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門診隨診藥學服務實踐分析

時間:2022-12-24 03:30:23

導語:中醫門診隨診藥學服務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門診隨診藥學服務實踐分析

筆者從事中藥臨床藥學相關工作5余年,在此期間有幸跟隨多名中醫門診隨診,并在中醫門診隨診中開展藥學服務實踐得到了醫師、患者的認可?,F舉例說明,以期為中藥師開展類似藥學服務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1對患者用藥指導

1.1用藥方法指導?;純耗校?個月,因“面頰、頸部、腹股溝出現紅斑、丘疹逐漸加重5天”,于2019年10月18日就診。采集四診信息:患兒面頰、頸部、腹股溝出現成片紅斑、丘疹,伴滲出、瘙癢,患兒易哭鬧,納差,大小便無殊,舌紅苔薄,手指紋深紅。醫師診斷為:濕疹,濕熱證。處方:苦參10g,黃柏6g,馬齒莧15g,茵陳10g,地膚子10g,蛇床子6g,生甘草10g,7劑,水煎外洗,每天2次。5天后頸部及腹股溝皮疹好轉明顯,而面頰部效果不佳。中藥師經醫師同意后,告之患兒母親在患兒熟睡時采用濕敷法治療面部濕疹。中藥師分析:醫師診斷與用藥無誤,且患兒頸部、腹股溝皮疹用藥后明顯好轉,說明用藥有效;面頰效果不佳,可能是該部位不如另兩個部位便于用藥清洗,用藥劑量不足、藥物作用時間過短是導致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故建議采用濕敷法。患兒母親采納建議,2天后復診,面部濕疹明顯好轉。1.2飲食禁忌的指導?;颊吣校?4歲,因“反復面、背部起丘疹10余年,加重1月余”于2019年9月6日來診。10年來患者面、背部反復起米粒至黃豆大小紅色丘疹,曾間斷服用異維A酸軟膠囊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既往體檢高尿酸血癥。采集四診信息:患者面方腹圓,皮膚油膩,面、背部可見米粒至黃豆大小丘疹,部分新發丘疹有膿頭、壓痛,有陳舊痘印,表皮凹凸不平;口苦,易怒,手心多汗,大便黏滯難解,小便偏黃,納眠可;舌胖質紅苔黃膩,左右脈弦有力。醫師診斷:痤瘡,肝膽濕熱證。處方:茵陳10g,石菖蒲10g,白茅根30g,射干10g,滑石15g(包煎),豆蔻6g(后下),黃芩10g,廣藿香10g,薄荷6g(后下),連翹15g,白芷10g,皂角刺15g,瓜蔞子15g,赤芍15g,浙貝母10g,天花粉15g,乳香6g,沒藥6g,生甘草5g,7劑,水煎服,每天2次?;颊邔︼嬍辰纱嬖谝蓡枺蜥t師忙于為下一例患者診治,讓中藥師解疑。中藥師分析:患者痤瘡、高尿酸血癥、便秘等病癥,應忌煙酒、低尿酸食物、辛辣食物;從中醫角度考慮,運用八綱辨證理論,該患者辨證為陽、里、熱、實證,故忌煙酒,不宜食用辛辣、油膩肥厚食物。分別從中西醫角度告之患者飲食禁忌及原因,并向其列舉生活中常見食物。7天后,患者面、背部丘疹明顯消退,無新發皮疹。1.3用藥事宜指導?;颊吲?8歲,因“月經不規則兩年,近3個月未至”于2017年12月16日來診。兩年來月經周期不定,近3個月未至,否認懷孕,就診前兩個月婦科門診彩超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征。采集四診信息:患者體形肥胖,濃眉大眼,毛孔粗大,唇周可見短小毛須;平素月經推遲、量少,伴少量血塊;不易出汗,頸背部拘緊、不舒展,右肩關節隱痛、伴活動輕度受限;納眠佳,大小便可;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寸浮關滑尺細。醫師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征、頸椎?。L寒阻絡證)。處方:葛根60g,桂枝15g,蜜麻黃10g,炒白芍15g,當歸10g,干姜10g,菟絲子30g,覆盆子15g,姜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炒枳殼10g,桃仁10g,牡丹皮15g,蜜甘草10g,14劑,水煎服,每天2次。患者用藥2天后來電咨詢中藥師,因天氣轉冷,昨晚受寒感冒咳嗽,問其中藥還能否繼續服用。中藥師分析:進一步了解患者病情,惡寒怕冷、無汗、未發熱,流清涕,咳嗽,咳痰質白清稀,頸背強痛,四肢乏力、酸痛。結合患者病因、癥狀,可判斷患者為風寒襲表證,可使用葛根湯、麻黃湯等辛溫解表類方藥治療。而患者此時服用方藥,恰好使用葛根湯合方加減,但考慮到該方中使用蜜麻黃,無生姜,恐其發汗不強,故借用《傷寒論》服用桂枝湯藥后護理方法,建議患者繼續服用以前湯藥,并頻服生姜紅糖水以助藥力,添衣蓋被直到全身微微汗出1小時許,注意不可使大汗淋漓?;颊邚驮\,訴遵守臨床藥師指導,當天日暮時分全身汗出,次日晨起感冒癥狀徹底消失。

2對醫師用藥建議

2.1刪減藥味,提高患者依從性?;颊吣?,3歲,因“咳嗽、咳痰5天”于2017年6月6日復診。復診前5天,患兒出現咳嗽、咳痰,低熱。家長使用退熱貼后熱退,但咳嗽、咳痰加重。初診時,醫師診斷為:咳嗽,風寒犯肺證。處方:蜜麻黃5g,燀杏仁6g,陳皮10g,桑白皮6g,茯苓10g,炒萊菔子10g,炒白芥子5g,炒紫蘇子10g,桔梗6g,炒枳實6g,防風6g,甘草5g,7劑,水煎服,每天2次。3天后因患兒拒服湯藥,病情未見好轉再診,采集四診信息:咳嗽、咳痰,咳痰量多稠白,鼻塞流涕,無發熱,微惡風,納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滑。醫師認為辨證用藥無誤,患兒卻因湯劑口味差拒服藥物,問中藥師有何建議。中藥師分析:通過患兒父親了解到患兒喜酸甜、惡辛辣。醫師開具處方為華蓋散合三子養親湯加味溫肺化痰、止咳平喘。方中麻黃、萊菔子、白芥子、枳實辛味甚,麻黃蜜炙后,性味緩和。故建議前方去炒萊菔子、炒白芥子,改炒枳實為炒枳殼,會在很大程度改善湯藥口味。醫師聽取中藥師建議后,囑患兒父親將中藥方中炒萊菔子、炒白芥子、炒枳實三味小包裝藥取出棄用,加大棗5枚剝開,水煎頻服。中藥師從中藥房拿來上述三味藥小包裝,指導患者辨識。7天后,中藥師電話回訪,回復湯藥口味明顯改善,患兒服藥后已痊愈。2.2增加藥引,提高中藥療效?;颊吣校?7歲,因“反復入秋后咳嗽、咳痰5余年,再發1周”于2019年11月5日復診。多次醫院就診,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復診前1周,患者“咳嗽、咳痰加重伴喘息”來診,醫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痰濕阻肺證。處方:茯苓15g,桂枝15g,炒白術12g,姜半夏15g,化橘紅10g,當歸10g,干姜6g,燀杏仁12g,厚樸15g,焦神曲15g,炒甘草6g,7劑,水煎服,每天2次。用藥7天后復診,采集四診信息:患者體形較瘦,咳痰較前大減,偶有喘息,咳嗽頻繁,喉中有干裂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滑。醫師認為辨證用藥無誤,咳痰好轉,但不解咳嗽為何好轉不明顯。中藥師分析:根據患者癥狀,中醫四診合參,辨證為痰濕阻肺證,使用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加減溫陽化飲、燥濕化痰,并取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法,加入杏仁、厚樸以降氣平喘?,F用《方劑學》收錄二陳湯的藥物組成為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四味藥物,在用法中記載煎藥時加藥引生姜7片、烏梅1個。本案醫師所用二陳湯,用干姜代生姜,缺烏梅;原方中烏梅具有收斂肺氣的作用,與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傷正。且本案所用方藥中姜半夏、桂枝、炒白術、干姜、厚樸、焦神曲等均藥性溫燥,易耗散津液,而肺有“喜潤勿燥”的生理特點。故中藥師建議醫師加入烏梅,收斂肺氣,或許可增加方藥止咳療效。醫師認可中藥師分析與建議,在前方基礎上加入烏梅1枚,醋五味子6g,加入五味子,取苓甘五味姜辛湯之法而用,與烏梅味酸同理,均具有收斂肺氣,以制約其他藥物溫燥之性。7天后,患者咳嗽咳痰均已明顯好轉。2.3更換藥物,避免不良反應再發?;颊吲?,79歲,因“結腸惡性腫瘤術后1年,頭暈、乏力1周”于2016年7月20日來診。患者行結腸癌根治術術后口服卡培他濱片治療,1周前出現頭暈、乏力。采集四診信息:患者面瘦、少華,頭暈,全身乏力,懶言氣短,疲倦多臥,時心慌心悸,納差,多夢,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舌下絡脈曲張,左右脈細弱。醫師診斷:結腸惡性腫瘤,脾胃氣虛證。處方:生曬參9g,炒白術30g,茯苓15g,陳皮10g,淮小麥45g,大棗15g,黃芪30g,當歸炭5g,防風6g,女貞子15g,三棱10g,莪術10g,甘草10g,14劑,水煎服,每天2次。1周后,患者來診,訴用藥3天后,雙手腕、膝蓋內側周圍皮膚出現對稱性紅斑皮疹,無明顯瘙癢;停藥后,逐漸好轉,皮損基本消退。醫師不知何藥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問于中藥師。

中藥師分析:藥疹有一定潛伏期,第一次發病多在用藥數日后發生,停藥后可逐漸自愈;重復用藥,如機體已處于致敏狀態,常在數小時,短則數分鐘發生。本案患者中藥所致“藥疹”與中藥師曾收集中草藥可致“藥疹”相關文獻中,黃芪導致的“藥疹”[1]特點相似,故建議刪除黃芪,續用前方。醫師采納臨床藥師意見,剔除黃芪等更換方藥治療,未再發生藥疹。半月后患者復診,訴因不舍家中多余中藥,微信公眾號推文見黃芪燉雞可補虛,于是食用黃芪燉雞后,片刻鐘后再次引發皮疹,皮損特點與上次相同,進一步證實中藥師分析有理。

參考文獻

[1]王靖,錢學群.黃芪致固定性藥疹1例[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08,5(3):44.

作者:徐良輝 江硯 馬月光 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