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解剖學實驗教學研究

時間:2022-10-23 10:19:51

導語:影像解剖學實驗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像解剖學實驗教學研究

醫學影像解剖學是醫學影像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是系統解剖學和影像診斷學的橋梁學科,在進行影像診斷與臨床治療打下基礎[1]。本課程主要講授正常人體X線、CT、MRI等影像解剖表現和一些常見的影像檢查技術[2]。實驗課是本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需要在實驗室讀閱大量的影像膠片來學習,但實體影像膠片數量有限,而學生數量多,學習時間有限,導致很多學生在實驗室閱片時間較少,閱片數量少,學習效果不理想,再一實體影像膠片保存時間長,會出現膠片老化和劃痕,甚至實體膠片報告混亂,出現張冠李戴,學生閱片結論不準確[3-4]。針對這種現象,我教研室建立“電子影像膠片庫”進行實驗教學,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教研室“電子影像膠片庫”建立主要包括收集臨床電子影像膠片,包括X線、CT、MRI等膠片,按照部位進行整理,包括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和脊柱區。通過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圖片,標注結構,并且配備人體相應部位系統解剖學圖片,建立形成“電子影像膠片庫”,方便學生由大體解剖進入影像解剖,幫助學生學習記憶正常人體影像解剖結構。1.2方法。1.2.1研究對象及分組。2018年3—6月,隨機抽取2015級齊齊哈爾醫學院醫學影像學的學生50人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25人。學生在入學成績相差不多,授課教師為同一教師,減少客觀差異性。對照組:運用實體影像膠片進行實驗授課。實驗組:運用電子影像膠片結合實體影像膠片進行實驗授課。1.2.2實施過程。(1)實驗授課前準備:授課教師提前給所有學生布置本次實驗課的學習內容,提前把“電子影像膠片庫”給實驗組學生,學生針對教師需要觀察的重點結構通過“電子膠片庫”輔助提前自主學習記憶,對照組學生針對教師需要觀察的重點結構通過教材圖片輔助提前自主學習。通過本課程實驗教學大綱,選取頭部、胸部、腹部三章較復雜章節進行實驗授課。(2)實驗授課過程:對照組學生分成4組,每組5~6人,在實驗課前30分鐘進行運用觀片燈進行閱片學習,中間30分鐘進行小組討論,后30分鐘由教師進行測試考核,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實驗組學生在實驗課前30分鐘授課運用“電子影像膠片庫”結合實體膠片進行閱片,中間30分鐘進行小組討論,后30分鐘由教師進行考核,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1.3觀察指標。1.3.1實驗考核。通過實驗膠片考核,分值為20分,考核10個影像結構,對比兩組學生實驗成績,為減少數據統計誤差,出題和判卷教師為同一教師,對比兩組教學法。1.3.2調查問卷。發放兩組學生調查問卷50份,全部收回,調查問卷有效率達100%,通過學習知識自主性、記憶知識準確性、分析問題能力、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四個方面進行評分調查兩組教學法比較,每項指標:有幫助的勾選,沒有幫助的不用勾選。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學生實驗成績數值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教學方法調查問卷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實驗成績比較。實驗組平均實驗成績分數為(18.46±1.41)分,對照組平均實驗成績分數為(16.22±1.64)分,實驗組實驗成績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016,P<0.01),見表1。2.2兩組學生調查問卷比較。調查問卷統計通過學習知識自主性、記憶知識準確性、分析問題能力、理論聯系實踐分析兩組教學法,結果得出實驗組學生調查問卷各項內容優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醫學影像解剖學是醫學影像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是以后學習影像診斷學的基礎課程。本課程主要講授正常人體X線、CT、MRI等影像解剖結構,由于人體結構的細小、復雜,教師講授內容較多,學生記憶結構很困難,一些結構記憶不準確。實驗教學是理論知識走向實踐的必經之路,更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手段[5]。在本門實驗課上學生需要利用觀片燈進行閱讀大量實體膠片鞏固學習記憶人體影像解剖結構,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6]。理論聯系實踐,使學生向醫生有一個好的轉折,更接近臨床實際中[7-8]。本教研室保存大量實體影像膠片可供學生閱讀,通過在實驗教學中發現實體膠片的一些缺點:(1)實體膠片保存時間過長會出現老化,學生閱片過程中會出現劃痕等現象,導致閱片不清晰。(2)實體膠片只能在實驗室利用觀片燈閱讀,不能拿出教室以外進行學習和研究,限制的學習的時間和地點。(3)教師講授膠片結構時,離膠片距離較遠的學生小的結構觀看不清晰,導致學習主動性降低。(4)實驗課時間有限,大部分學生在實驗課閱片數量少,導致記憶結構不準確,實驗成績較低。通過實體膠片這種傳統實驗授課發現的問題,我教研室建立“電子影像膠片庫”改變授課現狀。通過收集臨床正常影像電子膠片進行分類整理,利用圖像處理軟件處理電子膠片,圖片上標注上學生容易出錯或較難的結構,配合系統解剖學相關部位圖片,形成“電子影像膠片庫”。本“電子影像膠片庫”的優點:(1)學生可以把“電子影像膠片庫”帶到實驗室以外在任意時間、地點進行學習和研究,增加學生學習影像膠片的時間,提高記憶結構的準確性。(2)較小結構如很難進行辨認時,可以通過放大圖像來進行辨認觀察,提高識別較小結構的準確性。(3)“電子影像膠片庫”保存方便,不存在老化現象,占用空間小,實用性強,為以后進入臨床閱片有更好的過渡。(4)本“電子影像膠片庫”較難且容易出錯和細小結構進行標注,并且配備相應部位系統解剖學相關圖片,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9],方便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一個很好的電子工具書。(5)學生也可以利用“電子影像膠片庫”在課下任意時間和地點進行小組討論,互相交流經驗討論,遇到問題進行查閱文獻解決,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10-12]。本研究通過實驗組學生利用“電子影像膠片庫”和實體膠片相結合學習閱片和對照組學生實體膠片的學習相對比,通過教學效果評價得出實驗組在實驗考試成績和調查問卷都有顯著提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最后得出“電子影像膠片庫”是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學習醫學影像解剖學知識很好的輔助軟件,可以改善醫學影像解剖學實驗教學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生能力和學習效率,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學生以后學習影像診斷學打下堅實基礎,也為以后進入臨床實習及工作有更好的鋪墊。

作者:姜楊 侯繼野 郭林娜 沈雷 姚立杰 單位:齊齊哈爾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