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治療宮頸癌的臨床觀察
時間:2022-12-16 09:18:40
導語:腹腔鏡手術治療宮頸癌的臨床觀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Ⅰa1~Ⅰb1期≤2cm宮頸癌對患者腫瘤結局及并發癥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宮頸癌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行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予以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腫瘤結局、圍術期情況及并發癥情況。結果兩組5年總體生存率、5年無病生存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為(254.39±21.58)min,長于對照組,出血量為(359.84±34.28)mL,少于對照組,肛門排氣、尿管留置及住院時間為(2.12±0.35)d、(15.31±2.14)d、(19.58±2.38)d,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治療Ⅰa1~Ⅰb1期≤2cm宮頸癌腫瘤的結局與開腹手術相當,但腹腔鏡手術對機體創傷更輕,出血量更少,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
【關鍵詞】宮頸癌;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出血量;腫瘤結局;并發癥
宮頸癌是指發生于宮頸部位的惡性腫瘤,隨著臨床早期篩查技術及女性健康意識的提高,宮頸癌早期檢出率大幅上升,使得整體預后有所改善,死亡率明顯降低[1-2]。目前,對于Ⅰa1~Ⅰb1期≤2cm宮頸癌臨床多推薦手術治療,可直接切除病變組織,阻止腫瘤細胞向周圍轉移,以穩定病情。開腹手術是臨床治療宮頸癌的重要術式,具有視野好、病灶清除徹底等優勢,但對機體創傷較大,易引起多種并發癥,影響機體術后康復[3]。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也逐漸應用于宮頸癌手術中,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但臨床對于腹腔鏡術后宮頸癌患者的腫瘤結局存在較大爭議[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在Ⅰa1~Ⅰb1期≤2cm宮頸癌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宮頸癌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0.34±4.75)歲;臨床分期:23例Ⅰa1期,17例Ⅰb1期;病理類型:22例鱗癌,11例腺癌,7例腺鱗癌;體質量指數18~27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14±1.23)kg/m2。觀察組年齡40~67歲,平均年齡(50.38±4.79)歲;臨床分期:24例Ⅰa1期,16例Ⅰb1期;病理類型:21例鱗癌,11例腺癌,8例腺鱗癌;體質量指數18~27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18±1.25)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腫瘤內科手冊》[5]中宮頸癌診斷;臨床分期Ⅰa1~Ⅰb1期;腫瘤直徑≤2cm;精神狀態正常;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心肝腎等臟器嚴重障礙;合并腹腔膜后淋巴結轉移;伴有其他惡性腫瘤;中途隨訪失聯。1.3方法觀察組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即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患者全麻后先導尿,五孔操作法,先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12~14mmHg;劍突與臍間穿刺10mm額套管針,腹腔鏡置入后,鏡下檢查明確各組織結構,兩側圓韌帶分離后,將闊韌帶前后葉打開,常規盆腔淋巴結清掃后,收集切除的淋巴結;自髂血管開始切斷子宮動脈,游離輸尿管3~4cm,再分別分離子宮膀胱間隙、陰道周圍組織,環形切開陰道壁后取出子宮,沖洗陰道壁,最后縫合陰道殘端。對照組行開腹手術治療,即開腹廣泛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自恥骨聯合到臍上區中線作切口行開腹手術,具體方法及切除范圍同觀察組。兩組術后常規進行抗感染等措施,并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等情況,隨訪5年。1.4觀察指標(1)腫瘤結局:隨訪5年,比較兩組5年總體生存率及5年無病生存率變化。(2)圍術期情況: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淋巴結切除數等指標。(3)并發癥:淋巴囊腫、腸梗阻、切口感染、尿潴留。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腫瘤結局兩組5年總體生存率、5年無病生存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圍術期情況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肛門排氣、尿管留置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宮頸癌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人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原因,當HPV侵入宮頸部位時,可引起局部炎癥反應,造成宮頸細胞周期失控,引起鱗狀上皮增生性病變,從而加速宮頸癌病變進程[6-7]。而隨著國家對宮頸癌重視的不斷提高,加之宮頸細胞學檢查、陰道鏡下定位活檢等技術的完善,使得較多患者可于早期明確診斷,以便于臨床診療方案制定,從而改善整體預后效果,提高生存率[8-9]。目前,對于早期宮頸癌患者,手術為最佳治療方案,可徹底切除病變組織,以阻止腫瘤細胞侵害周圍正常組織,避免腫瘤細胞轉移至其他臟器組織,從而提高生存率。既往,開腹手術較為常用,該術式相對成熟,臨床醫師經驗豐富,于腹部開口可充分暴露手術視野,明確病灶部位及周圍組織結構,從而便于術中操作開展,且直視下能更好切除病變及周圍組織,降低腫瘤轉移或復發風險,以獲取良好手術治療效果,若術中發生特殊情況也可及時反應處理[10-11]。但開腹手術的缺點在于對機體創傷較大,術中操作會對宮頸周圍正常組織造成較大損傷,導致術后并發癥風險較高,機體恢復緩慢,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0,12]。隨著微創理念的深入人心,臨床對早期宮頸癌手術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確保取得理想手術效果,還應盡可能減少機體損傷,縮短術后康復時間[13-14]。而腹腔鏡手術則屬于微創技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特點,在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下,其適應證不斷拓寬,促使其廣泛應用于多種婦科疾病的診治中,且在早期宮頸癌的診治中亦取得一定成效。但臨床對腹腔鏡在早期宮頸癌中的臨床療效仍存在一定爭議性,部分研究認為該術式雖具備微創特點,但可能會對腫瘤組織切除效果造成影響,易出現殘留或復發風險,以降低總體生存率,影響腫瘤結局。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5年總體生存率、5年無病生存率相比無差異,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肛門排氣、尿管留置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手術在Ⅰa1~Ⅰb1期≤2cm宮頸癌中應用效果更佳,可減輕機體損傷,減少術后并發癥,且腫瘤結局與開腹手術相當。分析原因為,腹腔鏡手術是微創理念下逐漸發展成熟的一項手術技術,相較于開腹手術,其僅需開幾個小孔就能進行手術,對機體損傷小,借助腹腔鏡視野探查,也可全面掌握病灶位置、大小及周圍結構等信息,為手術開展提供便利,且術中操作更為精細,可避免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害,利于減少出血量,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縮短術后機體恢復時間[15-16]。同時,腹腔鏡系統成像具有放大功能,可精確定位及描述各組淋巴結,以便于徹底切除腫瘤組織,降低復發風險,取得與開腹手術相當的治療效果,改善腫瘤治療結局,提示存在手術指征的腹腔鏡根治術完全可以根治早期宮頸癌,并利于減少患者對開腹的恐懼,減小心理負擔,為疾病預后提供良好條件。胡曉頔等研究顯示[17-18],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療效更佳,可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加快患者及早下床活動,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此外,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考慮原因為腹腔鏡手術操作精細,降低對機體損傷的同時較開腹手術手術耗時則相應延長,但隨著操作醫師熟練度、操作經驗的不斷累積,相信以后手術時間也會大幅縮短,使得腹腔鏡手術在臨床應用更為廣泛。但腹腔鏡手術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臨床多數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適應證為臨床分期標準為Ⅰb1期、腫瘤直徑≤2cm宮頸癌,該范圍內可取得最大化手術效果,對于超過該適應證的臨床分期高、腫瘤直徑大群體則臨床效果有所欠缺,仍需依據病情選擇最優化手術方案。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Ⅰa1~Ⅰb1期≤2cm宮頸癌療效優于開腹手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機體損傷,加快術后排氣,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
作者:張寬 黃海偉
- 上一篇:腹腔鏡手術患兒血流動力學及躁動研究
- 下一篇:腹腔鏡手術在早期子宮內膜癌的療效