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審美價值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22 03:09:00

導語:短新聞審美價值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短新聞審美價值探討論文

一、樸實的表達

質樸之美是內在本色之美,是本質力量的顯示。質樸的新聞應該平里藏機,淡中見味,寂處聞聲,似不經意,順手拈來,卻使人如吃橄欖,回味不已。對于新聞人物,就要顯出它的本質力量,人的本質力量包括思想、品質、性格、智慧、才能等等,都是在社會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只要如實地把人的思想作用,言行舉止,學識修養等不加修飾地寫出來,在保證真實性的同時也就保證了質樸之美。

《解放軍報》的《鐵肩擔邊防—徒步隨民工背糧隊進墨脫》獲得第二屆現場短新聞一等獎。全文僅用800余字就把105公里的墨脫三行寫得驚心動魄、精彩紛呈。不通公路,徒步進墨脫有“九九八十一難”:要過高度的缺氧的多雄拉山“鬼門關”;要闖曾吞噬上百條生命的“老虎嘴”天險;要越氣候瞬息萬變的6道冰川;要涉湍急的8條飛瀑激流。作者隨隊前行,感觸頗深,于是將這次親身經歷記錄了下來,但不是用華麗的詞藻,而是用平直簡潔的筆墨,樸實無華的文字將一個個畫面展示在讀者面前,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支前民工人格的偉大、品德的高尚,譜寫了一曲感人的愛國擁軍的新篇章。

對于新聞事件,則將其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內在規律、作用影響等深刻顯示,同樣也就具有質樸美。

事實本身豐富多姿,表現手法也巧,固然可以把新聞寫得很有審美價值。事實本身表面上看去平常,但由于作者慧眼獨具,能用現代科學思維的技巧加以觀照,深人挖掘更可以使新聞警醒動人,別具一格。中新社《泉州“情侶堤”被冷落》作者原先是打算到“情侶堤”去看熱鬧,結果卻大失所望,以前每到夜幕降臨就密密匝匝地坐滿戀人的現場,卻變得冷冷清清。按照常規,就可以認為沒有新聞而打道回府,但作者卻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尋根究底,在被冷落的背后,寫出了熱氣騰騰的社會前進的步伐,不僅隱括了歷史的征程,還讓人有別開生面的感受,耐人回味。

二、形象生動鮮明

一則新聞美不美,首先當然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顯示出自已的真,而這個真,又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形象性是真實性保證,沒有具體的形象,沒有感性形式,美將無法被感知,美的存在依附于形象,這也是由新聞真實性原則決定的。以短小精悍著稱的現場短新聞,立足于那些可視可聽、可感可觸的事實,突出現場感受是這一報道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寫作要求,自然地形象逼真,生動活潑便成了現場短新聞首要的審美素質。

“形象”離不開“現場”?,F場短新聞是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采寫、制作的現場紀實性報道,無疑,離開了具體的新聞發生的現場,就沒有這類新聞作品的必備要素一現場感,也就沒有現場短新聞。這里的“現場”即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附加給作品的寫作要求,而是指新聞事實發生的現場情景,與新聞事件、新聞人物活動的環境、氣氛、舉止、言行、心態,以及作者的現場感受。

像其它任何事物一樣,新聞現場時刻處于時空流動的狀態中,美的東西也隨之在運動中體現出來,所以典型細節,尤其是動態細節最能表達形象生動。應該抓住其中一個個“本質瞬間”,通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中運動著的形體動作來表現主題。例如,一條反映打擊重大經濟犯罪的一電視現場短新聞,一個決心悔改的人趕在國家規定的當天零時以前到司法機關自首,他騎著車子飛奔而來,到了地方,車子一擱,就去站隊,這時,自行車的車輪還在轉動(顯然未顧得上鎖),而他本能也因害怕而直發抖。只兩個鏡頭,就把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物心態表現出來了。

人們獲得信息和進行審美體驗的途徑不同,是由于傳播信息和審美素質的新聞媒體不相同。新聞媒體制作、傳遞信息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又各具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現場新聞的形象性創造時,要充分發揮各媒體的優勢,體現各新聞媒體的價值所在。文字新聞應借助文學的技巧,廣泛調動文字的描繪功能和藝術概括功能,把人物、場景、事件的形態與過程生動地“畫”出來,使人望文生象,由象生意,得到感悟。電視新聞應憑借傳播符號的綜合性,傳播手段的先進性等特點,慧眼識珠,快速反應,搶拍抓拍,把運動著的事物的一個個富有表現力的“一剎那”,呈送到觀眾面前,讓圖像說話。廣播新聞則要加強語言文字的信息負載,音韻節奏的諧和協調,提高播音技巧,準確明朗,莊重高雅,聲情統一。

三、情感與理性并存

新聞要真實地再現現場必然是字寓褒貶,筆挾感情,使人不僅有所知,還要有所感。在進行審美體驗時“對于對象的體驗愈深入,愈有充沛的情感”,體驗作為一種認識活動,不論是藝術創作還是藝術欣賞,這種體驗都有情感內容。讀者讀新聞時,對新聞價值的追求與期待同樣離不開情感的發動。現場短新聞的抒情,是通過寄情于人、寓情于事、融情于物、含情于景、藏情于議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把作者的現場感受,插進對新聞事實的敘述和再現中去。

《萬里日月》寫的是山東勝利油田的家屬與到新疆塔里木會戰的親人通過對講機共度中秋的故事。記者在調度室里,親眼看到了病疼纏身的老人反復向兒子念叨“家里都好”,“別惦念我”“囑咐兒子”多打油;看到8歲的小姑娘聽見爸爸的呼喚,對著話筒一個勁的喊“爸爸”;看到媽媽坐到對講機前就高興得淚流滿面;看到妻子對著丈夫話不成聲的場面,便如實地將這萬里相思之情和領導對職工的關懷之情再現于紙上,讀后令人感動萬分。

現場短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紀實性的再現,但這種再現絕非是對現實生活作純客觀的、冷漠機械的再現,而是作者以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深邃的底蘊為藍本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此選擇、剪輯加工后的再現。這中間寄寓著作者對生活對事物的認識、感受、判斷和愛憎,體現了作者的主觀意識?,F場短新聞對歷史記錄、對生活的表現,究其實質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相應的生活實踐,是作者的主觀意識和客觀存在相互撞擊的記錄。可以說,作者沒有健康而飽滿的情懷,不去記錄現場人物的真情實感,沒有美的思想火花,就不可能使受眾在理智上有所領悟,在情趣上有所喚起,也就不可能完成上乘的現場短新聞。

在審美實踐中,情感體驗與理性判斷顯然不可分的。所以,現場短新聞中除了要有情,還要有理,否則,就影響審美感受的正確運行,又不能將審美感受引向更深的層次。這里所說的“理”,就是事實攜帶的思想,就是主題,但這其中的理,又常與情交融在一起,因理見情,情在理中。這里的思想是飽含感情的思想,這里的感情是充滿理智的感情。眾所周知,新聞是客觀事實經由記者內心感受之后的表現,所以好的新聞必定是情理兼備,情摯理深。

大量的作品使我們認識到,新聞的價值,既取決于它所攜帶的信息的量與法,取決于思想的深度,也取決于情緒的高度。信息是力量,融和在信息里的思想與情感也是力量。如果不是情理兼備,不能激起受眾的情緒波瀾,就不會產生審美的沖動,也不會收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四、表現手法多樣

人們對于美好的新聞內容的記憶,總是與美好的新聞形式和表現手法結合在一起的,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賞心悅目的感受,它具有直覺性,在接觸的一瞬間,還來不及進行理性思維,美感就產生了,這就要求新聞一進入人們的視聽區,就能一見而驚,一見而喜,產生激動與偷快。美的形式不僅能刺激新聞欲,還能引起受眾美好的聯想,覺得只有高智能的人才能設計出這樣好的形式,增強了對作者的信賴,從而愉快地去接受其中的內容。

現場短新聞是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而社會生活本身是復雜紛繁,千姿百態的,這說明了現場短新聞要如實地再現生活,其表現形式就不應千篇一律,而應靈活自由,常變常新。表現手法既可以采取散文式、訪談式等各種手法,也可以集兩三種形式之所長,寫成“四不像”式的東西。風格可以是嚴肅的、粗獷的、也可以是輕松的、幽默的,使其對生活有更大的容納性,更富有生活氣息。

現場短新聞是新聞業固守它天然的秉性的一個法門,在這新聞表現充分社會化的時代里,它的魅力,它的結實而有力,永遠值得珍視?,F場短新聞具有活性—有機鮮活性或動態生發性,正是這極活躍的因素,與人們的生活貼得很近而滲透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中,它的審美價值,自然不僅僅這些,尤其具體到每一篇作品,并不一定同時具備這些要素。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實踐中慢慢摸索,但并不能否定審美素質的存在及其價值。

參考文獻

[1]葛玉芬:試論“現場短新聞”的表現特色[J].理論觀察,1995年第3期。

[2]劉文波:現場短新聞系列專題研究[J].新聞采編,1992年第1期。

[3]彭朝五:“現場短新聞”界說[J].新聞戰線,1990年第4期。

[4]蔣劍平,蔣劍翔:現場短新聞的特色與魅力[J].采寫編,2003年第5期。

[5]郝迎利:現場短新聞的審美特征小議[J].新聞知識,2000年第11期。

[6]潛江報,傅海棠:現場短新聞芻議[J].新聞前哨,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