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課程革新探究
時間:2022-09-14 10:19:14
導語:中藥學課程革新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前期準備
第一階段:對2006、2007級中醫臨床專業學生進行了關于中藥實踐課程意見、建議的調查問卷,和后續臨床課程教學反饋調查。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教學效果良好,極大程度的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為后續臨床課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4]但是由于受到現有條件的限制,仍存在很大缺憾,如標本室陳列標本破損陳舊;藥用植物園原生藥物數量過少;缺少藥物鑒定、炮制、制劑及基本的臨床實踐應用等相關內容;原有學時數過少(28學時)等。有鑒于此,我們對近十年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在完善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補充了炮制、鑒定、制劑及臨床實踐等內容,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學大綱。第二階段:①對原有的中藥標本室進行了改進擴建,更名為中藥標本館。對中藥飲片、藥材、植物形態標本進行了更新完善,并分類擺放,以利于學生鑒別學習。館內共陳列動物藥、植物藥、礦物藥標本四百余種,并在館壁內側設有“中藥發展源流”文化長廊,通過對歷代著名的中醫藥學家及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介紹,使學生對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有簡單的了解。②對藥用植物園原有藥用植物品種進行了補充。③對原有自制《中藥標本圖譜CAI課件》進行了補充完善,重點補充了標本室及藥用植物園沒有的藥物圖片;對常見相似藥物飲片、藥材、原植物形態鑒別進行了整理歸納,制成教學課件。④對中藥專業炮制實驗課進行了拍攝,將常用炮制方法:炒、炙、燙、制霜等操作過程制成了教學光盤。⑤對中藥專業制劑實驗課進行了拍攝,將中藥常用劑型:湯劑、丸劑、散劑、片劑、滴丸等操作流程制成了教學光盤。⑥在學校附屬門診,選擇典型病例,對其診療過程拍攝制成了教學光盤,用于臨床見習及病案導學。拍攝了臨床常見病:感冒、痛經、腰痛等疾病的診療過程。用于加深對解表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的認識和理解。
1.2研究對象
本校中醫臨床專業2008、2009級已學習完《中藥學》理論課程的學生。
1.3研究方法
1.3.1將每年級學生隨機分為兩組第一組進行以下教學安排:①參觀標本室:對典型藥材、飲片標本形態進行講解。使學生了解藥材的藥用部位及其形態特征,初步了解藥材真偽鑒別的要點。購進藥物飲片,分發給學生,讓其利用課余時間分小組討論,以鞏固加深對藥材形態的認識。②參觀藥用植物園:對常見原生植物形態進行講解,使學生對中藥的來源及其科屬特征有所了解。③觀看自制教學課件以加深學生對典型藥材、飲片、原植物形態的鑒別。④參觀安國藥材交易大廳及藥材種植基地,以鞏固在學校藥園及標本室所學內容,并了解藥材市場交易情況,開闊視野。⑤觀看自制中藥炮制教學光盤。讓學生了解中藥的炒、炙、蒸、煅等炮制方法的操作過程,認識藥物通過不同的炮制會改變藥物的色、味特征,具備不同的臨床功效。如:生地黃外表灰黑色或棕黑色,間有黃心,味微甜,性寒,功效涼血滋陰生津,用于血熱證;酒蒸后飲片面烏黑發亮,質軟而黏,味甜,性溫,具有補血填精功效,用于血虛證。⑥觀看自制中藥制劑教學光盤。讓學生了解常用中藥劑型:湯劑、丸劑、散劑、片劑、滴丸等劑型的操作過程。⑦觀看自制病案教學光盤。通過對病案學習與分析,了解中醫運用中藥診治疾病的過程,加深對藥物的理解,并為后續臨床課程打下良好基礎。⑧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去教學醫院及本院附屬門診見習參觀,分小組進行模擬病例分析討論,以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以上各項教學內容,①②④項在原有中藥實踐(認藥實習)課學時內完成,③⑤⑥⑦⑧項在課余時間周六、周日完成。第二組:保持原有中藥學實踐(認藥實習)課程內容不變。即以上①②④項內容。
1.3.2課程結束后兩組同學均進行:①組織考試,考查學生對飲片、藥用植物的掌握情況,統計分析兩組同學成績情況。②每位同學交學習報告一份。③每位同學填調查反饋表一份。
2研究結果
通過對兩組同學的考試成績、學習報告、反饋表總結,分析中藥學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前后教學效果差異,我們總結出了最佳的《中藥學》實踐課程教學大綱方案(包括教學內容、方法、學時等)。認為在原有實踐教學的基礎上補充炮制、鑒定、制劑及臨床實踐內容,更有利于彌補中藥學理論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初步了解和接觸中藥的真偽鑒別、炮制、制劑的方法和要點,有利于加深其對中藥的性能、功效和臨床應用的掌握,有助于培養“醫理通,藥性熟”的中醫藥復合型人才。適度合理的病案導學,使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中藥功效應用的理解,為后續臨床課打下良好基礎,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堅定了專業信心。
3問題展望
3.1由于受現有條件限制,學生不能象藥學專業同學那樣,對制劑、炮制等過程進行親自操作。而僅靠觀看光盤,不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應爭取能盡快建設好“中藥實踐操作”實驗室,讓中醫學專業的學生能親自操作簡單的炮制與制劑過程。
3.2現有教學大綱將實踐教學集中于1~2個教學周內完成,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與吸收。今后的教學目標應爭取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中藥學教學始終。
3.3新的實踐教學大綱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要老師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及較強的帶教能力。不僅應具備中藥學教學和臨床診療疾病的能力,還要掌握炮制學、鑒定學、制劑學、藥用植物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能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知識,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更新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以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曹麗靜張一昕李春香郭秋紅郝蕾單位: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 上一篇:藥劑學實驗課程革新與探微
- 下一篇:學校黨群工會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