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智力相關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4 08:36:00
導語:社會智力相關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智力是與他人友好相處并使他人與自己合作的能力。國外從1920年提出這個概念以來,便有很多學者從各方各面對其進行了研究。本文試圖從社會智力與攻擊行為、社會智力與領導能力、社會智力與教育、社會智力與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以及社會智力與其它方面5個方面來介紹與總結國內外對社會智力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社會智力間接攻擊領導能力教育
【Abstract】Socialintelligenceistheabilitytogetalongwellwithothersandtogetthemtocooperatewithyou.Sincetheconceptwasputforwardin1920,manyforeignresearchershavebeenmakingalotofstudiesfromvariousaspects.Inthisarticle,Iwillintroduceandgenerateboththenativeandforeigncorrelatedstudiesaboutsocialintelligencefrom5aspects,thatis,socialintelligenceandaggression,socialintelligenceandleadership,socialintelligenceandeducation,socialintelligen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ormentalhealth,andsocialintelligenceandotheraspects.
【Keywords】socialintelligence;indirectaggression;leadership;education
1引言
社會智力(SocialIntelligence)是與他人友好相處并使他人與自己合作的能力[1]。此概念經桑代克(E.L.Thorndike)1920年首次提出后,便有許多國外心理學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并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了對社會智力研究的熱潮。雖然,從社會智力這個概念誕生之日起,不同的心理學學者曾給它下了不甚相同的定義,有的側重于認知方面(Guild,1967;Cantor&Kihlstrom,1987),有的側重于行為方面(Thorndike,1920;Moss&Hunt,1927;Weinstein,1969;etc.),還有的在其中融入了情緒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Mayer&Salovey,1993)及人格的成分(KarlAlbrecht,2004)。但是,不管他們側重的是哪一方面,人們在認可社會智力是個體與他人交往并使他人與自己合作的能力這一點上并無爭議,可以說,通過80多年的發展,人們不但認可了確實有社會智力這一影響人事業成功的核心智力的存在,而且對于它的定義也逐漸走向了整合和一致。我國對社會智力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的90年代,參加研究的心理學專家和學者甚少,主要有吳武典、謝寶珍、金盛華、劉在花、許燕等人,研究成果也甚少,目前主要集中在對社會智力的理論收集與整理[2]、社會智力測量工具的收集[3][4]、對社會智力與其它智力類型尤其是情緒智力的辨析[5][6][7],以及編制適合我國中小學生的社會智力的問卷上[8][9],而對社會智力與其它相關方面的研究則幾乎為空白。故此,筆者擬將在本文對國內外社會智力的相關研究做一綜合介紹與評價,為今后做進一步的探索研究和本土化的驗證研究準備基礎。
2社會智力的相關研究成果
2.1社會智力與攻擊行為
我們平常會認為具有攻擊行為的孩子伴有社會問題解決策略上能力低下的特點(Pakaslahti,1996;Rubin,1991)。但是,這可能僅對于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來說是正確的,而對于間接攻擊來說,情況則不然。社會智力對間接攻擊的影響要比對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的影響大,而且主要表現在社會駕馭或社會控制上[10]。對于1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社會智力與間接攻擊有著顯著的正相關,但對于更小的孩子來說,這種相關則不顯著(Kaukiainenetal,1996)。間接攻擊比直接攻擊更需要社會智力,會使用間接攻擊的人預示著他或她能夠很好地理解社會場景中的人際關系和運用社交技巧。但使用間接攻擊的個體必須以接受傷害他人對自己是有益的觀念為前提[10]。從另一個角度即被攻擊的角度來講,社會智力與被欺負呈負相關[11]。故此,一般來說,社會智力高的人往往社會適應良好,人際關系和諧,但正如硬幣有兩面一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社會智力也會被個體用來攻擊和傷害他人。因此,有兩種類型的攻擊型群體存在:一種是沒有什么社會技能的人(直接攻擊),另一種是有著高社會技能或說是社會智力高的人(間接攻擊)。
2.2社會智力與領導能力
領導行為是在領導者與下屬之間進行的行為,它通常都在一個社會情境中進行,因此,領導行為包括社會成分。同時,領導行為也包括情感成分,社交行為滿載著對情感的闡釋。故此,能夠很好地認知和適應各種社會情境并且能夠很好地估計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以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樣的社會情境的人能夠成為領導者(Bass,1990;Zaccaro,etal,1991)。有人研究領導者要具備的幾個要素是:能夠理解下屬并能與他們友好交往;會花很多時間在對團體的態度和動機的評估上,關心團體的滿意度水平;行為具有靈活性;對社會情境的覺察力強(Bass,1990;Zaccaro,1991)。這幾個要素都包含在社會智力的結構中。所以,社會智力看來是領導能力的一個核心成分。社會智力高的個體有望成為高效管理的領導者,而且,高社會智力的個體也可能參與領導行為。有人讓192名大學生被試去完成一份包括情緒智力、社會智力和領導能力的問卷,通過對數據的回歸分析發現,社會智力能有效地解釋領導能力,情緒智力包含在社會智力中[12]。
臺灣心理學家吳武典提出了一個展現成功職業與成功智力之間關系的結構模型[13]。在這個模型中,人事智力處于核心位置,人事智力指社會智力或情緒智力,包括內省智力和人際智力,其余三種智力為傳統智力(即分析智力),實踐智力和創造智力。他說,學業智力(即傳統智力)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事業的成功需要以上四種智力的平衡發展,其中人事智力是個體取得事業成功的核心條件。
2.3社會智力與教育
現在的教育者正面臨著一個挑戰,就是如何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符合國際競爭帶來的對孩子全方位素質的需要。教育者除了要關注孩子的認知發展,還要關注他們身體、情緒、社會及精神方面的發展。在21世紀初,通過一項對父母、教師、領導者及其成員的國際性調查發現,大家一致認為教師在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他們一些符合公眾期望的品質。Marlow,Leslie,Inman和Duane在2002年向美國100個各式類型的機構發放問卷,調查他們對情緒智力和社會智力的了解情況以及他們對培養教師的師范大學的要求,結果是:有10%的公立機構和5%的私立機構不知道任何有關于社會智力和情緒智力的書面政策或教育課程的存在;只有30%不到的政治或教育機構認為他們的教師培訓鼓勵社會智力和情緒智力的教育;66%的公立機構和71%的私立機構表示他們對提高師范大學學生的情緒智力和社會智力的教育很感興趣;95%的公立機構和71%的私立機構認為學生的這兩種智力是值得關注的[1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在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美國仍有少數人不大了解社會智力和情緒智力,對這兩種智力的關注不夠,但是美國的大多數人還是非常重視學生的情緒智力和社會智力培養的,他們對師范大學相關方面的教育也非常重視。對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我國來說,是否我國的國民和相關的教育機構也應該看到我國應試教育的弊端,把目光投注到重視學生情緒智力和社會智力發展的軌道上來?
心理學家Elias認為沒有考慮社會智力和情緒智力的教育系統不是完全有效的教育系統。他認為在各級教育機構中增加開設情緒和社會課程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他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50%的學業成績來自于一般智力,另外的50%則來自于社會智力和情緒智力因素[15]。在高等教育中,情緒方面的學習也被認為是學習任務的一部分,尤其對于那些有學習困難或是心理存在問題的大學生來說這方面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O''''Shea2002年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現在已經有許多大學在給新生開設一些課程,引導學生關注校園,討論大學生活及人際關系問題,發展管理策略。這種發展性教育試圖通過指導、協商和建議與情感和社會學習聯系在一起。
吳武典領導他的研究小組花了4年時間(1999-2003)開發了DMT(thedevelopmentofmultipletalents)模型,并編制出PII人事智力量表(PersonalIntelligenceInventory)。2000年,他用此量表對臺北5年級和6年級的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天才兒童在綜合智力上比一般兒童好,但天才兒童在學業成績上并沒有一般兒童好。兩類兒童在智力類型傾向上及性別上也有顯著差異:在智力傾向上,天才兒童的人際智力尤其是領導他人的能力顯著高于一般孩子;在性別上,女孩子的內省智力和人際智力都明顯超過男孩子,而男孩僅在幽默感方面好于女孩。吳武典還對一些被試進行了干預研究,發現干預對個體的人事智力和處理問題行為能力都有著肯定的改善作用[13]。這些情況表明小學生中女孩比男孩社會智力要高,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會智力。
2.4社會智力與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
KarlAlbrecht在著作《SocialIntelligence:BeyondIQ》中把社會智力分為5個維度SPACE:情境解讀,真誠,表達,移情和自信。他說不良的社交行為會使人感覺無價值、無能、憤怒、挫敗和罪惡,使他人遠離自己,而良好的社交行為會使個體感覺有價值、有能力、被愛、被尊重和被欣賞,能吸引他人靠近自己。社會智力能減少沖突,促進合作,因理解他人而獲得威信和支持,使人們能更快捷地實現目標,社會智力對于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來說,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1]。
1990年,Brothers與她的同伴做了一系列關于社會智力的神經生理基礎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社會性大腦”理論。她認為“社會性大腦”(socialbrain)包括三個重要的大腦皮質區-眼額區,主要是額葉前尖部(OCF);顳葉腦回(STG);杏仁核。1999年,SimonBaron-Cohen等人通過將正常人與孤獨癥患者進行對比做了fmri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實驗,進一步證實了“社會性大腦”的存在[16]。
孩子玩耍與其社會智力的成熟有著直接的關系。小學階段的孩子就像社會棋盤上的小棋子,通過與同伴的玩耍來發展他們的心理解讀能力,來判斷他人的觀念、想法和言行的真偽,從而發展著自己的社會智力(RichardBailey,2002)[17]。
2.5社會智力與其它方面
演員由于其職業性質的特殊性,使得他們有了解群眾反應的必要性,以便更充分地喚起群眾對他們角色的認同,達到表演目的。但他們能100%正確地預測群眾對他們的否定反應,卻只能在55%正確率上預測群眾對他們的肯定反應(CharlesNeuringer,2001)[18]。演員不能正確地預測群眾對自己的肯定反應,一方面受到個人表演經驗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來源于他們過多地接受了民間對演員的看法。過去,人們總認為演員是勾心斗角的、工作不舒適的和蔑視群眾的,這使得演員們能正確解讀群眾的否定態度,但卻對群眾對他們的正面感情缺乏了解。這種不了解可能與演員的工作條件和環境與一般社會條件和環境的隔離有關,導致了他們對普通百姓的不信任。因此,提高演員的社會智力,加強群眾和演員的聯系,使得演員對群眾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顯得非常必要。
Wright將社會智力擴展到市場領域,提出了‘市場社會智力’概念。他認為,市場社會智力是為了獲得市場效力而付出的認知慣例和容量,具有終身發展性和情境特定性兩個重要特征[19]。市場社會智力其實是消費者在與商家的交互過程中表現出的理性消費決策能力。為了使消費者行為研究對于消費者和經銷商更加公平,Wright和他的同事們以及相關學科的學者們正在發展一個關于市場勸說策略的成人前教育計劃(PREEMPTprograms)。該計劃正在探索市場知識獲得的自然過程,以及如何指導和加速市場元認知和市場社會智力的發展,并在考慮適合這個教育計劃的具體課程,最終將提出一個有關市場勸說的知識獲得的發展模型[20]。
是否獨生子女的個體之間在社會技能(社會智力的外顯形式)上有差異嗎?1999年,HeidiR.riggio采用SSI社會技能量表對一批平均年齡為25.8歲的成人個體進行了調查。結果是:在社會技能總得分上不存在性別差異,也不存在是否獨生子女之間的差異;但在6個分量表上,卻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在情感控制維度上得分明顯高于女性,女性在情感表達及社會敏感維度上得分明顯高于男性;是否獨生子女的個體之間在六個分量表上也不存在顯著差異[21]。這個結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整體社會智力上沒什么很大不同,只是男女在社會智力的具體表達方式上略有不同,男性善于控制情感,而女性善于表達情感,對社會情境也較男性敏感,這符合人們的一般看法。然而,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之間在社會技能上無差異這一結果和以前的研究(獨生子女不利于其社會技能的發展)相違背。具體原因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3簡評
社會智力從1920年桑代克提出這個概念以來,國外有許多學者進行了很多相關方面的研究,有的從領導能力角度,有的從攻擊行為角度,有的從教育角度,也有的從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角度,還有的從其它角度,紛紛研究了它們與社會智力的關系,從多種角度剖析了社會智力的涵義,使得社會智力的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從這些角度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社會智力的研究價值,它是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所必須注意和培養的一種生存能力,它的高下直接決定了教育的成功與否、事業的成功與否、人們的心理健康以及人們的主觀幸福感等等。而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對社會智力的研究起步很晚,目前對社會智力的研究卻仍處于初始階段,這與我國對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無疑是極不相適應的。故此,社會智力在我國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迫切需要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來參與社會智力的研究,找出本土化的特點,從而為廣大的學生及工作族的健康生活及成功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KarlAlbrecht.SocialIntelligence:BeyondIQ.MasterFILEPremier.2004,12(41)
[2]劉在花,許燕.社會智力研究的理論評述.上海教育科研【J】.2005,4:30-32
[3]劉在花,許燕.社會智力評估述評.上海教育科研【J】.2003,11:33-37
[4]張毅,李龍輝.社會智力研究述評.上海教育科研【J】.2005,8:16-20
[5]葉斌.從社會智力到情感智力.心理科學【J】.2003,3(26):452-456
[6]謝寶珍,金盛華.實踐智力、社會智力、情緒智力的概念及其教育價值【J】.心理學探新.2001,2:21-25
[7]許遠理.情緒智力與社會智力關系的探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11-115
[8]劉在花.小學生社會智力的結構、特點、影響因素及干預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2004博士論文
[9]謝寶珍,金盛華.中學生社會智力的測量研究【J】.心理科學.2002,2(25):249-250
[10]AriKaukiainen,KajBjorkqvist,KirstiLagerspetz,KarinOsterman,ChristinaSalmivalli,SariRothberg,AnneAhlbom.TheRelationshipsBetweenSocialIntelligence,Empathy,andThreeTypesofAggression.AGGRESSIVEBEHAVIOR.1999,25:81-89
[11]ARIKAUKIAINEN,CHRISTINASALMIVALLI,KIRSTILAGERSPETZ,MILLATAMMINEN,MARJAVAURAS,HANNAMAKI,ELISAPOSKIPARTA.Learningdifficulties,socialintelligence,andself-concept:Connectionstobully-victimproblems.ScandinavianJournalofPsychology.2002,43:269-278
[12]LISAM.KOBE,RONIREITER-PALMON,D.RICKERS.Self-ReportedLeadershipExperiencesinRelationtoInventoriedSocialandEmotionalIntelligence.CurrentPsychology:Developmental.Learning.Personality.SocialSummer.2001,20(2):154-163
[13]WU-TIENWU.MultipleIntelligence,EducationalReform,andaSuccessfulCareer【J】.TeachersCollegeRecord.2004,1(106):181-192
[14]Marlow,Leslie,Inman,Duane.Pro-SocialLiteracy:AreEducatorsBeingPreparedtoTeachSocialandEmotionalCompetence.Reports-Research.2002
[15]SuzanneB.Liff.SocialandEmotionalIntelligence:ApplicationsforDevelopmentalEducation.JournalofDevelopmentalEducation.2003:28-34
[16]SimonBaron-Cohen,HowardA.Ring,SallyWeelwright,EdwardT.Bullmore,MickJ.Brammer,AndrewSimmons,SteveC.R.Williams.Socialintelligenceinthenormalandautisticbrain:anfMRIstudy.EuropeanJournalofNeuroscience.1999,11:1891-1898
[17]RichardBailey.PlayingSocialChess:Children''''splayandsocialintelligence【M】.EarlyYears.2002(22)
[18]CHARLESNEURINGER.TheSocialIntelligenceofActingStudents.TheJournalofPsychology.2001,125(5):549-556
[19]WrightP.Marketplacemetacognitionandsocialintelligenc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2,28(4):677-682
[20]焦璇,文.市場元認知和市場社會智力【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1):96-102
[21]HEIDIR.RIGGIO.PersonalityandSocialSkillsDifferencesBetweenAdultsWithandWithoutSiblings.TheJournalofPsychology.1999,133(5):514-522
- 上一篇: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 下一篇:獨家原創: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