媒體,卻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個交友平臺。據有關調查機構的受眾調查顯示,相親節目的相當一部分受眾是適婚男女的父母,他們想通過節目了解當下年輕人的擇偶標準,好為自己的子女做好相親的參考。

三、加強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輪的婚戀相親節目引發的如婚戀價值觀的熱議,電視媒體在此類節目的責任問題,應當得到業界和學界的重視,確實擔當起媒體應付的社會責任。

(一)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

媒體是社會的公器,應擔負起弘揚真善美和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責任。正如清華大學尹鴻教授所言:在對青少年和未成年人零門檻的大眾媒體中,必須表達多數人公認的價值觀,主流文化理應占到上風。我們也能從《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西方影視作品中看到,真善美的普世價值觀,社會開放帶來的多元價值觀更應通過媒體來加以傳播,真正發揮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作用。媒體也是社會的媒體,因此媒體的社會話語應該謹慎使用。

(二)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

就目前媒體出現的過度商業化、媚俗化、拜金主義的現象,更應建立起有效的媒體監督機制。應該讓媒體服務于多元受眾,滿足于更多層次需求的節目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也應建立起科學規范和社會價值指導意義的節目評估體系。讓更多元,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電視節目活躍于熒屏,積極引導社會大趨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