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治療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0 08:36:00

導語: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治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詳細介紹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病因、診斷及治療的最新進展,在此抗生素應用較為普遍的年代,本文可供臨床醫師參考。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簡稱AAD)是指應用抗生素后繼發腹瀉,為較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其發生率視不同抗生素而異,約為5%~39%[1,2]。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包括單純腹瀉、結腸炎或偽膜性結腸炎。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簡稱PMC)指病情嚴重,在結腸粘膜有偽膜形成的特殊類型,如不及時認識,給予合理治療,可導致并發癥,死亡率高達15%~24%。本病的發生,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壞了腸內菌群的自然生態平衡,即生理性細菌明顯減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厭氧菌數量增加,其中與PMC發病有關的主要是難辨產氣莢膜芽胞桿菌(Clostridiumdifficile,簡稱CD),它產生的2種毒素,毒素A為腸毒素,毒素B為細胞毒素,2種毒素均可引起腸道粘膜損傷和炎癥。其他細菌尚有產氣莢膜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酸克雷伯桿菌和沙門菌屬[3]。凡能對抗細菌的藥物,幾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linc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氨芐西林(ampicallin)多見[4]。此外,頭孢菌素族、青霉素類等也常見到,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較少發生。但抗結核桿菌、真菌和抗寄生蟲的抗菌藥尚未見報道。本病發生的危險因子,除與不同的抗生素和應用抗生素時間長短有關外,尚與病人的年齡(<6a或>65a),基礎病的嚴重度,過去有否腸道疾病或AAD,有否免疫抑制,住院時間長短,有否外傷、手術、鼻飼等有關[5]。也有認為大多PMC見于平素較為健康者。本病在女性中發病有增加,口服與腸外應用抗生素均可引起本病。最近報道1例,32a,女性病人,陰道應用林可霉素乳膏3d后發生水瀉,在大便內證實有CD[6],確甚少見。

AAD的診斷病人在應用抗生素過程中,如出現腹瀉,應警惕本病的可能。單純腹瀉病人,癥狀輕微,結腸無偽膜形成,停用有關抗生素后,腹瀉自行好轉。PMC病人癥狀較重,每日有5次或更多次的不成形便,可無肉眼血便或粘液便,這些病人大多有CD感染,腹瀉同時伴有腹脹、腹痛,并有發熱,有時被誤認為原有感染性疾病的惡化。在病變的發展中,可出現難以忍受的腹痛,類似急腹癥。如持續用有關抗生素,則癥狀加重,可伴脫水、電解質紊亂,大量清蛋白丟失,甚則死亡。

最近報道的藥物相關性出血性腸炎,也論述了抗生素相關性出血性結腸炎(antibioticassociatedhemorrhagiccolitis,簡稱AAHC),約85%的病人由口服氨芐西林及其衍生物引起[7]。以肉眼血性大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病變局限于右半結腸,每日大便十余次,病程短,可在1~3d后自愈。本病病人大便內未找到CD,故原因還不清,可能為藥物的變態反應所致。認為與PMC有所不同的又一型AAD。AAHC的診斷,目前主要靠結腸鏡檢查,在升結腸和橫結腸粘膜有彌漫性出血和水腫[6]。

AAD的發病可在抗生素應用4~10d后出現癥狀,但變異很大,最短的在服藥4h即發病。有報道口服氨芐西林致AAHC者,在服用2~7d后發病。特別要警惕的,據報道至少1/3的AAD病人,癥狀的出現可遲在有關抗生素已停用,甚至停用1~2wk后才發病。

對AAD有確診價值的實驗室檢查是糞便作厭氧菌培養,多數病例可有CD生長。糞便CD的細胞毒素試驗,對AAD的診斷也有一定價值。如第1次陰性,對可疑病例應復查,有些病例可呈陽性。將病人的糞便濾液稀釋不同的倍數,置組織培養液中,觀察細胞毒作用,1∶100以上有診斷意義,污泥產氣莢膜芽胞桿菌抗毒素中和試驗常陽性。最近介紹以免疫法檢測糞便CD毒素A的方法,與組織培養檢測該菌的細胞毒素(毒素B)試驗相比,前者的敏感性為91.5%,特異性為99%,該法簡單而快速,在30min內可見結果[8]。

其他實驗室檢查可出現異常的周圍血白細胞增多,多在10~20×109.L-1以上,甚或更高,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糞便常規可無特殊改變,僅有白細胞,多數無肉眼血便或粘液便??捎械颓宓鞍籽Y,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

在懷疑本病時,應及時作纖維結腸鏡檢查,對診斷有很大幫助。內鏡第1次檢查陰性,如病情無好轉,應重復檢查可發現典型的偽膜。內鏡下PMC病變特征[9]:

1早期病變在正常腸粘膜上可見散在的充血斑,微隆于粘膜。

2典型病變進一步發展,早期的充血斑呈現點狀偽膜,繼而相互融合成數毫米至數厘米的圓形、橢圓形偽膜。病變呈散在或較密集分布,散在病灶之間可見正常粘膜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但重癥病例偽膜可融合成片,甚至呈管型。偽膜呈黃白色、灰色、灰黃色、黃褐色不等,隆起于粘膜,周圍繞以紅暈是另一特征。偽膜不易脫落,如剝下可見粘膜缺損形成糜爛,常有滲血。

3修復過程偽膜脫落,隱窩內潴留分泌物排除,粘膜展平上皮細胞再生修復呈紅色斑樣,10d后粘膜恢復正常,無疤痕遺留。

病變處采取活組織作顯微鏡檢查,對診斷PMC有很大幫助。疾病早期偽膜很小,肉眼不一定看到,而活組織顯微鏡下可顯示典型病變。

X線:腹部平片示腸麻痹或輕至中度腸擴張。PMC不宜作鋇劑灌腸檢查,因其既無特征,又可使病情加重。

重癥PMC可誘發中毒性腸擴張和結腸穿孔,幸較罕見。在臨床上尚與真菌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克隆病和缺血性結腸炎相鑒別。

AAD的治療即刻停用可疑抗生素。輕型AAD不一定是CD毒素所致,有認為抗生素引起的腸功能紊亂,停用抗生素后大多數病例很快恢復。不宜應用抗腸蠕動藥,如地芬諾酯(diphenoxylate)、洛哌丁胺(loperamide),其對PMC不僅無效,且可誘發中毒性結腸擴張。加強支持治療,糾正低清蛋白血癥,水、電解質、酸堿失衡。

由CD毒素所致的偽膜性結腸炎,目前首選甲硝唑(metronidazole)250mg,每日4次口服,共10d。重癥病例有頻繁嘔吐不能口服者,可用靜脈滴注給藥,但療效不及口服法[10]。次選為口服萬古霉素(vancomycin),全身毒性作用不明顯者,每次用量125~500mg,每日4次,服用10d,小劑量的療效優于大劑量,因小劑量對腸道菌群影響?。?0]。在治療過程中作糞便細胞毒素測定,或作CD培養,對預測停藥后復發有一定幫助。復發者以萬古霉素治療仍有效。

最近報告雙歧三聯活菌(Bifidobacteria)、酪酸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butyricunm)、地衣芽胞桿菌膠囊(Bacilluslicheniformis)等微生物制劑,對腸道正常菌群生長有促進作用,從而起到調整腸內正常菌群。據報道也有一定治療作用[11]。有建議口服生物制劑亦有預防作用。目前均不主張應用皮質激素治療本癥。

對合并中毒性結腸擴張病人,不宜口服藥,可作回腸或橫結腸造瘺,經瘺口或直腸將萬古霉素作腸腔內注射,亦可腸道外給藥。

暴發型病例,內科治療無效,病變主要在結腸,或有顯著的腸梗阻、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時,可行結腸切除或回腸造瘺術。

[參考文獻]

[1]McfarlandLV.Epidemiology,riskfactorsandtreatmentfor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J].Digdis,1998,16:292-307.

[2]時國朝,鄧偉吾.第4代頭孢菌素——頭孢匹羅[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999,18:106-108.

[3]HogenauerC,HammerHF,KrajsGJ,ReisingerEC.Mechanismsandmanagementof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J].ClinInfectDis,1998,27:702-710.

[4]GorenekL,DizerU,BesirbelliogluB,EyigunCP,HacibektasogluA,VanThielDH.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clostridiumdifficilein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J].Hepatogastroenterology,1999,46:343-348.

[5]MefarlardLV.Riskfactorfor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Areviewoftheliterature[J].AnnMedInterne(paris),1998,14:261-266.

[6]VikenesK,LundTonnesenS,SchreinerA.Clostridiumdifficileassociateddiarrheaaftershorttermvaginaladministrationofclindamycin[J].AmJGaetroenterol,1999,94:1969-1970.

[7]SakuraiY.Drugassociatedhemorrhagicenteritis[J].NipponRinshol,1998,56:2382-2386.

[8]BentleyAH,PatelNB,SidorczukM,etal.Multicenterevaluationofacommericaltestfortherapiddiagnosisofclostridiumdifficilemediated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J].EurJClinMicrobiolInfectDis,1998,17:788-790.

[9]周殿元.偽膜性腸炎[A].周殿元,周正端,主編.現代臨床疾病診斷學.第1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488.

[10]SurawiczCM,McfarlandLV.Pseudomembranouscolitis:causesandcures[J].Digestion,1999,60:91-100.

[11]王文宴.地衣芽胞桿菌膠囊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31例[J].實用醫學雜志,1998,1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