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現場報道生動化技巧論文

時間:2022-09-30 04:35:00

導語:廣播現場報道生動化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播現場報道生動化技巧論文

摘要:廣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新聞的影響力度,就應該吸納電視等媒體之長處,彌補自身之短處。把廣播新聞里的聽覺傳達通過文字、音響、聲音等元素用現場報道的形式傳達給聽眾,使廣播新聞顯得更加立體,更加生動。

關鍵詞:廣播新聞;現場報道

廣播現場報道,是廣播電臺播報新聞的主要形式,它作為廣播新聞中的輕騎兵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廣播新聞報道中。廣播現場報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導輿論的功能外,還因其逼真直觀的現場感,小中見大的包容性,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美感,具有審美的功能。恰到好處的現場報道可以使新聞節目的節奏富有變化,造成對聽眾聽覺感受的強烈沖擊。變化所具有的張力,變化所帶來的美感,使現場報道在廣播新聞中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

寧夏人民廣播電臺是一家縣級電臺,自1991年建臺以來一直在新聞節目中探索、加強現場報道。特別是2008年節目改版之后,在臨夏新聞中相繼推出了《現場聲音》和《民生在線》兩個子欄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記者從現場發來的報道,這一舉措極大地加快了新聞報道的速度,提升了節目的可聽性。受到了聽眾的普遍好評。但是隨著現場報道數量的增加,不少質量上的問題也顯現出來,比如典型音響使用不夠,采訪對象選擇不恰當,提問設計不精確,記者現場主持情緒不高等等,使許多報道不深入,不透徹,甚至偏離了報道初衷。認真分析這些現象,不難發現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

一、記者對現場報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廣播現場新聞的“現場”,就是不折不扣的“現場‘耳聞目睹’”,作為第一手材料,就是廣播記者必須親臨新聞“現場”,口述新聞“現場耳聞目睹”的閃光點。而有些年輕記者對現場報道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在現場手持話筒向聽眾做報道的一種形式。記者只需要簡單地介紹一下現場,再找幾個采訪對象一采訪就草草完事。其結果就造成了在現場報道中突出了采訪對象的聲音,削弱了記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記者對新聞背景的交代了。在這里,記者只是暫時轉型為新聞現場的主持人,沒有發揮耳聞目睹的作用,使整篇報道聽上去很熱鬧,但往往因為新聞要素不全面,或報道深度不夠而不能滿足廣大聽眾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的需求。

二、記者現場報道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不夠。很多記者到達現場后只是對一些相關人員進行簡單地詢問后,就開始做現場報道。這樣既缺乏對新聞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報道主題的最佳選擇,這就造成聽眾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從而影響了報道的質量。

三、記者的現場定位不準確?,F場記者不同于主持人,作為記者,他要把所見所聞,點上面上的新聞點經過篩選組合后再進行有選擇、有重點的報道,特別是對一些新聞背景進行必要的交待。同時,記者又是一位主持人,又有效地將采訪對象融入到報道之中,讓采訪對象在合適的時機出聲音,在需要的地方介紹情況,以全面完整地報道整個事件。記者如果僅僅起到一個主持人的串接作用,而沒有發揮記者作用,這樣的報道聽起來缺乏主題,信息量小,不符合報道要求。

四、記者的現場把握能力不足。一些記者不能迅速在現場提取最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報道,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偏重表面描述而放過了最有價值、最重要的信息,造成了報道主題的偏失,降低了報道的新聞價值。

五、記者對數字化設備的過分依賴使一些現場報道摻雜水份?,F在很多記者所謂的現場報道,都是在采訪后期一來數字化的設備合成的。盡管這種做法較好地彌補了現場的一些遺漏,但仔細聽來還是缺乏現場感,最關鍵的是長期下去,現場報道因饞雜了過多的水份而失去其競爭的優越性,記者也會失去真正在現場作報道的能力。應該說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我們的現場報道魚龍混雜,水平削弱化。影響了整個新聞質量。

要使廣播現場報道真正能達到客觀真實、有美感,首先務必要增強“現場耳聞目睹”的魅力,用現場美來吸引聽眾。這就要求記者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留心新聞現場的各樣事情。從大的方面講,要留心新聞現場的性質:如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要留心新聞現場的場景:陰、晴、雨、雪、鳥、蟲、魚、花、草、樹木、江河、湖海等等;要留心新聞現場的人與事:衣、食、住、行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等等。觀察要力求全面,可進行比較性觀察,換角度、多側面觀察、連續性觀察,力求全面地認識新聞現場。

二是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力求精細地觀察。精細,就是要求觀察得深入、細致,既要善于看出別人所忽略的現象和事實,又要擺脫表面現象的迷惑,對事實進行深度的透視,探到新聞現場的底蘊。

三是從觀察到體驗。生活中美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記者要在觀察中要調動所有的感官。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各個方面去感受、體驗觀察對象的多種特點,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既從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的東西,又從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東西,只有通過這樣的觀察體驗,現場報道才會有生命,才會入情理,才會有美感。

四、現場報道要力求情景交融,增強廣播新聞的共鳴力。現場報道不僅要敘事,寫人,還要傳情,使之情、景、人融為一體,方能增強廣播現場新聞的共鳴力。公務員之家

五、融新聞性、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可聽性于一體,增強現場報道的綜合美?,F場報道要出彩,務必捕捉新聞事實的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制作出的的報道就可聽、可信。即使有些新聞事實或事件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不明顯或不突出,只要記者能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開掘和擴展這方面的因素,也能制作出現場報道的佳作來。這方面,記者必須要具備以下一些素質:一是變換角度。許多現場報道切入角度老化,平鋪直敘,讓人聽了乏味。如果設計15—20種開頭,從中選擇一種最能吸引人的有新聞性、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的開頭,往往能吸引受眾,記者再去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樣就使本來新聞性、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不強的新聞也變得有趣了。二是做好一個引人入勝的標題。三是選擇一些有趣的事實。四是產生一些聯想和移情。

增強廣播現場報道的美感,還有較多方法,如新聞立意、選材、語言等,這就要求我們每位廣播新聞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斷探索、勤于積累、善于總結,這樣才能使我們摸索出一些現場報道的規律,不斷提高駕馭現場報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