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蹄甲與穿山甲消癰排膿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6 05:24:00

導語:豬蹄甲與穿山甲消癰排膿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豬蹄甲與穿山甲消癰排膿作用分析論文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藥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linnaeus)購自河南省藥材公司,豬蹄甲購于鄭州肉聯廠,經河南中醫學院中藥品質與資源學博士陳隨清教授鑒定為正品。據報道[6],在豬蹄甲所含的17種氨基酸中含量位居前三名的為谷氨酸(16.09%)、精氨酸(8.22%)、亮氨酸(8.15%),此外尚含鈉、硫、鈣、鋅等,以及甾類、膽固醇類成分。將豬蹄甲和穿山甲同等條件下煎煮,分別用旋轉蒸發儀濃縮至相當于含生藥1g/ml,置4℃冰箱備用。

1.1.2動物雄性SD大鼠72只,體重(200±20)g,由河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K(豫)2005-0001。

1.1.3儀器B超,日本ATL超聲9-HDI型;血液流變儀,北京普利生集團;電子天平,上海電子儀器廠;雙目光學顯微鏡,日本OlympusBH系列。

1.2方法

1.2.1造模與用藥按文獻方法[7]將動物術前12h禁食,自由飲水,鹽酸氯胺酮(0.2ml/100g)行大鼠腹腔注射麻醉,無菌操作下腹部取正中切口,長約2cm,開腹后找出闌尾,將其與鄰近回結腸移置腹外,其中12只將外置腸管放回腹腔,雙層縫合關腹,設為假手術組;余者均于距闌尾盲端1cm處用1號絲線環形結扎闌尾,用小圓針細絲線于回腸末端1.5cm處,將回腸和相對應位置的結腸漿肌層縫合3針,使已被結扎的闌尾包埋于縫合的腸段及相應的系膜間,將外置腸管放回腹腔,雙層縫合關腹,回籠飼養。造模第2天,除假手術組外,其余大鼠按體重隨機分為模型對照組、穿山甲對照組、豬蹄甲高、中、低劑量組,灌胃(ig)給藥。給藥劑量見表1。1次/d,連續2周。給藥劑量依據《中國藥典》[8]“穿山甲臨床劑量9g”,按一般成人平均體重60kg,計算大鼠每千克體重每天ig量相當于生藥劑量為:9/60×20(倍)=3g·kg-1·d-1,豬蹄甲高、中、低劑量與穿山甲的劑量比,分別為2∶1,1∶1,0.5∶1。每次ig前,從4℃冰箱取出藥液,水浴微加熱至室溫,并反復搖勻。

1.2.2B超檢查大鼠腸癰形成情況分別于第7天和14天,在B超下逐只檢查造模大鼠腸癰形成情況,測出膿腫長軸和短軸直徑,計算平均直徑〔平均直徑=(長軸直徑+短軸直徑)/2〕。(第7天模型組隨機剖檢兩只,確定探查的位置)。

1.2.3血液流變學檢查末次給藥40min后,腹主動脈取血,肝素抗凝。取約5ml血液用作血液流變學檢查。

1.2.4病理組織學檢查闌尾膿腫情況分離已形成的闌尾膿腫,剔除周圍的脂肪和結締組織,按常規病理學方法固定,包埋,切片,將病理切片進行HE染色。

1.3實驗數據處理所有結果用±s表示,數據均用SPSS11.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2結果

2.1用藥7d,14dB超檢查闌尾膿腫直徑的變化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用藥第7天后,在B超下觀察到各組模型鼠闌尾膿腫包裹完好,邊緣清晰,回聲明顯,假手術組大鼠闌尾部均無膿腫,提示模型是成功的。14d后,同樣于B超下測算的大鼠闌尾膿腫直徑的結果來看,與模型組比較,穿山甲組和豬蹄甲高劑量組膿腫直徑均顯著縮小,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0.05)。豬蹄甲中、低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無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穿山甲、豬蹄甲對大鼠闌尾膿腫均有消癰腫化膿作用,其中豬蹄甲高劑量與穿山甲作用相似。表1豬蹄甲、穿山甲用藥7d,14d后大鼠闌尾膿腫直徑的變化(略)

2.2對大鼠闌尾膿腫病理組織學改變的影響代表性病理圖見圖1~4。結果表明,模型組大鼠闌尾膿腫壁可見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組織細胞(如單核巨噬細胞)和纖維細胞增生不明顯。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各用藥組均使大鼠闌尾膿腫炎癥不同程度地減輕;穿山甲組與豬蹄甲高劑量組形態結構接近,鏡下均可見白細胞浸潤減輕,組織細胞(如單核巨噬細胞)和纖維細胞增多,膿液減少,膿腔局部肉芽組織包裹,個別動物發現膿腫壁有血管反應趨勢。豬蹄甲中、低劑量組作用不明顯,鏡下可見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液化的壞死組織形成的含有膿液的空腔,組織、纖維增生不明顯。

2.3對闌尾膿腫大鼠血液流變性的影響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與假手術組比較,模型對照組全血比黏度(高、低切變率)和RBC壓積增高、血沉加快,初步顯示該模型可能具有血淤病機。與模型對照組比較,豬蹄甲高劑量組與穿山甲組全血高、低切黏度、RBC壓積均有所降低,血沉減慢,提示豬蹄甲和穿山甲均可減輕膿腫大鼠黏、濃的血液流變學病理改變而可能具有活血作用。

表2豬蹄甲、穿山甲對闌尾膿腫大鼠血液流變性的影響(略)

3討論

腸癰,屬于內癰范疇,是一種發生于腸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中醫認為是熱毒淤滯于大腸局部出現的一種癰膿。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本模型依據纖維蛋白滲出促使膿腫形成的機理,結扎大鼠部分闌尾,并縫合相鄰腸管使被結扎化膿及壞死闌尾被網膜及腸管粘連包裹以防止腹膜炎。7d時潰破或穿孔的闌尾盲端已被腸管及網膜包裹,膿腫形成,未見腹膜炎形成;14d時,部分包塊局限或縮小,所有造模大鼠活動良好,存活率為99%。由于B超對膿腫等液性病變診斷定位具有決定性意義[9],故又分別于造模第7,14天在B超下逐只探查造模大鼠闌尾膿腫情況。結果表明,各組模型鼠闌尾膿腫均定位在腹中線兩側腹內,包裹完好,邊緣清晰,回聲明顯,提示所造模型是成功的。

現代研究表明,“癰”是以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征的化膿性炎癥。本實驗前期,已對豬蹄甲、穿山甲抗炎作用進行了對比實驗研究,肯定了豬蹄甲具有與穿山甲相似的抗急、慢性炎癥作用[5]。本實驗病理結果表明,模型組大鼠闌尾膿腫壁可見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組織細胞(如單核巨噬細胞)、纖維細胞和淋巴細胞增生不明顯。穿山甲和豬蹄甲高劑量對減輕膿腫組織白細胞浸潤,促使組織細胞、纖維細胞產生及膿腔局部肉芽組織增生方面作用相似,部分動物膿腫壁肉芽組織增生和血管反應,豬蹄甲中小劑量作用則不明顯,提示穿山甲和豬蹄甲高劑量具有較強的抗炎或促進炎癥修復作用。

實驗結果初步表明,穿山甲可降低全血高、低切黏度、RBC壓積,使血沉減慢;豬蹄甲高劑量也顯示出較強的作用。臨床“癰證”是由于氣血為毒邪壅塞不通所致,患者機體往往伴隨“血淤”病機。但是腸癰大鼠畢竟是“病”的動物模型,與血液流變學改變的關系尚無明確定論。本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腸癰大鼠全血比黏度和HCT%增高、血沉加快而具有瘀血傾向。當然是否因大鼠因麻醉手術、飲水過少而造成的血液濃度增加,尚待進一步實驗探討。

綜上所述,初步認為豬蹄甲具有消癰排膿作用,在同等劑量下,豬蹄甲的作用強度低于穿山甲,但增大劑量等效。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第2版[M].上海: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3074.

[2]侯士良,趙晶,董秀華,等.比較豬蹄甲、穿山甲泌乳作用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44.

[3]朱華,靳維榮,滕建北.豬蹄甲替代穿山甲非可行性探討[J].中藥材,2003,26(4):286.

[4]高英,呂振蘭,李衛民,等.穿山甲片與豬蹄甲的成分研究[J].中藥材,1989,12(2):34.

[5]李寅超,侯士良,傅曼華,等.豬蹄甲、穿山甲抗炎作用的比較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2,18(2):17.

[6]田淑霄,李麗華,李士懋,等.穿山甲、豬蹄甲中氨基酸含量比較分析[J].河北中醫藥學報,2000,15(2):28.

[7]殷銘,何清宇,羅連城.闌尾膿腫模型的制作及活血化瘀藥的治療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1997,3(4):270.

【摘要】目的比較豬蹄甲、穿山甲對腸癰大鼠的的消癰排膿作用。方法通過結扎大鼠部分闌尾,縫合相鄰的腸管制備闌尾膿腫大鼠模型,比較觀察穿山甲和豬蹄甲高、中、低劑量對膿腫直徑、膿腫稱重、病理組織學和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的影響。結果豬蹄甲、穿山甲均能使腸癰膿腫縮小、局限,而具有抗炎或促使炎癥修復作用,減輕膿腫大鼠黏、濃的血液流變學改變,與模型組比較(P<0.01或0.05),豬蹄甲高劑量和穿山甲均能減輕炎癥反應或促使炎癥修復,且豬蹄甲高劑量組與穿山甲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豬蹄甲與穿山甲都具有排膿消癰作用,為尋找穿山甲藥材的替代品獲得了初步的研究資料。

【關鍵詞】豬蹄甲穿山甲消癰排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