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護理感染危險因素及對策

時間:2022-10-23 10:17:40

導語:婦產科護理感染危險因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婦產科護理感染危險因素及對策

【摘要】目的探討婦產科患者在護理中引起感染危險因素及相應對策。方法對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該院婦產科收治的28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住院護理中的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感染情況、感染率、感染部位及感染年齡分布等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婦產科護理中感染產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結果2800例患者中發生感染65例(2.32%),感染部位由高至低依次為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創口,感染率分別為60.00%(39/65)、30.77%(20/65)、13.85%(9/65)。基礎疾病、住院時間對醫院內感染有顯著影響。結論婦產科護理過程中經常會發生感染,呼吸、泌尿系統感染率最高,對此現象,應加強對婦產科護士的培訓,規范操作,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患者感染率。

【關鍵詞】婦產科,醫院;感染;護理;危險因素;回顧性研究

婦產科是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靠前的科室之一,婦產科感染嚴重威脅著患者健康及預后,增加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加大了衛生資源耗費,甚至引起醫療糾紛等[1]。降低婦產科感染率日益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婦產科護理過程中感染問題也備受相關護士關注,應提高護理質量,分析患者的感染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28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對住院護理中的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感染情況、感染率、感染部位及感染年齡分布進行了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婦產科收治的28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婦科收治患者1874例,年齡15~71歲,平均(37.00±5.68)歲;產科收治患者926例,年齡18~34歲,平均(24.00±4.73)歲。根據醫院內感染登記和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排除泌尿、呼吸系統疾病。1.2方法。醫院內感染診斷標準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及根據患者各種化驗結果、醫生和護士的記錄,回顧性分析住院護理中的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感染情況、感染率、感染部位、年齡、住院時間等。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感染情況。2800例患者中發生感染65例(2.32%),其中婦科收治患者42例(64.6%),產科收治患者23例(35.4%)?!?0歲7例,>40~50歲12例,>50~60歲22例,>60歲24例。2800例患者平均年齡(47.4±14.5)歲,其中未發生感染患者平均年齡(38.7±9.7)歲,發生感染患者平均年齡(49.8±13.9)歲。婦科、產科收治的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14.7±5.6)、(7.4±2.6)d]均明顯長于未感染者[分別為(7.8±3.5)、(5.3±2.1)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患者年齡、基礎疾病及住院時間與未感染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感染部位由高至低依次為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創口,感染率分別為60.00%、30.77%、13.85%。見表2。2.2單因素分析。手術史、化療史、留置導尿管對患者醫院內感染的發生無明顯影響,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基礎疾病及住院時間對醫院內感染的發生有顯著影響,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2.3多因素分析。基礎疾病、住院時間對醫院內感染的發生有顯著影響,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3.1婦產科醫院內感染因素分析。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機體免疫力隨之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婦產科患者住院期間感染率與年齡呈正比。同時,婦產科手術患者發生感染的主要因素還與醫護人員手術操作規范或所用的醫療器械等相關[2]。有研究表明,醫護人員術前洗手消毒不達標、手術過程中所用器械消毒不徹底、手術醫生專業技術不嫻熟使手術時間延長,導致手術切口暴露時間延長,增加了與細菌的接觸時間,均有可能導致手術過程中的感染[3⁃4]。本研究結果顯示,婦產科患者感染率最高的部位為呼吸系統,其發生率占總體感染率的60.00%。主要原因是婦產科患者分娩或手術后身體虛弱,機體免疫力下降,抵抗力降低,造成了感染[5]。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1)婦產科為非封閉式管理科室,受到一些傳統思想的影響,患者住院期間往往關閉門窗,避免被風吹到,且患者的親朋好友等探視頻繁,往往容易造成相互感染。(2)患者手術往往是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進行,氣管插管會損傷呼吸道黏膜,造成呼吸系統感染[6]。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部位居第2位是泌尿系統,占30.77%,與目前文獻報道結果一致[7]。主要原因是患者術前往往需留置導尿導,而導尿管消毒不徹底、插導尿管時損傷尿道黏膜或留置導尿管時間過長等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部位居第3位的是手術切口感染,占13.85%。主要原因是由于婦產科手術大多數屬可能污染手術,手術切口位于下腹部,汗毛較多,術前備皮不規范、術后不注意局部衛生、長時間不洗澡等容易誘發感染[8]。3.2婦產科醫院內感染的護理對策。3.2.1加強醫護人員預防感染的宣傳教育。以定期知識講座的形式加強醫護人員預防感染的宣傳教育,有針對性地提高婦產科醫護人員控制感染的意識,同時,對婦產科患者的家屬進行健康的普及宣傳教育[9]。3.2.2加強防范措施。在護理工作中必須加強防范措施:(1)對婦產科手術醫護人員手術前消毒工作加強嚴格規范管理,對手術流程中每一步驟進行嚴格的消毒;(2)術中應盡可能地減少血腫發生及出血,仔細縫合消除無效腔;(3)加強病房的衛生管理,定時對病房進行開窗通風,定期進行空氣、器具消毒,同時,限定探視人數,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探視,減少相互接觸導致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4)加強導尿術的學習,提高自身技術水平,插導尿管前檢查導尿管包裝的完整性、會陰部消毒情況等,叮囑患者的家屬不能過度抬高尿袋,避免尿液反流,引起尿路感染,術后定期進行尿道口及會陰部消毒,盡量減少侵襲性操作[10];(5)根據患者情況,規范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率;(6)術后保證患者營養,注重衛生,每天清洗會陰部,保持外陰衛生;(7)對待老年患者,護理要耐心、細致,加強溝通,及時發現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從而降低感染率[11]。

綜上所述,本院婦產科患者發生感染的原因多樣,病情復雜,需要護士引起重視,加強科內護理工作流程的強化學習,同時,加強操作流程規范化管理,定期進行護理技術知識的培訓與教育,促進婦產科護理技術水平提高,為患者提供優質、專業的護理,降低婦產科患者在護理中的感染率。

作者:劉焱 肖志輝 單位:南陽市南石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