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腹瀉臨床湯藥治療效果論文

時間:2022-08-28 10:40:00

導語:糖尿病性腹瀉臨床湯藥治療效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糖尿病性腹瀉臨床湯藥治療效果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益腎健脾湯治療糖尿病腹瀉臨床療效。方法把9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用益腎健脾湯治療,并設44例應用易蒙停治療作為對照組,兩組均10d為1個療程,2個療程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9%,治療組在癥狀、體征的緩解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益腎健脾湯治療糖尿病性腹瀉療效顯著。

關鍵詞:糖尿病性腹瀉;益腎健脾湯;健脾;溫陽

糖尿病病人約有10%~20%可出現腹瀉,有的甚至出現頑固性腹瀉。糖尿病性腹瀉是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的重要表現,多見于糖尿病病程長,臨床常見于血糖控制不滿意,而且多伴有神經病變者,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筆者應用糖味煎加味治療糖尿病性腹瀉48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臨床資料

92例患者均來自門診和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8例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40~72歲,平均54.6歲;1型糖尿病10例,2型糖尿病38例;病程4~20年,平均12.2年。對照組44例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41~70歲,平均52.8歲;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35例;病程4~18年,平均13.2年。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并伴有胃腸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頑固性腹瀉,多于進食后30min發生,表現為腸鳴不適,水樣便,不伴疼痛和出血,晝輕夜重,夜間腹瀉次數較多,每日數次至二十余次不等,進食高蛋白或脂肪性食物后癥狀加重,有時伴里急后重或肛門失禁,腹瀉可有間歇,與便秘交替出現,甚則黎明則瀉、脂肪瀉,大便常規和大便培養陰性,病人脘腹不適,肢倦乏力,消化道影像學檢查無特異性改變。

二、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進行糖尿病的治療[控制飲食、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和(或)注射胰島素]基礎上,治療組:益腎健脾湯(自擬方),基本方:薏米90g,葛根20g,生黃芪20g,黨參20g,茯苓15g,白術10g,山藥15g,炙甘草9g,補骨脂15g,肉桂12g,吳茱萸10g。1劑/d煎汁200ml分兩次于早晚餐前30min口服。對照組:易蒙停(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85)口服,首劑4mg,然后每次2mg,3次/d,餐后30min口服。兩組均10d為1個療程,2個療程觀察療效。

三、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參照文獻標準:癥狀消失,大便成形,1~2次/d,空腹血糖、尿糖多次檢查正常為顯效;癥狀改善,大便近似成形,次數減少,空腹血糖、尿糖有改善為有效;癥狀、大便次數與形狀及空腹血糖、尿糖均無變化為無效。

3.2治療結果治療組48例中顯效24例,有效21例,無效3例,顯效率為50%,有效率為43.7%,總有效率為93.7%;對照組44例中顯效16例,有效17例,無效11例,顯效率為36.3%,有效率為38.6%,總有效率為75.9%,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公務員之家:

3.3典型病例男,58歲?;?型糖尿病10年,血尿糖控制不滿意,腹瀉病史3年,加重1個月?;颊咴V近1個月來每天腹瀉水樣便十余次,夜間3~4時為甚。有時大便失控,倦怠乏力,腰冷肢涼,身體消瘦,曾服黃連素、復方苯乙哌啶等藥治療,開始時有效,再服則無效。舌質淡黯、苔白膩,脈沉細無力?;灒貉?0.30mmol/L,尿糖(++),大便常規(-)。中醫診斷:泄瀉,證屬脾腎兩虛,治以健脾益腎法給予益腎健脾湯口服,服8劑后,腹瀉次數減少,5~6次/d,其他癥狀亦減輕,續服15劑,腹瀉止,大便成形,1~2次/d,復查血糖7.16mmol/L,尿糖(±),囑繼服原方1個療程。隨訪6個月腹瀉未發。

四、討論

糖尿病性腹瀉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許多醫家認為是由于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小腸運動能力下降,造成腸菌群失調,肛門擴約肌功能下降,小腸粘膜吸收功能下降所致。也有醫家認為由于糖尿病人機體糖代謝的紊亂,致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出現頑固性腹瀉。糖尿病性腹瀉屬中醫學“泄瀉”范疇,中醫認為糖尿病初期病機是陰虛燥熱,因此治療上多采用苦寒降火的藥物進行治療,日久則損傷脾胃之功能;而糖尿病患者由于久病,陰精耗傷,陰損及陽,脾病及腎,腎關不固,腎陽衰微,命火不足,不能溫運脾土,脾失健運,則出現腹瀉,甚則五更瀉,正如《景岳全書·泄瀉》篇指出“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腎為胃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極盛之時,則令人洞泄不止也”。因此糖尿病性腹瀉病機是脾腎兩虛為其本,應健脾益腎為主治之。方中重用薏米90g,《本草新編》講:“脾虛之證用薏米一、二兩為君而佐健脾之藥,未有不速于奏效者”,而葛根可升脾胃之陽氣,改善納差是為良藥,配以吳茱萸溫脾散寒,黨參、茯苓、黃芪、山藥補氣健脾,確能起到良效,肉桂、補骨脂等以補脾腎之陽,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上述補腎類中藥具有增強人體的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作用,通過調節機體機治療糖尿病性頑固性腹瀉或黎明即瀉,而白術、山藥、葛根又有降血糖的作用,因此,本方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健脾止瀉之功效,既符合中醫傳統理論,又有現代藥理研究的基礎,臨床觀察顯示益腎健脾湯治療糖尿病性腹瀉療效可靠。

【參考文獻】

[1]薛耀明.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02.

[2]朱文峰.國家標準應用-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S].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43.

[3]謝明智.中藥抗糖尿病的藥理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