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時代新聞攝影
時間:2022-06-28 05:23:47
導語:微博時代新聞攝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天,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其中微博、博客、播客、拍客網、BBS等平臺,以其無窮流變、多元交互、無限復制的優勢,超越了傳統傳播形式,創造了人類社會傳播的新紀元。從2010到2011年,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已達4.85億,微博用戶數量增長到1.95億。微博作為新興的媒體平臺,在網民的強烈推崇下,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微博已成為中國新媒體的典型代表,與博客、播客、即時通訊、論壇等其他新媒體載體相比,微博的最大優勢在于其與如手機等移動媒介高度結合,時效性極強,在新聞記錄及信息傳播方面方便又快捷。在許多新聞事件報道中,微博都超越了所有傳統媒體及其他網絡媒體,走在了最前列。在微博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其中攝影圖片的使用,成為確保新聞信息真實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圖有真相”成為微博傳播新聞的重要手段。
近年,隨著數碼影像攝取的普及,傳輸的便捷,攝影在以網絡技術為中心的“新媒體時代”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微博、博客、播客、論壇、即時通訊等以網絡為平臺,與手機、IPad、平板電腦等移動媒介的高度結合,在新聞及信息傳播方面表現突出。在許多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多角度、多視點的報道,吸引了眾多網民的關注,掀起了引領時代的風潮。仔細分析,微博時效便捷,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契合了當下的時代需求,其能量巨大,優勢明顯。
1.1微博新聞攝影操作:更便捷
微博新聞攝影的時效性,突出表現在拍攝者在新聞現場隨拍隨發,受眾隨即接收,沒有事先策劃,沒有復雜的編輯制作過程,更沒有把關人的審查,所以傳播快速高效。新聞攝影從拍攝到曬上網,只有短短的幾秒、幾分鐘時間。當事件發生以后,誰剛好碰上并拍了傳了是關鍵。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電梯乘客摔倒,導致人員死傷事件。許多網友通過微博第一時間和接收了這一新聞及有關現場圖片,“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事故中,微博圖片再一次走上前臺,微博圖片比其它媒體早10多個小時。在新媒體上傳播的新聞信息及新聞攝影圖片,彌補著傳統媒體的滯后及缺位,充當著為公眾提供一定的證據和滿足公眾知曉權等作用。不在乎是否專業,而在乎誰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把照片發到網絡上。尤其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微博圖片的表現更加突出。
1.2微博新聞攝影的傳播:更廣泛
在移動互聯網應用日益普及的今天,普通公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一按”定格事件,再“一鍵”上傳微博。一旦微博圖片,該博主的微博用戶,該博主的粉絲都會收到該信息,只要這張圖像能激起大家的興趣,或認為該圖片有價值,他們就會轉發。這樣該圖片的受眾數量,就會在短時間呈幾何倍數增長。微博圖像信息的裂變式傳播就像核裂變一樣,一個重原子的原子核分裂為兩個,兩個再分裂為更多,并在分裂中釋放出巨大能量,不斷擴大傳遞范圍,不斷地增加能量。
1.3微博新聞攝影的內容:更真切
微博新聞攝影報道往往用“第一人稱”,作為“當事人”給受眾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真實感、體驗感。受眾對新聞事件現場感同身受,這超越了任何傳統媒體新聞攝影圖片的報道模式,顯示出無法比擬的優勢。在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新媒體的代表微博新聞攝影報道,新聞要件充分,拍攝者和傳播者就是新聞現場的當事人、目擊者。在新媒體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攝影圖片的使用,成為確保新聞信息真實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現代人許多知識的來源,已經不僅僅是閱讀,更多的是通過“觀看”的方式獲得的。影像對現實的扁平化呈現,更直接地還原了現實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呈現生活世界的圖像是在語言和文字之前發生的文化事件。它所揭示的是最根源世界中的景象,是真理原初發生的情形,所以說攝影圖像對于語言和文字有著在先的“超越”意義。”
1.4微博新聞攝影視角:更多元
現代社會,人們有了追問事實真相,崇尚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可能。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對新聞事實的全面客觀了解,更利于對事物或事件作出準確判斷,從而希望避免局限性的敘述和評價各種新聞事件。新的傳播方式,以其方便、快捷、高效、新穎、時尚而極具吸引力,攝影的優勢也正在于此。人們不僅僅表現出對互聯網技術應用方面的關心,更多地體現在對發生在身邊事件的全新思考。在互聯網時代,人人可以利用數碼相機、手機、DV、平板電腦拍照、攝像,為人們提供一個參與和交流的空間。這里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論資排輩,也不論拍照人使用的工具,無需專業技巧,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將身邊發生的事,用圖片形式記錄下來,通過發送帖子、彩信或電子郵件,以最快的速度,將照片、視頻到網上與大家分享。這是改寫攝影發展史的奇跡。盡管每個人所處的位置角度不同,但大家話語權相對平等,信息來源豐富多元,每個人提供的影像片段,經過網絡傳播的匯聚整合,最終就可以還原新聞事實相對完整的原貌。
2微博時代新聞攝影的走向
2.1微博時代新聞攝影的隊伍:專業與非專業并存
今天,數字技術能將各種傳播工具和媒介進行有效整合,使得信息的傳播達到了幾何數的增長,其中互聯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傳播平臺除了傳統媒體,普通公民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傳播新聞信息。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靜安區膠州路高層住宅樓發生火災,無數人用手機或相機記錄下當時的情境,并在第一時間上傳微博。普通公民是微博新聞報道、新聞攝影的核心力量。公民微博新聞攝影者,在某些重大事件的攝影報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作為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線索和有益補充,而且在當今中國的新聞信息傳播中,將形成與傳統媒體的有機融合,報道質量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和深化。
2.2微博時代新聞攝影話語:多邊表達
微博新聞攝影從誕生初,就作為傳統媒體的有益補充。微博新聞攝影,往往更關注那些被主流媒體或價值觀,有意或無意忽略的一些社會想象和新聞事實,即使是同樣的新聞事件,微博新聞攝影所呈現出來的情景或現場,也往往是主流媒體少見的情節、細節或視角。微博新聞攝影更傾向原汁原味,還原事實,見證現場,而較少考慮傳統媒體的宣傳功能。微博新聞攝影圖片的拍攝者,多數沒有經過系統攝影學習和訓練,拍攝動機、拍攝行為也較簡單和直接,他們一心想的是“清楚地拍下所看到的事件和人物”,用圖片來佐證自己的微博文字內容的真實性。微博作為新媒體最具有活力的媒介載體,微博新聞往往成為傳統媒體的新聞線索,在網絡新媒體傳播的基礎上,通過傳統大眾傳媒的再傳播,微博新聞的效應會被進一步放大,往往能夠升級為媒體事件。而微博新聞攝影圖片也往往是報刊、電視、網站等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再報道時的重要影像素材。
2.3微博時代新聞攝影傳播:日漸規范
微博平臺因社交而生,社交活動不外乎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在大多數時候,微博新聞攝影圖像具有鮮明的個體特征,它們在很多時候甚至不能被稱作“作品”,而只是“影像記錄”。新媒體為個性張揚、個體化表達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有巨大公眾影響力的事件中,若把網友的情緒加以渲染,圖像信息能夠造成快速、強烈的傳播效果,而且這樣的信息也很容易被網友接受,這就是假照片瘋狂轉發的原因。但其專業性、權威性卻難以保證。比如2011年6月23日的北京大雨,網絡上轉發的一張照片,沒有任何出處,就標了“北京暴雨”,其實這張照片是《新京報》攝影部主任陳杰早先拍的,內容是2004年航天橋附近的地下通道因雨大被整個淹了。微博傳播的公信力,既與新媒體新技術的法規相對滯后有關,又與網民的文化素質和媒介素養有關。采取信息識別與技術控制,提高廣大網民和網絡傳播工作者的文化素養與趣味,強化道德與倫理觀的建設,加強網絡傳播的法律約束等途徑將會逐步加以“綜合治理”。對微博照片很多照片不署名,沒有出處等問題,當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規避風險:第一,查找權威消息源。如果一張圖片沒有任何消息來源,就需要去核實它的真實性。第二,判斷照片真偽。要求拍照片的網友提供盡可能多的照片,詢問更多的現場細節,并建議其署真名。今天,“公民攝影”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已經具有了強大的影響力。民眾逐漸從被拍攝的客體變為拍攝的主體,參與到影響社會的大眾傳播行動中來。公眾開始承擔部分社會道義,公眾通過現場圖片,為大眾提供社會真實,影響社會議程設置,從而促使社會的變革或進步。這種行為產生的影響將越來越深廣,使得網絡公民新聞在我國所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巨大。它提醒我們在新傳播環境下,無論是攝影組織,還是攝影實踐理念,創作行為,都要與時俱進。
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當代電子影像新科技,主要包括影像處理數字化和影像傳播網絡化兩大部分,微博新聞攝影就結合了這兩方面優點。它既不同于傳統媒體的新聞攝影,也不同于互聯網站的新聞攝影,它的不同點不僅在于影像的采集過程,更在于影像的傳播方式。它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更改變著社會的組織結構,改變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 上一篇:傳統新聞傳播
- 下一篇:養老事業創新發展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