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帶動農業及畜牧業發展

時間:2022-01-18 03:35:00

導語:工業帶動農業及畜牧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帶動農業及畜牧業發展

近兩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多次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要求。如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人們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尤其是對畜牧業支持的認識普遍存在著忽略的傾向。糧食安全和農牧民增收是現階段我國各級政府最重要的目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地方各級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遺憾的是,按照糧食安全的狹議理解,工業反哺農業,主要是對糧食生產進行支持,對糧食流通進行補貼,去年也開始摸索在糧食主產區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而畜產品生產者的支持和補貼還沒有被政府廣泛關注。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首先需要理論上創新,讓全社會逐步認識到工業反哺農業不但不能撂下畜牧業,而且還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一些地方優先支持畜牧業的發展。只有畜牧業發展了,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食品安全才能具有較高的保障水平。

工業反哺農業利在畜牧

如果不改變“畜牧業發展似乎不需要社會支持,尤其是國家財政的支持”的片面認識,一方面,畜牧業乃至整個農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工業反哺農業的成效也要大打折扣,有限的財政支農資金并沒有真正地用到刀刃上。要讓畜牧業對農民增收的潛力發揮出來,讓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糧食主產區農牧民的收入與城鎮居民和東部地區農民收入的差距逐步縮小,發揮畜牧業在食品數量安全和質量衛生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畜牧業還需要大力發展,尤其是改變粗放增長方式,把畜牧業發展建立在以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基礎上。畜牧業發展,需要大量投入。畜牧業投入和農業其它部門的股入一樣,投入主體包括農牧民、相關聯企業和政府待。從投資收益和投資能力來看,也需要各級政府加大畜牧業發展的投資力度。農牧民和相關聯企業,一方面不可能從投資中直接獲益,按市場配置資源要求,存在著投資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可能具有相應的投資能力,來承擔本應由全社會解決的難題。因此,國家大力支持畜牧業的發展,才為“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找到最有效的突破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國祥博士

長期以來,為了改變我國工業化落后狀況,農業為工業和非農產業發展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本積累。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后,國家財力明顯增強,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逐漸成熟。據此,黨中央和國務院近兩年多次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要求。

如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人們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尤其是對畜牧業支持的認識普遍存在著忽略的傾向。糧食安全和農牧民增收是現階段我國各級政府最重要的目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地方各級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遺憾的是,按照糧食安全的狹義理解,工業反哺農業,主要是對糧食生產進行支持,對糧食流通進行補貼,今年糧農的補貼力度明顯進一步加大,這對于扭轉糧食比較效益下滑和連續多年減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種糧食產業的補貼固然重要,但在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畜產品生產者的支持和補貼也需要政府廣泛關注。實際上,畜牧業在現代農業中承上啟下、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決定著工業反哺農業的著力點之一,應放在發展現代畜牧業大產業上。隨著工業反哺農業有序推進,全社會支持畜牧業發展也顯得日益重要。國家從2005年起,實施奶牛良種繁育項目補貼,這是一個良好開端,但與我國畜牧業發展的需要相比,與國家對狹義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相比,國家對畜牧業的支持力度還相當薄弱。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首先需要理論上創新,讓全社會逐步認識到工業反哺農業不但不能撂下畜牧業,而且還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一些地方優先支持畜牧業的發展。只有畜牧業發展了,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食品安全才能具有較高的保障水平。

工業反哺農業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個國家由農業社會實現現代化,必須推進工業化。建國后我國開始了工業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全、競爭力比較強的工業化大國,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中心。高科技產品突飛猛進,出口已經連續多年保持2位數增長。我國工業化能有今天這樣的巨大成就,農業部門的支持功不可沒。

工業化的起步需要大量的物資和資金。為了能夠保障工業化的推進,國家曾對農畜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制度,農產品盡管短缺,但價格水平一直比較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不斷呈現出擴大趨勢,直到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農產品市場逐步放開,工業生產率明顯提高后,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變。有估計,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工業化提供的資金積累規模按照改革開放時價格計算達到幾千億元。較低的農產品價格,不但為工業提供了廉價的原料,而且也確保工業化勞動力的低成本。工業產品的高價格銷售,低廉的生產成本,豐厚的利潤空間,工業化的資本積累才得以實現。

經過多年工業的發展,我國工業化不但具備了自我積累的能力,而且還應承擔起反哺農業的重任。什么是工業反哺農業?工業反哺農業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工業部門直接支持農業部門,而應該是全社會,尤其是國家財政和各級地方政府支持農林牧漁業的發展。正如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工業反哺農業,需要有政府的強有力干預,為工農產品公平交換提供制度保障,為農牧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投入,為農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發揮更大的作用。

隨著農畜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農畜產品市場基本放開,農畜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但是農畜產品生產者和工業原料需求者或者食品加工者之間的市場主體地位仍然不能平等。農畜產品生產者多數是規模小分散經營的農戶,而農畜產品的上游和下游組織一般都是企業,甚至是壟斷性企業,農牧戶和相關聯企業對農畜產品的交易規模、交易條件等的決定權無法實現真正的平等。我國在農牧戶合作組織沒有充分發展起來的情況下,農牧戶的市場地位處于相對弱勢。各地時常反映,當市場中牛奶供給相對充裕時,鮮奶收購加工企業往往以奶農生產的牛奶達不到質量標準而拒收,或者壓級壓價,由奶農承擔經濟損失。農畜產品交易不平等的沿續,意味著農業支持工業仍然在一定范圍內且以不同的方式沿襲著,意味著農牧業生產者的權益無法通過市場交易得到有效的保障。這就要求通過深化農畜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發育農畜產品市場,實現農畜產品的平等交易。為此,各地應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解決農牧戶與龍頭企業交易中的矛盾與沖突,切實保護農牧民的權益。

要實現工業與農業良性互動發展,迫切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這也是整合資源的需要。

世界工業化國家發展的經驗表明,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普遍出現了工業反哺農業的傾向。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美元時,就會有意識地開始工業反哺農業;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時,工業反哺農業就會比較明顯。目前,我國農林牧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大約只有15%,而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000美元,工業反哺農業基本具備了條件。國家如果不能夠及時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對農業進行強有力支持,不但會損害農業自身的發展,也勢必會影響到國民經濟長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我國農牧業的發展,通常能夠保障農畜產品的供求平衡。但是,我國農牧業的生產能力還相當不穩定,農畜產品產量年際間波動明顯。盡管畜產品產量比大宗農產品相對穩定,但是,受市場價格波動,以及畜禽疫病等不利因素影響,畜產品供給在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必須清醒看到,目前我國畜產品人均消費水平并不算高,農牧民人均消費的畜產品數量更少。盡管我國很多城鎮多數畜產品市場供給充裕,但這是在購買力并不高的情況下實現的均衡。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畜產品需求會越來越多,對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要保證我國每個公民衣食無憂,吃得好,吃得安全,包括畜牧業在內的整個農業還需要大力發展。

農牧業發展要上新臺階,需要以資金投入為前提。但是,長期受農業支持工業發展影響,農牧戶的資金投入能力相當薄弱,農村中具有大規模投資能力而發展專業養殖的農牧戶很少。目前,盡管畜牧業為農牧民增收的貢獻越來越大,但每年提供的人均純收入也只有200多元,絕大多數農牧戶的投資能力非常有限。從長期來看,農牧戶如果養殖規模不能擴大,收入不能增加,農牧民消費就難以提高,就難以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工業產品在農村市場就難以擴大。近年來我國經濟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增長,但主要為國家投資拉動。農民消費水平偏低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無論從農牧業發展所需要的投資,還是從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所需要的消費拉動角度來看,都迫切要求工業反哺農業。只有實現了工業反哺農業,才能有效地改變農牧業的弱勢地位,才能持續增加農牧民的收入,才能克服農林牧漁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瓶頸約束,才能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更好地保障全民的食品安全,為非農產業提供更加充裕的原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全社會支持畜牧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長期以來,受工業化發展水平和國家財力限制,我國農業的支持水平相對較低。世界多數國家財政支持農業的預算支出占農牧業總產值的比重一般超過20%,而我國這一比重最高也沒有達到10%,多數年份在7%左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屬于最快的,但是國家支持農業的力度與世界一些國家的差距呈現出擴大趨勢。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新一屆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開始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以促進工農業協調發展。2004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共262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是歷年來支持力度最大的。盡管如此,由于歷史欠賬較多,國家對農業的支持總體水平仍然不高,并且明顯存在著結構上的缺陷,無法適應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

受傳統習慣影響,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大部分用于農業部門的事業費開支、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村救災救濟。真正用于農業發展的支持則相對較少,甚至在我國農業支持口徑中把城市的水利設施建設也算作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因此,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往往存在著名不副實的傾向。國家真正用于支持農業的實際支出比賬面上的數字還要小。

全社會支持畜牧業發展在工業反哺農業中往往被忽略我國的農業支持不但水平低,而且很多農產品,尤其是畜牧業發展得到的國家支持更少。去年國家開始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購置農機具補貼,讓種糧農民得到了實惠。與種植業相比,我國畜牧業所能夠得到的國家支持十分有限。根據現有資料,目前只有奶牛良種繁育才能得到少量的補貼,全國每年所得到的補貼只有幾千萬元,而且主要局限在少數地方,在整個農業支持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